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鳞牡蛎贝壳大型,圆形、卵圆形,有的略似三角形或四方形。左壳下凹根深,右壳较平坦,两壳几乎同样大小。右壳壳顶部鳞片愈合,较光滑,其它鳞片密薄而脆,呈舌状,紧密地以覆瓦状排列。放射肋不明显。壳表面肉色、灰色或混以紫、褐青色。壳内面黄色杂以灰色。左壳表面环生坚厚同心鳞片,表面紫红色、褐黄或灰青色。铰合齿面窄。
主要分布于越南、南海、马来西亚、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出现于潮下带至水深30米左右,生活在水深15-30米左右的浅海,有时会出现在低潮线下数米处。生活于低潮线下2~10米的岩石上,繁殖季节6~9月,海水盐度27~32%。。分布于我国沿岸海域。一般北部较南部多。
密鳞牡蛎生活在水深15-30米左右的浅海,有时会出现在低潮线下数米处。生活于低潮线下2~10米的岩石上,繁殖季节6~9月,海水盐度27~32%。。分布于我国沿岸海域。一般北部较南部多。密鳞牡蛎终生营固着生活,不能脱离固形物而自行移动,它的一生公文有开壳和闭壳运动。
运动时只限于右壳作上下挪动。牡蛎通过贝壳运动进行呼吸、摄食、生殖、排泄和渡过不良环境。 不同种类的牡蛎,对外界环境,特别是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中国养殖的牡蛎均属广温性,在-3~32℃的范围内都能生活。 海区盐度的变化状况是选择养殖场地不可忽视的条件。近江牡蛎和长牡蛎属于低盐度种类,主要分布在盐度为10~30‰(比重1.006~1.022)的河口和内湾。 密鳞牡所处的盐度环境比较窄,适应范围为27~34‰(比重 1.020~1.025)。褶牡蛎分布在环境多变的潮间带,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倾向于近江牡蛎。大边湾牡蛎一般生活在低潮线以下,对盐度的要求倾向于密鳞牡蛎。 牡蛎的饵料种类主要是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悄。摄食无特殊规律性,一般水在25℃以下,10℃以上时摄食旺盛,在繁殖期,摄食强度减弱。
密鳞牡蛎密鳞牡蛎终生营固着生活,不能脱离固形物而自行移动,它的一生公文有开壳和闭壳运动。运动时只限于右壳作上下挪动。牡蛎通过贝壳运动进行呼吸、摄食、生殖、排泄和渡过不良环境。 不同种类的牡蛎,对外界环境,特别是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中国养殖的牡蛎均属广温性,在-3~32℃的范围内都能生活。 海区盐度的变化状况是选择养殖场地不可忽视的条件。近江牡蛎和长牡蛎属于低盐度种类,主要分布在盐度为10~30‰(比重1.006~1.022)的河口和内湾。 密鳞牡所处的盐度环境比较窄,适应范围为27~34‰(比重 1.020~1.025)。褶牡蛎分布在环境多变的潮间带,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倾向于近江牡蛎。大边湾牡蛎一般生活在低潮线以下,对盐度的要求倾向于密鳞牡蛎。 牡蛎的饵料种类主要是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悄。摄食无特殊规律性,一般水在25℃以下,10℃以上时摄食旺盛,在繁殖期,摄食强度减弱。
密鳞牡蛎密鳞牡蛎有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两种性现象,它们之间还经常发生性别转换。同一个个体在不同年份或季节,其性别以不同。胃周围是生殖腺的主要分布区。雌雄性腺均为乳白色,外表很难分辨。 成熟的卵子呈圆球形,未成熟的卵子一般呈梨形或多边形。精子分头尾两部分,头部一般圆球形,尾部较长。年满1龄性即成熟,开始繁殖。繁殖方式有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 牡蛎的繁殖期随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即使同一种牡蛎,由于生活海区不同,繁殖期也不同。就是同一海区,由于海况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繁殖期也有先后。牡蛎的繁殖期,大都在本海区水温较高、密度较小的几个月份里。
密鳞牡蛎全年均可采收。由海水中牡蛎固着的岩石上取下或退潮时到海滩上拾取,若人工养殖的则由木筏上取下,加工:除去肉食用;取壳洗净,晒干,生用或煅用。
密鳞牡蛎化学成份
密鳞牡蛎
壳主含碳酸钙,少量 磷酸钙、 硫酸钙、镁、铝、 氧化铁等。肉含糖原, 牛黄酸,10种必需的氨基酸, 谷胱甘肽,维生素A,B1,B2,D,E以及铜、锌、锰、钡、磷、钙等。性味归经
壳味咸、涩,性凉。肉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
壳:滋阴潜阳,镇惊安神,涩精敛汗,软坚化痰;肉:镇惊,滋阴养血。壳用于眩晕,失眠,盗汗,颈淋巴结结核,遗精,崩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肉用于烦热失眠,心神不安,丹毒,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壳3~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肉捣敷。
药理作用
酸性提取物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A有抑制作用。
密鳞牡蛎密鳞牡蛎,肉肥美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称。据分析,干牡蛎肉含蛋白质高达45%~57%、脂肪7%~11%、肝糖19%~3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分。钙含量接近牛奶的1倍,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是健肤美容和防治疾病的珍贵食物。
《本草纲目》记载:牡蛎肉“多食之,能细活皮肤,补肾壮阳,并能治虚,解丹毒”。现代医学认为牡蛎肉还具有降血压和滋阴养血等功能。
密鳞牡蛎肉由于味鲜美,营养全,兼能“细肌肤,美容颜”及降血压和滋阴养血、健身壮体等多种作用,因而被视为美味海珍和健美强身食物。在诸多的海洋珍品中,许多人惟独钟情于牡蛎。西方称其为“神赐魔食”。日本人则称其为“根之源”。还有“天上地下牡蛎独尊”的赞美诗句。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雅士都与牡蛎结下不解之缘。
据资料记载,意大利和维多利亚皇帝餐餐不离牡蛎;拿破仑一世在征战中喜食牡蛎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病后每日吃一盘牡蛎以加快康复;中国名人宋美龄也经常食用牡蛎,以保持其容颜之美。
密鳞牡蛎的食用方法较多。鲜牡蛎肉通常有清蒸、鲜炸、生炒、炒蛋、煎蚝饼、串鲜蚝肉和煮汤等多种。配以适当调料清蒸,可保持原汁原味儿;若食软炸鲜蚝,可将蚝肉加入少许黄酒略腌,然后将蚝肉蘸上面糊,用油锅煎至金黄色,以蘸油、醋佐食;吃火锅时,可用竹签将牡蛎肉串起来,放入沸汤滚一分钟左右取出便可食用;若配以肉块姜丝煮汤,煮出的汤白似牛奶,鲜美可口。牡蛎肉亦可加工成干品,称为蚝豉。若把鲜牡蛎肉及汁液一起煮熟晒干或烘干后便成为熟蚝豉。若要保持全味则不煮,将牡蛎肉直接晒干,便成为有名的生晒蚝豉。蚝豉食用方法也各式各样。
鲜牡蛎肉青白色,质地柔软细嫩。欧洲人称牡蛎是“海洋的玛娜”(即上帝赐予的珍贵之物),“海洋的牛奶”,古罗马人把它誉为“海上美味——圣鱼”,日本人则称其为“根之源”“海洋之超米”,它是惟一能够生吃的贝类。
密鳞牡蛎研究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的亲体培育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盐度、温度、密度和饵料等因子对浮游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首次建立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排出体外的D形幼体在水温23~25℃,经约28 d出现眼点,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在24~32℃,幼虫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比,成活率与温度成反比;在培育密度为1,2,3和4/mL 4组中,1/mL组生长最快,但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湛江等鞭金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小球藻和小球藻4种饵料投喂组中,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组的生长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附着基的附苗率依次为:扇贝壳波纹板筛绢网片聚乙烯薄膜。
本研究以密鳞牡蛎为对象,利用HE染色技术、幼虫活体和显微观察,首次对密鳞牡蛎的亲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等不同时期密鳞牡蛎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研究了其亲体的培育,浮游幼虫的培养,盐度、温度、密度和饵料等环境因子对浮游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并首次建立了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幼虫活体观察和显微照相等技术,确认密鳞牡蛎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型,D形幼虫被释放前生活于亲贝鳃腔中,此时消化系统已发育完全,被亲贝释放后能主动摄食。面盘是密鳞牡蛎面盘幼虫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幼虫的游泳和摄食器官,并且在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面盘萎缩。眼点和足是密鳞牡蛎浮游幼虫准备附着的标志,并在附着完成后退化。
2.首次确立密鳞牡蛎人工繁育技术。密鳞牡蛎排出体外的D形幼体在温度23-25℃,盐度28-30下,经约28天出现眼点,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在24-32℃范围内,幼虫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比,成活率与温度成反比。在培育密度1-4个/ml间,密度最低组生长最快,但存活率无显著差异。4种饵料投喂组中,金藻+扁藻组的生长率显著较高。不同附着基的附苗率依次为:扇贝壳>波纹板>筛绢>网片>聚乙烯薄膜。
3.密鳞牡蛎稚贝培育期间,随着水温升高,发育加快,而且稚贝适温范围广泛,从实验结果可知,密鳞牡蛎稚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29℃。在山东沿海,密鳞牡蛎在自然海区的繁殖期在6月。盐度对密鳞牡蛎浮游幼虫和稚贝影响的比较分析表明,浮游幼虫的生存和生长盐度适应范围要比稚贝的适应范围狭窄。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浮游幼虫生活在海水中,相对盐度较稳定,而稚贝生活在潮间带,受突变盐度影响的机会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就形成了适应大范围变化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