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河线

昆河线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修建背景

昆河线昆河线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法国殖民者进入中国云南,意欲控制云南为其殖民地,进而开始争取在云南修筑铁路。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同意法国国家指定的法国公司自云南边界起修筑铁路之云南生成,使法国获得滇越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1]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法国驻华公使吕班借口干涉还辽有功照会清总理衙门,在提出割让广州湾的同时,要求“中国国家允许法国国家或法国公司,自越南边界至云南省城修筑铁路一道”,清廷答复:“可允照办”。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9月,以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为首的几家机构成立了滇越铁路公司,承包了滇越铁路的集资修建业务。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0月,中法签订《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34款,随即法国派人踏勘路线,绘制蓝图,并正式成立滇越铁路法国公司。[1]

规划建设

  • 规划开工

二十世纪初,法国人原拟将云南繁荣的城镇与人口密集的农村连成一线,勘定了经河口、新街、新现(今属屏边)、鸡街(今属个旧)、建水、馆驿(今属建水)、通海、玉溪、晋宁、晋城(今属晋宁)、呈贡而达昆明的西线。但因沿线人民的强烈反对甚至武装起义,所以放弃平坝地区而改走山路,[2]开始规划东线:下段由河口经蒙自市碧色寨至开远,中段由开远沿南盘江北上,经华宁县盘溪至宜良,上段由宜良经呈贡抵昆明。[3]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法国政府批准滇越铁路滇段东线规划。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滇段动工。

清宣统元年(1909年)4月15日,通车至碧色寨。

清宣统二年(1910年)1月30日,滇越铁路全线铺轨至昆明。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4]

  • 抗战损毁

民国21年(1938年)9月起,日本派飞机轰炸滇越铁路,至1942年近四年内,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出动飞机76批(894架)对滇越铁路进行侦测、轰炸。

民国29年(1940年)6月,滇越铁路越段受日本控制,停止进口。9月,日本在越南海防登陆侵略,后开始实际控制滇越铁路越段。

民国30年(1941年)9月2日,龙云致电蒋介石,请求破坏滇越铁路。9日,龙云接蒋介石电令立即破坏滇越铁路。10日一早至次年2月,炸毁河口大桥、河口隧道、白寨大桥,拆除河口至碧色寨间177公里铁轨(除人字桥外)。

民国32年(1943年)8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与法国维希政府断交,同时宣布接管滇越铁路滇段。

民国35年(1946年)2月28日,中法在重庆签订了《中法新约》,明确废止1903年的《滇越铁路协定》,从法理上实现了滇越铁路滇段的完全回归。[3][1]

  • 后续建设

1950年,云南解放,中国人民政府接管滇越铁路滇段。

1956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开工修复碧色寨至河口段。

1957年12月,碧色寨至河口段完成铺轨,中止了17年的滇越铁路恢复全线通车。

195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电令:滇段改称昆河铁路。同年7月1日,碧色寨至河口段交付运营。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滇越铁路进行了修复。

1971年1月,昆明北站取代原昆明南站(现为昆明南站饭店),成为昆河铁路和滇越铁路的运营起点。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投资6700余万元,对干线实施全面技改。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河口中越铁路大桥(河口大桥)部分被炸毁,滇越铁路再次中断。在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这条铁路停止了“通国外”。

1996年2月14日,随着中越关系的逐步正常化,滇越铁路才恢复中越国际联运,每年运输量达到800余万吨。

2001年进入雨季后,昆河铁路开远至河口段因两侧山高、地质条件差,经常发生落石、塌方等。为保证安全运行,当时的昆明铁路局做出停开昆明北—河口的5933/4次列车,昆明北—蒙自、石屏间的5931/2次列车的决定。

2003年6月1日-16日,由于连接昆明至红河州的公路影响滇越铁路的客运收入、路基破损严重、铁路老化等原因,滇越铁路滇段同个碧石铁路一起停止客运,只保留货运,越段还是客货兼用。

2008年6月15日,通勤列车在昆明石咀站至呈贡王家营站区间恢复通行,作为旅游及铁路职工出勤的区间线路。

2013年2月23日,玉蒙铁路通车运营,接轨昆玉铁路,取代昆河铁路部分职能,昆河铁路接近停运状态。

2014年12月1日,新建电气化复线的昆玉河准轨铁路的蒙河铁路段改造完工,全线货运通车。12月10日,蒙河铁路开通客运,即昆玉河铁路全线客运通车,接驳昆明站,并在之后开通了河口北站至丽江站的列车车次。建成通车的昆玉河铁路继续承担昆河铁路的主要运输任务,昆河铁路改为辅助货运,兼区间分段客运的铁路线路。[5]此后,滇越铁路的货物进出口,除米轨线路的列车车次外,均需在河口北站进行货物的列车换装。

2016年3-4月,昆明王家营站经昆明北站至石咀站的通勤列车因设备检修停运。同年5月恢复开行。[6]

2017年12月13日起,由于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修建需要拆除铁路,故石咀站至王家营站区间通勤列车停运,停运时长为两年半,待4号线修建完成后,预计至2020年上半年对其完成恢复还建,并具备运营条件。

2018年7月20日早上,沉寂了15年的开远站再次启用。在中铁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远市依托现有滇越铁路的米轨铁路,将其打造成一条南北轨道交通公交列车。作为一段观光铁路,此段铁路开设7个站。每天从上午7点半至晚上19点50分共开通7趟,运行时间40分钟。[7]

昆河铁路风景昆河铁路风景(13)

线路站点

设计参数

技术标准
设计速度 35千米/小时
运行速度 50-60千米/小时(改造后)
轨道类型 间距1米
最小曲线半径 80米
参考资料:[3]

沿线车站

技术标准
设计速度 35千米/小时
运行速度 50-60千米/小时(改造后)
轨道类型 间距1米
最小曲线半径 80米
参考资料:[3]

线路走向

序号 车站名 等级 位置 隶属单位
1 昆明北站 四等站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913号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
2 黑土凹站 五等站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黑土下凹西
3 呈贡站 四等站 云南省呈贡区洛羊镇
4 王家营站 乘降所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洛羊镇王家营
5 三家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三家村
6 水塘站 四等站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七甸街道水塘村
7 阳宗海站 五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阳宗海村
8 凤鸣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凤鸣村
9 可保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可保村
10 江头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江头村
11 宜良站 三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匡远镇
12 羊街子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南羊镇
13 狗街子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狗街镇
14 滴水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滴水村
15 徐家渡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徐家渡乡
16 禄丰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华宁县禄丰乡
17 糯租站 四等站 云南省华宁县糯租乡
18 大沙田站 五等站 云南省华宁县大沙田村
19 西洱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洱乡
20 小河口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小河口村
21 盘溪站 二等站 云南省华宁县盘溪镇
22 热水塘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五山乡
23 西扯邑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扯邑村
24 拉里黑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拉里黑村
25 巡检司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巡检司镇
26 灯笼山站 五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灯笼山村
27 小龙潭站 三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小龙潭镇
28 十里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十里村
29 开远站 三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
30 玉林山站 五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郊
31 大塔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羊街乡
32 驻马哨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羊街乡
33 草坝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
34 黑龙潭站 五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黑龙潭
35 碧色寨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碧色寨
36 芷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芷村镇
37 腊哈地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白河乡
38 山腰站 五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山腰村
39 白寨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
40 河口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人民路

运营情况

序号 车站名 等级 位置 隶属单位
1 昆明北站 四等站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913号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
2 黑土凹站 五等站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黑土下凹西
3 呈贡站 四等站 云南省呈贡区洛羊镇
4 王家营站 乘降所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洛羊镇王家营
5 三家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三家村
6 水塘站 四等站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七甸街道水塘村
7 阳宗海站 五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阳宗海村
8 凤鸣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凤鸣村
9 可保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可保村
10 江头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江头村
11 宜良站 三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匡远镇
12 羊街子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南羊镇
13 狗街子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狗街镇
14 滴水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滴水村
15 徐家渡站 四等站 云南省宜良县徐家渡乡
16 禄丰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华宁县禄丰乡
17 糯租站 四等站 云南省华宁县糯租乡
18 大沙田站 五等站 云南省华宁县大沙田村
19 西洱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洱乡
20 小河口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小河口村
21 盘溪站 二等站 云南省华宁县盘溪镇
22 热水塘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五山乡
23 西扯邑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扯邑村
24 拉里黑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拉里黑村
25 巡检司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巡检司镇
26 灯笼山站 五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灯笼山村
27 小龙潭站 三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小龙潭镇
28 十里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十里村
29 开远站 三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
30 玉林山站 五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郊
31 大塔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羊街乡
32 驻马哨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羊街乡
33 草坝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
34 黑龙潭站 五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黑龙潭
35 碧色寨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碧色寨
36 芷村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芷村镇
37 腊哈地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白河乡
38 山腰站 五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山腰村
39 白寨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
40 河口站 四等站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人民路

运营历程

昆河铁路北起海拔1900米的昆明北站,南至海拔76.4米的河口站,海拔高差达1823.6米。其自昆明东引,向呈贡而出,过水晶波站折向正南,途经宜良、盘溪、开远、碧色寨、蚂蝗堡,到中越边界重镇河口。

客货流量

建设成果

昆明北站——王家营站区间

2008年6月15日,通勤列车在昆明石咀站(车家壁附近)至呈贡区王家营站区间恢复通行,作为旅游及铁路职工出现的区间线路。

2015年,因设备检修停运一个多月。

2017年12月,因地铁修建,拆除部分铁路,暂停开行,预计至2020年上半年对其完成恢复还建,并具备运营条件。

“据悉,地铁4号线有11.05公里与现有米轨共用廊道,建设期间需中断运营30个月并临时拆除约9.8公里的米轨。”“据了解,待地铁全线贯通之后,米轨有望重新恢复运行。在《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的大框架下,米轨文化的保护被提上日程。”[8]

开远区间

2018年7月20日,开远站再次启用。开远市依托现有滇越铁路的米轨铁路,将其打造成一条南北轨道交通公交列车。作为一段观光铁路,此段铁路开设7个站。每天共开通7趟,运行时间40分钟。[7]

技术难题

昆河铁路运输情况方面自准轨进入云南后一直是很低微的。就以2013年米轨货车每辆承载吨位为30吨来说,这仅为准轨货车的一半,多年来列车跑得多拉得少,这便是多年来一直制约米轨运输能力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昆河铁路又受地区经济和公路运输的影响,昆明地区从石咀站到王家营站一段段基本上没有什么货源,行车人员与设备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山腰站到河口间国际联运则更为廖廖。倒是做为米轨货物与准轨货物换装场的王家营车站以下,则货物运输繁忙,列车运行稠密。在宜良地区,各站之间简直达到了前趟列车刚过,后趟列车又将继行,区间基本上没有空闲的时候,铁路设备损耗与行车人员工作相当紧张。其原因就是在昆明与开远、蒙自地区仍有大批货物需要流通。而铁路运费低于公路运输,货主们对这条铁路仍抱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便是这条早已不堪负载了的铁路干线一直运行到2010年的原由。

随着社会发展对运输效率的要求,滇越铁路有点步履维艰。昆河铁路局逐渐收缩战线。 2003年6月,按铁道部的要求,滇越铁路停止客运。接着,一些车站停业,人员已经撤离。2007年关闭了一个车站,2009年关闭了10个车站,截止2013年2月,已撤除草坝至河口间除芷村和腊哈地的所有车站(包括河口)。

1910年,客运量为30万人次

1938年客运量4200万人次,货运量376628吨

1939年的客运量达到4542万人次,货运量524326吨

1940年6月,货运量15000吨。

东风21机车通过盘溪铁路道口东风21机车通过盘溪铁路道口配备蒸汽机车29台、车辆508辆。

列车:东风21、东方红21、加拉特式机车、米其林号动车(1914年,米其林号内燃动车组在滇越铁路上投入使用,专供铁路高层管理人员和达官显贵乘坐。)

  • 前东风21型内燃机车

车辆简介及技术参数:

DF21型机车是采用交—直流电传动方式、C0- C0轴式、双司机室(装有司机室空调)、内走廊整体承载式米轨机车。其常用最高速度为60km/h,通过最小曲线半径为70m。已知昆河线上共有12台在运用。

整备重量:84×(1±3%T

轴重:14×(1±3%)T

外形尺寸:16000×3020×3865mm

车内装饰车内装饰轨距:1000mm

  • GD51型蒸汽机车

轴式为2-4-1+1-4-2的 “加拉特”式(Garratt)机车, 中国大陆代号为GD51型,构造速度:40km/h。按照其轴式排列及音译,通常俗称为“嘎拉式”机车,它是中国窄轨铁路上使用过的最大功率蒸汽机车,至1966年,剩下的5台“嘎拉式”机车还在昆河线上使用。

型号:N级

轨距:1000mm

动轮直径:1092mm

模数牵引力:21569kg早期米轨蒸汽机车性能对比早期米轨蒸汽机车性能对比

重点工程

荣誉表彰

昆河铁路修建任务艰巨,桥梁425座,有的两端紧接隧道,下临万丈深涧;隧道155座,部分为曲行隧道。全长桥隧比36%。全长仅468公里的昆河铁路,跨越珠江、红河三大水系;跨越了亚热带干湿分明的高原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山地季风雨林湿润气候三大气候带;穿越了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南北海拔高差1807米的线路上,平均3公里1个隧道、1公里1座桥涵。

价值意义

五家寨铁路桥

昆河铁路上的五家寨大桥位于滇越铁路红河州屏边县四岔河峡谷段,因其似外形四张腿站立的人,又称“人字桥”,学名又叫“肋式三铰拱钢梁铁路桥”,正式名称为“五家寨大桥”。总长67.15米,宽4.2米,桥面距谷底102米,架设在两侧相距仅70米的峭壁上。从征集方案到建成历时4年。[3]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开工建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2月6日完工。

2006年,人字桥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其他重点工程:狗街大桥、禄丰村大桥、糯租大桥、小龙潭大桥(新旧两座,旧桥建成于1909年)、木花果大桥、玉林山七孔桥(1908年建成)、仁者三孔桥(1909年建造)、白寨大桥(新旧两座,分别建于1908年和1957年)、河口大桥(新旧两座)

血泪筑建

1998年11月13日,五家寨铁路桥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昆河铁路碧色寨站被云南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五家寨铁路桥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设有五家寨铁路桥护桥队。

2016年10月,昆河铁路红河段被红河州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8月,五家寨铁路桥被公布为铁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2018年1月,昆河铁路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10]

截至2015年7月,五家寨铁路桥、碧色寨站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17年,昆河铁路沿线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3]

抗日通道

工程奇迹

中国人民用血汗筑成的滇越铁路却成了法国殖民者的掠夺工具,给云南人民带来了灾难。法国殖民者凭借这条铁路,控制了云南的交通,掌握了锡商的命运,操纵了云南的金融,支配了云南的邮政和电讯。法国人柏顿在考察云南后曾说:“滇越铁路不独云南全省商务为法人所掌握,而云南政府也在巴黎政府掌握之中。滇越铁路成为“插在云南的大吸血管”,吮吸着云南人民的膏血。它是殖民者侵略、掠夺云南人民的历史见证。直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了滇越铁路滇段,它才成为加强沿线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动脉。

在滇越铁路滇段的修筑过程中,从河北、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云南等省招募大量民工,前后7年间,总数达20~30万余人,法国殖民者对中国筑路工人进行了极其野蛮的奴役、压迫,被虐待折磨致死者近8万人。”血染南溪河,尸铺滇越路。千山遍白骨,万壑血泪流”。[11]

经济影响

在抗日战争时期,滇越铁路是南方的重要运输通道,力保运输物资的“大动脉”,在东南沿海港口尽失的情况下,成为我国获取国际援助运输量最大的一条通道,也一度成为中国对外交通的首选,为防止日寇切断一切国际对华援助的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滇越铁路一改夜间不行车的规定,日夜加开列车抢运物资,虽经常受到日本轰炸机的袭击,但货运量比通车时增加了3倍。随着内地机关、企业、学校的大批迁移,客运量剧增,仅1939年的客运量就达到4542万人,为通车当年的15倍。通车当年客运量为30万人/年,1938年客运量4200万人次,货运量376628吨;1939年的客运量达到4542万人次,货运量524326吨。

为保护这一国际通道,当时的云南省政府命令高射炮兵部队开赴防地,担负滇越铁路重要桥梁和隧道的防空任务。同时,防守人字桥部队的高射机枪也由7.92毫米口径全部更换为性能更好的13.2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全部配置在人字桥两端的高山顶上。由于人字桥位于两山绝壁之间,加之防空部队配备的猛烈炮火,使日军不敢过低俯冲,尽管先后投弹700余枚,但硝烟散尽,人字桥仍奇迹般地傲立于绝壁之上。

在无数护桥之战中,白寨大桥之战最为惨烈。1940年3月1日,36架日机组成的庞大编队向白寨大桥扑来。此时,由河口开往昆明的旅客列车正在通过大桥,火车司机开足马力,想冲过大桥进入隧道,防空官兵也向敌机猛烈开火。日机立即散开队形,分别对火车和防空阵地进行轰炸。就在火车即将冲入隧道时,敌机投下的炸弹击中机车,在一片火光之中,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当场死伤200余人。防空官兵有3人被炸死、3人重伤。此次轰炸,白寨大桥损失较轻,经及时抢修,当夜即恢复通车。

日军为了轰炸瘫痪一条支撑中国抗战的铁路,费时近4年之久,出动飞机近九百架次,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在云南军民的护卫下,滇越铁路从未向日本侵略者屈服。桥炸坏了立即抢架,路基炸塌了迅速抢筑,铁轨炸断了马上抢铺,不屈不挠,日夜奋战,始终保护着滇段的运行通畅,使之日夜牵制日本侵略者的兵力和部署,抢运军需物资助力中国抗战,最终使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落空。

滇越铁路是炸不断的,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直至主动停运以前,年均运量仍达到8万吨。[3]

文化遗产

滇越铁路是中国境内较早修筑的铁路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一条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滇越铁路是云南百年前唯一的运输“大动脉”,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被《英国日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12]著名的人字桥用钢结构,很少维修,在当时是全球顶级技术。

在昆河铁路的465千米的中,共修建了大小桥梁425座,有的桥梁两端紧接隧道,下临万丈深渊;隧道158座,占滇段全长的36%。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如今,滇越铁路背着沉甸甸的历史,但肩负的使命却远未结束,在中国境内465千米的铁路轨道上,历史永远记录着当年的风雨云烟,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百年兴衰的痕迹。那些悲怆弯曲的铁轨,它将永远向人们述说着铁路线上所发生的百年故事。[7]

词条图册

  1. 法利用滇越铁路掠夺云南矿产资源,进行商品倾销据《建国前滇越铁路修建资料》估计:在通车后的30年中,法国通过该路运走云南大锡23.42万吨,价值折合24389万美元。同时,外国生产的棉纱、 香烟、煤油等,从滇越铁路大量输入,许多外国商号、洋行争先恐后到昆明经营外国商品。
  2. 控制云南经济无论任何人与物,若未经法国当局的同意和未在河内交纳过关税,则不能进入云南境内。结果不仅云南全省商务为法国人掌握,而且云南政府也在巴黎政府掌握之中。1940年6月,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紧要的时刻,大量国际援助物资通过滇越铁路运到内地。法屈服于日本压力,突然宣布禁止一切货物经滇越铁路运入中国,致使大批物资积压于越南海防,落入日军之手。
  3. 滇越铁路极大地缩短了昆明与外界的距离,密切了与外界的联系历史上,昆明与内地往来的路线主要有滇黔大道、滇川大道和滇桂大道, 运输方式为驿运,行程数十天以上。与国内沿海地区及国外往来的路线,主要由陆路到蛮耗,然后由水路沿红河南下至越南海防,再转香港和国内外港口, 行程2个月以上。滇越铁路通车后,由昆明直达海防只需2天。
  4. 推动对外贸易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滇越铁路通车后,云南省的对外贸易总值不断攀升,进出口总值1909年为800万美元,1919年即增加为3 359.7万美元。自此,云南有了自己的直接对外贸易。 1929年~1939年10年间,经由滇越铁路进出的货物就有268.8万吨。
  5. 带来了商贸业的兴盛,确立了昆明商贸中心的地位滇越铁路通车后,进口物资可直达昆明,一些出口物资也由昆明直发国外,随之成立了蒙自海关云南府昆明分关(1932年昆明成为总关),昆明日益成为全省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而蒙自不再是进出口物资报关转运的必经之地。昆明的对外贸易地位引起国内外客商的关注与聚集。1907年,昆明市区商业有59个行业,到1923年,发展到84个行业,4331个店铺,36家商业公司及商行,34家外国洋行。外国银行也在昆设立分行。全市每年销售大宗商品价值约3195万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千万元。
  6. 为现代工业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滇越铁路通车前,由于落后的交通条件制约,昆明无法引进先进设备及人 才,工业发展缓慢。滇越铁路通车后,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的引进变得快捷起来。昆明石龙坝水电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水力发电厂,1911年,由滇越铁路运入了全部进口德国西门子发电设备。不少商人开始将商业资本转为产业资本,兴办近代工业:火柴业、五金机械业、纺织业、烟草业、制革业、电力业都有较大发展。至抗战 前,昆明近代机器化工厂达29家,资本总额达新滇币1189亿元。
  7. 引起市政建设、消费时尚、思想观念的一系列变化法国滇越铁路公司的一份报告表明:通过铁路输入的商品有罐头、炼乳、饼干、香槟酒、缝纫机等,建筑材料有瓦铁皮、窗玻璃、水泥等。在铁路通车前,这些东西与建筑材料等在云南是无人知晓的。当时昆明塘子巷、巡津街、金碧路、正义路一带出现了许多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电话、电灯、自来水进入市民之家;汽车、自行车、人力车逐渐取代了马车和轿子;西装、西餐逐步流行;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得到强化;女子进入学校;近代民主思想逐步弥漫开来。
  8. 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滇越铁路成为中国唯一直接通向外国的铁路运输线,抗战初期,滇越铁路对于疏散华东、华南人员、物资及抢运外国援华物资、军火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1937年开始抢运战略物资,1939年运输量达 52.4万吨创最高数据。至1940年6月滇越铁路中断时的3年半时间里,共计运输军需民用物资150余万吨,运送各类人员300余万人。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迁到昆明的最初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昆明有滇越铁路与国际相连,人员、资料、设备运输方便。[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