正视眼

正视眼

目录导航

释义

   眼角膜及 晶状体会把进入眼球的光线聚焦并投射到视网膜

正视眼

上,形成影像。如果光线能够恰恰落在视网膜上,便能形成清晰的影像,称为“正视”。无限远(5米以外)来的平行光线通过不用调节的眼 屈光组的屈折后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叫正视眼。相反,如果光线无法聚焦在视网膜上,便会出现“ 屈光不正”的问题,导致影像迷糊不清。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有近视、远视和散光。

发生发展

远视眼

正视眼

生理性远视 屈光度

正视眼正视眼

患病频率

  从临床统计数字或个别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所 列数字虽差异很大,但亦有共同规律,即:   3.1 正视眼一般均占据很小比例   3.2 明显地受年龄的影响,未成年人中,正视眼比例很小。   3.3 成年后正视眼在 屈光组成中变异很大,明显地受 近视眼的 患病率高低的制约。

屈光标准

  迄今对于正视眼既无法定标准,亦无公认的权威意见。   1、范围不统一,差别很大。   2、间距最小的为0及0.25D,最大的为2.24D.   3、仅有极个别将正视眼定点于 屈光度为零者。范围一般均偏向于远视侧,如取+0.5D,+0.75D或+1.0D。偏向近视侧者为数较少,有的仅放宽至-0.25D,仅个别有-1.0D者。 哈尔滨医科大学曾从实用出发,为了便于普查性工作而设计以下正视眼标准:视力≥1.0,戴+0.5D镜片时 视力下降者。   4、 一般多不涉及散光,仅个别提及正视眼的散光要<0.5D

测量方法

  如何测试正视眼的 调节幅度?可通过直接测量,也可通过测量调节近点计算之。

直接测量法

  (1)遮盖一眼,先右眼,后左眼依次单眼进行。   (2)注视5m远处 视力表1.0视标。   (3)在 试镜架上放入凹球面透镜,逐增度数,直至视标开始模糊,记录视标尚未发生模糊的最大 凹透镜镜度,即为该眼调节幅度。   也有以视标持续模糊开始位置时的凹透镜镜度,记为调节幅度。

近点测量法

  (1)遮盖一眼,先右眼,后左眼依次单眼进行。   (2)将近点尺的视标(或以近视力表代之)由远逐渐缓慢近移,令其注视该视标(或近视力表中0.6视标)直至视标开始模糊,再后移少许,复又清晰,记录尚未发生模糊的最近距离(从角膜顶点量起)。该距离即为近点距离(m),其倒数即为调节幅度。如调节近点距离为20cm,则其调节幅度为1/0.2(m)=5.00D。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