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头鱼

新疆大头鱼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体长一般约为80—94厘米,体重12—14千克,体重最大的可达50—60千克。身体肥大,呈长梭形,稍微侧扁。头部所占身体的比例较大,吻部扁平,呈楔形。口宽大,口裂呈斜状, 下颌略微突出于 上颌之前,前端较厚,其边缘没有 角质。口角处有短须一对,口内有3行细柱状且尖端有钩的下咽齿。腹背部鳞片 细小,体侧鳞则较大,肛门及臀鳍基两侧各有一行特大臀鳍,臀鳞发达。 眼睛为 椭圆形,位于头的侧上方,靠近于吻的端部。身体表面有细 细的鳞片,但胸部裸露无鳞,腹部的鳞片则埋藏于皮的下面,臀部的鳞片行列的前端接近或到达腹鳍的基部。背鳍有很强的硬刺,其后侧具有细细的 锯齿,鳍的起点到吻端的距离大于到 尾鳍基部的距离。 腹鳍的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下方或稍后方。尾鳍呈分叉形。体背的颜色为青灰色,腹部为银白色,每个鳍均呈浅橙红色,体表有很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扁吻鱼的下咽骨狭长,下咽齿呈柱状,顶端尖而稍微弯曲。鳃耙短而稀疏。肠管较短,仅为体长的1.2倍。体内的鳔有2个室,前室膨大,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1.6倍。[1]

生活习性

        扁吻鱼是随着 青藏高原的抬起而逐渐定居于西北地区的物种,生活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地处干旱荒漠、 水位变化较大、水温较高的 静水水体或缓流的 湖泊之中。栖息地大多河床宽阔,底质多为土壤,沿岸多为放牧草场。大量的有机质和 无机盐冲流入水,鱼类饵料生物丰富。湖水矿化度低,属于 淡水类型。

       扁吻鱼属于凶猛的大型食肉鱼类,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

繁育状况

4月底至5月初繁殖,一条体长77厘米,重7.2公斤的雌鱼,怀卵量可达19万多粒,卵黄色,卵量少,微黏性。产卵前首先逆水而上,在上游找到适合的水域后,雌鱼才在水草之间产卵,然后离开。雄鱼排精,使 卵子受精,幼鱼出生后,便再顺水而下。

地理分布

扁吻鱼为新疆 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鱼类,仅分布于 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间。扁吻鱼的分布区仅限新疆南部喀什、莎车、阿瓦提、焉耆、乌拉斯台、若羌、 克孜河和博斯腾湖等地的塔里木河水系。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受到很大破坏,数量十分稀少,现仅残存于 阿克苏河下游的艾西曼湖群、 车尔臣河的喀依拉克湖和渭干河水的拜城县孜尔水库等地。

种群动态

减少原因

新疆大头鱼新疆大头鱼(5)        扁吻鱼是中国特产动物,也曾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它的个体大,其肉嫩如豆腐,其汤鲜如 牛奶,鱼头比例也大,丰腴可口,富有脂肪,是新疆南部一带民间的传统 滋补品。据说古时候生活在该地的居民并不以五谷杂粮,而仅以扁吻鱼等鱼类为食,被称为“吃鱼民族”。195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阿克苏上游地区建立了捕鱼队,1958—1965年,捕捞的新疆大头鱼的产量达140—260吨,占博斯腾湖年产鱼量的20%;1966—1971年,年产量下降到30吨,占产鱼量的10—15%;1972—1973年则仅分别占2—5%;1974年以后,产量逐渐减少,直到绝产;到了1987年,连1条都难以发现了。

        扁吻鱼原为产区捕捞对象之一,有一定数量。自20世纪70年代始,数量剧减,至今存活量极少,已成为 濒危物种。濒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成熟龄大、繁殖力低、行动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对生活和产卵环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种的种群数量少、分布狭窄。近些年的水利建设隔绝了本种的产卵洄游通道,影响群体数量的补充。

长期以来保护不力,捕捞过度、引进外来物种、农业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减少等,直接破坏资源的补充。人们对于新疆扁吻鱼的生境、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等 生物学特点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很多方面甚至一无所知,所以只顾盲目捕捞,无法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这一宝贵 资源濒临绝灭。

使新疆扁吻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另一原因是 塔里木水域上、中、下游及各支流水利设施的不断建设,众多的河闸、大坝、水库、扬水站等隔绝了其溯河产卵的回游通道,致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繁殖活动。

此外,还有由于人们的无知所造成的后果。1965年以前,新疆扁吻鱼生活的水域群落组成较为单调,仅有 塔里木裂腹鱼、条鳅鱼等少数种类,而新疆扁吻鱼是其中较大的一种,处于该水域 食物链的顶极位置,很少竟争对手。1968—1970年,由于进行了大规模的所谓“北鱼南调”行动,使该地鱼类的群落组成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达到30多种,并且带入了凶猛的食肉鱼类 赤鲈,种间斗争日趋激烈,使新疆扁吻鱼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保护措施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疆扁吻鱼已几近消失,濒临灭绝的边缘。有关部门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扁吻鱼的科学研究和人工繁殖工作。同时,加大了对《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了人们对这一珍贵野生动物资源的自觉保护意识。

水产养殖研究人员以人工授精、人工流水孵化的形式进行扁吻鱼的人工繁殖,2005年首获成功,当年6月,首批通过人工催产手段获得的1万尾扁吻鱼鱼苗被投放到 克孜尔水库。到2009年,“中国扁吻鱼原种场”已先后成功繁育出140多万尾幼鱼鱼苗,其中,在 克孜尔水库放归的新疆扁吻鱼幼苗总量达到69万尾。

2010年08月17日,新疆在 博斯腾湖、天池、乌伦古湖、伊犁河、 额尔齐斯河、 赛里木湖及克孜尔水库等天然水域同步举行“2010年新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种和数量达到7900万尾以上。其中, 增殖放流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扁吻鱼3万尾。此处放流的扁吻鱼体内注入带有编码的PIT电子标签,经过若干年后可以通过无线射频获取扁吻鱼体内标签的编码,从而了解到它的生长情况,掌握放流效果。

新疆大头鱼新疆大头鱼(7)

       2013年8月21日,通过人工繁育的8500尾大规格新疆扁吻鱼鱼苗在拜城县克孜尔水库集中放流。此次放流是克孜尔水库连续第8次接纳新疆扁吻鱼鱼苗,鱼苗长度在12厘米到15厘米之间。至此,该水域人工放流的新疆扁吻鱼鱼苗总量达到80万尾。

虽然渔业部门正在采取措施,严格保护残存的野生资源,并积极进行有关研究工作,但新疆扁吻鱼对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成熟晚,需要7年左右的成长期, 繁殖率也低,在种群数量过低的情况下,一时难以完全恢复。

保护级别

       1988年,扁吻鱼被列入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名录,在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属一级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中华鲟一样珍贵,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胚胎发育

扁吻鱼的成熟卵呈浅灰色,微黏性,成熟卵卵径为1.80~1.85 mm,受精后卵膜吸水膨胀,卵膜直径为3.30~3.45 mm。受精卵在水温21~22℃下,历经1 h40 min胚盘突起;2 h10 min出现第一次卵裂;历经7 h 15 min胚胎发育到多细胞期;12 h 4 min发育到囊胚期;16 h 36 min为原肠早期;30h 20 min发育到神经胚期;历经91 h 37 min器官形成,心脏搏动,胚体摆动;103 h后仔鱼孵出,全长为7.5 mm。孵出后的第6 d,全长为11.6 mm,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开口索食。孵出26 d后,全长为21.00mm,奇鳍、偶鳍发育完成,肌肉增生,但体尚未披鳞。观察发现:扁吻鱼受精卵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卵膜吸水膨胀,形成的膜径1.8倍于卵径,富有弹性;受精卵发育后期在微流水中能悬浮水中片刻,后逐渐沉水,因此加强水中氧量的供给有助于其发育;受精卵的胚盘隆起至第6次卵裂的时距大大快于青海湖裸鲤,且眼基和体节、嗅囊和尾芽同时发生;孵出前的胚体已超越卵膜内经,尾端超出头部的眼后。

成功繁殖

2014年6月6日,4个蓝盈盈的孵化池内,20万尾0.7毫米左右的新疆大头鱼(学名扁吻鱼)鱼苗自由自在地游动〈着这些刚孵化成功的鱼苗,等待了一个多月的阿布都·哈力克和5名工作人员兴奋不已。

  阿布都·哈力克是中国新疆扁吻鱼繁育中心副站长,早早地就和同事们做好了将鱼卵放入孵化池的充分准备。4月28日,他们将40万鱼卵放入孵化池内,开始期待孵化成功的时刻。“今年繁育出20万尾,比去年增加了5万尾,成功率也比去年增加两成,效果不错。”阿布都·哈力克说,由于2014年5月气温比往年低,为了提高鱼卵的孵化率,他和同事们采取提高水温的方法,将水温提高2℃,控制在18-20℃,并用天然饵料饲养大头鱼,这样大大提高了鱼卵的孵化率。

  据阿布都·哈力克介绍,新疆大头鱼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仅分布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珍稀土著鱼类,起源于3亿年前,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有“水生大熊猫”、“古鱼类活化石”的美誉,成年个体最长可达1.5米,最重达到40公斤,存活年限最高超过40年。1988年,新疆大头鱼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2000年起由国家农业部投资200万元成立中国新疆扁吻鱼原种场。上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头鱼曾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的开都河、阿克苏河、车尔臣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中,年产量300吨以上。随着塔里木河断流和过量捕捞,再加上大头鱼自身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性成熟期长等原因,大头鱼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灭绝。

  “现在大头鱼的繁育完全依赖于人工,它的野生繁殖条件已经达不到了。”阿布都·哈力克无奈地说,大头鱼在该站每年通过人工繁育一次,8月或9月向新疆自然水域放流,主要为拜城县克孜尔水库,以增添自然水域大头鱼的自然种群数目。

  阿布都·哈力克说,大头鱼繁殖时,需要洄游到水流上游,而克孜尔水库上游的部分水源已经干涸断流,所以大头鱼的繁殖形势比较严峻,只有加强人工对大头鱼洄游、产卵和生长区域进行全面的保护才能保证大头鱼不灭绝。

  阿克苏地区水利局渔政科科长艾则孜·沙依提说,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严格保护,限制河流湿地的开发、利用,禁止非法捕捞,尽可能避免人为活动干扰,保护大头鱼的生存空间。[2]

回归自然

10000尾新疆大头鱼苗种(体长5~8厘米)从阿克苏的新疆大头鱼原种场调运至它们曾经的家——新疆博湖县。

新疆大头鱼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新疆大头鱼鱼类活化石之称,仅一属一种,上世纪50年代曾是博斯腾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达140吨~260吨,后由于受水利工程、过度捕捞、种间竞争等综合因素影响,于上世纪80年代在博斯腾湖绝迹。1988年被国家列为一级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是新疆150多种现存鱼类中惟一达到此等级别的珍贵鱼类,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目前在阿克苏地区的渭干河流域和克孜尔水库有分布。2000年,在农业部、自治区水产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阿克苏设立了新疆大头鱼原种场,专门从事大头鱼的人工繁育。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和恢复新疆大头鱼种群,自治区水产局决定采取异地保护措施,即将原种场繁育的苗种分散到博湖、喀什等原产地地培育。此次为博湖县调配了10000尾新疆大头鱼苗种,希望通过人工增殖培育,逐渐扩大其种群数连从而让这一物种在博斯腾湖得以恢复。[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