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唯心主义

目录导航

简介

       物理学唯心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物理学领域的一股唯心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毕尔生、德国的马赫、法国的彭加勒、比利时的杜恒等人。他们看到了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动摇了 经典物理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了自然科学的一次重大突破。但是由于他们不懂辩证法,没有能够从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高到 辩证唯物主义而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认为:物理学的危机表明“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说明只是一种荒谬的虚构;运动和物质是可以分离的;科学理论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一种方便的手段。哲学唯心主义更是利用这些人的错误,猖狂地向辩证唯物主义展开进攻。列宁在《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了这种思潮,认为产生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一是物理学的数学化,使数学家忘记了物质。二是我们知识的 相对性原理,在不懂得辩证法的情况下,这个原理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彻底抛弃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不断证实着辩证唯物主义。

 

具体表现

     

1、否定感觉与实在的关系

一些人认为物理量本来是不存在的,只有仪器放到那里后物理量才存在。这些人例举了人不看月亮或看不到月亮,就说月亮不存在;人看到月亮,就说月亮存在。实际上,物理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仪器放到那里后,人们才测量出来;仪器的放入,对原来的物理量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消除掉。

2、不讲因果律

因果律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一果一因等形式。有一个结果,必然有与之对应的原因。这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可是,一些研究者竟认为近代物理学中可以不讲因果律。如果物理学中不讲因果律,那么物理学就不是科学了。

3、用数学演绎方法臆想宇宙

在物理学界,经常有人将数学方程或模型随意赋以物理意义,臆想出各种奇怪的现象和东西。

人们可以通过物理-数学模型研究物理问题,但绝不可以用数学演绎方法臆想物理问题。在数学中,多维变量可以称作多维空间。在物理学中,有一维空间(线)、二维空间(面)和三位空间(体);不存在大于三维的物理空间。数学中的多维空间,不能直接移植到物理学中;只有在维数小于等于3(不包含时间)时,可以对应[1-2]。不可随意将数学问题赋予物理意义。

4、宣传不需要时间的超距作用

有些人认为,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需要时间,即符合超距作用。实际上,任何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都需要媒介,这种媒介一般认为是微观粒子(可能还没有被发现),需要过程,需要时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