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溪街道

瑶溪街道

目录导航

区域概况

辖龙瑶居委会以及朱宅、河口、皇岙、南山、璋川、环一、河滨、浃底、白楼下、底岭下、金岙、龙湾、龙东、黄石、黄山15个工作站,苏川、雄心、永胜、瑶溪、4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驻河头龙西路2号。距温州机场2千米。机场大道、龙(湾)永(中)公路、龙水公路过境,市域铁路S1线。建有龙湾万吨级码头。名胜古迹有瑶溪风景区、龙岗新石器文化遗迹、北宋国安寺石塔、明代华阳洞诗碑和半山摩崖题、明朝抗倭时建造的龙湾炮台、金岙福圣寺。瑶溪镇位于瓯江下游南岸,东与永中街道、海滨街道相连,南靠大罗山,西南与瓯海区接壤,西接状元镇,北濒瓯江。瑶溪镇因辖境内有一条溪流名为“瑶溪”而得名。全镇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户籍人口31329人。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6.81亿元,财政总收入4.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3元。被列为全国“千强”乡镇、省“百强”乡镇、市30强镇。全镇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历史沿革

瑶溪风景区入口瑶溪风景区入口1956年设永新乡,1961年为龙湾公社,1984年由永强区划入龙湾区,1985年改龙湾镇、瑶溪乡(1987年改镇)。1997年,瑶溪镇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苏川、浃底、河口、皇岙、南山、雄心、永胜、瑶溪、瑞川、环一、河滨11个行政村;龙湾镇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白楼下、底岭下、金岙、龙湾、龙东、黄山、黄石7个行政村。2002年,撤销龙湾镇建制,其行政区域与瑶溪镇合并,并将龙水镇的朱宅村划入,设立新的瑶溪镇,辖苏川、浃底、河口、皇岙、南山、雄心、永胜、瑶溪、璋川、环一、河滨、朱宅、白楼下、底岭下、金岙、龙湾、龙东、黄山、黄石1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朱宅村。2008年末,辖19个行政村。2011年撤镇改设街道。瑶溪镇依山傍江,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南依大罗山系,既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瑶溪风景区,又有蕴藏丰富、品质优良的花岗岩、陶瓷土等矿产资源。北靠瓯江,岸线曲折绵长,水流平缓,是天然良港,建有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化工、煤炭、石油、渔业等多个专用码头。瑶溪镇与温州永强机场近在咫尺,距温州火车站也不到10公里,机场大道、瓯海大道、南洋大道、77省道纵横贯穿全镇,连接灵昆岛的灵昆大桥是温州半岛工程的主要通道。

社会发展

瑶溪龙岗山花卉会瑶溪龙岗山花卉会瑶溪街道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立足于服务城市的城郊型农业,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水产养殖、蔬菜、花卉种植生产基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形成现代农业格局。瑶溪街道又是新兴的工业强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皮革、化工、铸造三大支柱产业,企业规模不断提升。坐落在镇域内的温州工业园区,是1992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的首个异地扶贫开发试验区。瑶溪山清水碧、钟灵毓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瑶溪风景区以其别具一格的溪谷风光闻名浙南,素有“溪石皆玉色”之美誉。瑶溪又是温州历史文化名镇,明、清时期,名士云集,如明弘治礼部尚书王瓒、嘉靖内阁首辅张璁、等人,或读书或讲学或归隐于此。这里发现的龙岗山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北宋国安寺、明代华阳洞诗碑、半山摩崖题刻等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的龙湾古炮台,是祖辈们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实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地。

2016年以来瑶溪街道正逐步城市化,瑶溪北以浙南科技城瓯江路温州大道文化走廊,南部住宅区打造未来社区,瑶溪印象汇、瑶溪广场一批商业广场在建,TOD模式,文化小镇,瑶溪科技水街,瑶溪旅游小镇,国防教育炮台山,以商业取代农业、工业,瑶溪进一步迈入小康,一批一批民生工程落地,商业广场开发,在建及建好小区24个、在建4个,一大批科技网络公司入驻,大唐5G网络公司,天心天思总部等落户瑶溪街道。温州附属二医瑶溪分院和温州附属口腔医院瑶溪分院的落户促进瑶溪的飞跃,瑶溪街道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飞跃。

防灾减灾

该街道应急管理中心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先后成立创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街道工作领导小组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起近百人的气象服务队伍,实行政府、部门、各村三级联动,编制出了一张气象服务无缝网。为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该街道从多个方面研究制定各单位和村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标准,设立了奖惩制度。该街道根据本地实际,突出防灾减灾重点,调整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人员队伍,特别对台风、暴雨等经常发生的重特大气象灾害,完善了《瑶溪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等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各村也相应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了1次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和2次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在各村及重点地段张贴宣传资料50份,切实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在市气象局和区防汛办、气象办的大力支持下,该街道建立了电子气象显示屏,安装了气象防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软件,并逐步完善了气象检测信息的基础设施,同时拓展渠道,完善气象监测预警信息的接收与发布能力建设,寻求各类气象监测预警信息的接收对接工作,充分发挥手机、农民信箱和信息电子屏在气象信息接收上的优势。在气象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上,充实了农民信箱接收人员,并依托农民信箱和广播村村响系统等平台,建立健全农民信箱和农村高音喇叭气象信息发布机制,实现了气象服务信息“进政府、进农村、进企业、进部门、进学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