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4霞飞坦克

M24霞飞坦克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为了取代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配备的M3与M5轻型坦克,美国陆军决定以M5坦克的动力系统,加上改良的悬吊系统,一门75毫米火炮,25.4毫米厚度装甲,以及重量不超过16公吨作为新的轻型坦克的设计标准。M5A1因为炮塔空间太小,无法使用75毫米火炮。T21轻型坦克因为重量达到21.5公吨而出局,T7坦克原先计划使用57毫米火炮,经过变更之后,虽然可以使用75毫米炮,重量却是直线上升进入中型坦克的范围。虽然T7稍后被赋予M7的正式编号并且同意进入量产,整个生产计划很快的遭到取消。

一直到1943年4月通用汽车凯迪拉克汽车部门,展开了T24的计划。采用了新的设计低的侧面影像,倾斜式装甲,扭力杆悬吊系统,75毫米主炮(为B-25H轰炸机使用炮的衍生型)三人的旋转炮塔。1943年12月15号开始生产。

霞飞坦克在两个地方生产,4月开始在凯迪拉克,7月开始在Massey-Harris。在1945年8月停止生产,总共产出了4731台霞飞坦克。其中的一些霞飞坦克提供给英国军队,根据英国给坦克名字的传统,它被命名做“霞飞”。

战斗及服役历史

霞飞在1944年第一次登上欧洲大陆,其中两台装配在美国第一军的第七百四十营,并参加突出部之役。它是二战时期性能最好的“轻型”坦克,装甲力量单位的报告特别赞扬它的越野性能及可靠度。因为大部分的坦克生产国放弃他们轻型坦克的计划,专注在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开发,使得霞飞坦克的竞争对手减少。虽然霞飞坦克性能优异,当面对德国的新型坦克反坦克炮很容易受伤,限制了它在战争上的侦察贡献。

韩战时,一些霞飞坦克从日本运到韩国,用来对付北朝鲜的T-34/85坦克,但很难对这种中型坦克造成伤害。霞飞坦克后来比较成功的运用在侦查方面。

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的成功设计,霞飞被供应到全球的许多陆军,应用在地区的战争,如韩战、越战、印度、巴基斯坦。

在1970年代,挪威对霞飞坦克进行升级,装上了法国90毫米主炮,还有现代火控系统,成为NM-116。在挪威军服役直到1992年至1993年,这大概是霞飞坦克最后在世界活跃的时候。

中华民国陆军在改良引擎及驱动系统后更名为M24A1。其他的改变包括了废除了副驾驶手座及所附属的.30机枪,对空.50机枪则移至车长出入口旁,引擎盖上加装装甲等。

M24A1配发于装甲骑兵或低强度单位使用,1994年开始将全国的M24A1移交至台湾东部的宜兰地区装甲单位集中运用。M24A1至少在该单位使用至1996年底(全面除役时间不明),其中一些车辆在96年台海导弹危机时移交至马祖支援。现在还有一些残存的M24A1在离岛地区担任火炮支援或固定岸炮的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