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痈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颈痈指发于颈的两侧,包括颔下、耳下、颏下等部位的痈证。多见于小儿。其症初起发热恶寒,颈项强痛,逐渐红肿高起,四、五天后皮色渐红,肿痛加剧,即欲成脓,溃后脓尽而愈。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颈痈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

本病多由风热,流毒或风湿挟痰等壅结少阳、阳明经络,或因乳蛾,口疳,龋牙,头面疮结而诱发。

病机

外感风热痰毒之邪,蕴结于颈侧,阻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肿块;肝胃火毒挟痰上攻,循经蕴结于颈部成痈。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儿童。常生于颈部两侧,但颌下、耳后、颏下等处也可发生。

2.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白肿,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约经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米样,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稠厚,肿消痛减,约10天左右愈合。

3.本病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赤等。

鉴别诊断

1. 痄腮 多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漫肿,酸胀少痛;不会化脓,7—10天消退;有传染性。

2. 慢性颈部淋巴结炎 虽多由头面疮疖、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结核肿形较小,推之活动;一般不会化脓;无全身症状。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应辨外感和内伤。颈部或耳下肿块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 发热,头痛,咳嗽为风热痰毒证。颈部白肿(或红肿)、热痛,伴高热为肝胃火毒证。

治疗原则

颈痈多因外感风热痰毒之邪或肝胃火毒挟痰上攻所致,故清热化痰消肿为本病治标主法。同时,应辨明病因,审因论治以治本。风热痰毒证宜祛风清热,化痰消肿;肝胃火毒证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证治分类

1.风热痰毒证

证候:颈侧或耳下、缺盆处白肿、热、痛,疼痛牵引肩部及上臂,肿块形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2.肝胃火毒证

证候:颈部白肿(或红肿)、热、痛,肿势散漫,连及前颈、后项或耳下,硬结疼痛;伴高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黄芩、黄连、甘草、桔梗、板蓝根、马勃、连翘、玄参、升麻、柴胡、陈皮、薄荷、僵蚕。

转归预后

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一般恰当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炙博之品。

历史文献

1.《灵枢》云∶“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痈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 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或问∶颈上生痈疽何如?曰∶是颈痈也,属 手少阳三焦经,郁火、积愤、惊惶所致。初觉即隔蒜灸,服活命饮加玄参、桔梗、升麻。”

2.《尤氏喉科秘书》:“柏汁加蜜亦可。 或生大黄、蒲黄、姜黄各一钱,冰片一分,麝香三厘,白蜜调,加葱汁姜汁三匙,或芭蕉根汁照前法。此药治颈痈面痈,如肿硬不消,因气凝血滞,或痰块结而不散,则兼阴症矣。姜 、葱汁为要,此药并治小儿丹毒。”

3.颈痈病名。指位于颈部之痈疮。出《素问·病能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