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王鱼,属鲶形目鮠科,学名长吻鮠,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俗称肥王鱼,又称回黄鱼。
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该鱼,并常以此鱼待客,所以该鱼被称“淮王鱼”。
鲶形目、鮠科、鮠属
淮王鱼水墨画(4)淮王鱼头较尖,吻特别肥厚,显著突出。须短,4对。眼小,被皮膜覆盖。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在臀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臀鳍条14~18。尾鳍分叉。鱼体呈纺锤形,全身鲜黄,光滑无鳞,随着季节和水温变化其体色呈现淡灰、青白、粉红三色交替变幻的生存状态。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以王自称的鱼,居然性格极其的刚烈。在普通状态下,它的通体大多呈现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它会全身充血,朝红色方向变化。缺氧程度越高,充血范围就越大。甚至鲜血还会从鱼鳍处流出来。看来,称为王者必定有他的一套不寻常的刷子。
淮王鱼(7)“淮王鱼”学名长吻鮠,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由于长期的地域差异,生长于淮河中的长吻鮠与长江中的长吻鮠相比,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体色也有一定差异。淮王鱼主要产于淮河寿县正阳关至凤台黑龙潭段。
淮王鱼(6)其生活地——硖山口位于凤台县境内,古称“长淮津要”,东西硖石高有十余丈,夹淮相峙。自古江水往东流,而此处,淮水绕群峰,腾激浪,骤然穿入险峻的硖山口,自此河水西流数十里。
淮王鱼喜好在岩石缝中繁衍生息,而恰好这一带水中岩缝纵横,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底为岩石底质,正好为其繁衍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千里长淮,只有硖山口才是它唯一的家。
淮王鱼的传统捕捞工具是一种很奇特、很古老的渔具——窝(音“务”)子。渔民用费旧的船板钉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宽在1~1.5米,高0.5米左右,一面开口。每年在中秋节前后,在木箱内装上石块,系上浮漂,将箱口向上,选择淮河中水深流急处沉入其中,一般都在选择在峡山口黑龙潭。到冬至前后,再捞起窝子(木箱),往往每个窝子里都有几百公斤鱼,主要是淮王鱼、黄颡鱼、青楞子(江黄颡)等,其中淮王鱼最多。
淮王鱼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一日在游览硖山口的美景时,正巧碰上当地的一个姓佟的财主娶小妾。这个财主为了巴解拉拢,准备了一桌的鸡鱼肉蛋,宴请淮南王。而淮南王吃腻了这些东西,偏偏想尝那嫩滑清香的“八公山豆腐”。正当众人焦头烂额时,忽一白发苍苍的老人献上一盆香气扑鼻的浓汤。味似豆腐,但比其更鲜香嫩滑。尝后,更是拍案叫绝。一问周围侍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用产于此地的一种奇鱼所熬制的。淮南王并没有责怪老头有欺君之罪,反而待吩咐下人重赏那老头,可那老头不求钱财,却连声叫冤。原来那佟财主娶的小妾正是老头膝下唯一的幼女,正要和一个青梅竹马的渔夫结为连理,可佟财主色胆包天,强抢走了幼女,并恐吓其家人。听完这些,淮南王大怒,要求只要老头带他去看这种奇鱼,他就给老头主持公道。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佟财主被关在笼子里丢进硖山口喂那种奇鱼了,而那个女孩子终于和她爱慕已久的小渔夫幸福的生活着。从此,据《寿州志》记载,淮南王经常用这种鱼来宴请贵客,并屡屡赞不绝口。所以,民间为了表达对淮南王体恤民众的感激之情,故将这种鱼称为淮王鱼。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淮河中淮王鱼产量一直较高,据当地渔民反映,在冬季捕捞旺季,一天能上岸数千斤。之后由于淮河污染,水利设施兴建,酷渔滥捕等多种因素,到本世纪初,淮河中淮王鱼已难觅踪影。2008年开始,淮南市渔政部门组织在淮河进行增殖放流活动,每年均在淮河峡山口放流淮王鱼大规格鱼种数万尾,经过几年的努力,随着淮河水质的好转,目前已有渔民在淮河中起捕到淮王鱼,并形成一定的产量。
现在淮王鱼已可以人工养殖。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省有关科研机构率先开展长吻鮠(淮王鱼)人工繁殖和人工养殖研究并取得成功,随后,四川、湖北、江西等地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淮王鱼的主产地淮南市从2000年以后,一些企业也陆续开展人工养殖和人工繁殖研究,并取得成功。
肉质特点
“淮王鱼”有“鲜、嫩、滑、爽”四大特点。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清蒸更佳,肉质有如豆腐般细腻,汁水如鸡汤般鲜美,真是别具风味。
“奶汁淮王鱼”做法
用料: 淮王鱼1条重约1000克左右,猪瘦肉50克,大葱白段、姜片各10克,香菜、精盐各5克,白胡椒粉1.5克,鸡清汤1000克,熟猪油100克。
1.将鱼去鳃,剖腹去内脏洗净,用刀在鱼身两边直剞小柳叶刀纹。猪瘦肉切成3.5厘米长、1.7厘米宽、0.3厘米厚的鸡冠形薄片。
淮王鱼2.炒锅上旺火,放入熟猪油,烧至七成热,下热鸡清汤烧沸,放入鱼、肉和葱、姜,盖上锅盖,将汤呈奶汁状,加盐和白胡椒粉,出锅倒入汤碗内,上桌时,随带香菜一小碟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