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一书与业已证实由使徒约翰执笔的第四本福音书在文体上颇相似, 由此可见这封信很可能是由约翰执笔的。 例如,他在信的起头提及自己曾亲眼见过“生命之道……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这与约翰福音的序言颇相似。
这本书的真确性受到穆拉托里残片及诸如伊里奈乌斯、 波利卡普和帕皮亚斯等第二世纪的早期作家所支持。据优西比乌斯(约公元260-342年)所说, 约翰一书的真确性从未受人质疑。
有些较古老的译本在约翰一书5:7的结尾部分和5:8的开头部分加上了以下一句话: “在天上……有父、道和圣神:这三位是合一的。在地上作见证的有三样。”(《圣经英王詹姆斯译本》) 可是, 这节经文从没有在任何早期的希腊文手抄本里出现过。因此这节经文显然是有些人为了支持三位一体的教义而杜撰的。大部分现代译本,无论是天主教抑或是基督新教出版的,均没有把这句话包括在圣经的正文中。约一1:1,2。
约翰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要保护他所“亲爱的”“小子们”,帮助他们抗拒‘好些敌基督者’所提倡的谬误道理。这些敌基督者是从他们中间出去的,并且试图引诱他们离弃真理。(2:7,18)
这些叛道的敌基督者很可能被希腊的哲学思想——包括早期的诺斯替教——所影响。诺斯替教的信徒声称自己从上帝接获若干玄秘的特别知识。约翰坚决反对叛道,他在信中广泛地讨论三个主题: 罪、爱心和敌基督者。他论及罪和支持耶稣的赎罪祭的话显示敌基督者自以为义地声称自己是无罪的,因此无须倚赖耶稣的赎价祭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使他们变成自私自利,毫无爱心。所以约翰再三强调真正基督徒的爱心,借此揭发敌基督者的恶劣情况。再者,约翰阐明耶稣就是基督,他在降世为人之前即已存在; 他以肉身来到世上,以上帝儿子的身分为相信的人提供拯救的安排。显然约翰是要借此推翻敌基督者的谬误信仰。约翰将这些伪教师称为‘敌基督者’, 并列出若干方法将上帝的儿女和魔鬼的儿女辨别出来。
要行在光明而非黑暗中
(涵盖经文范围1:1-2:29)。 约翰说: “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我]们的喜乐充足。” 既然“上帝就是光”, 惟独“在光明中行”的人才可以“与上帝相交”, 并且彼此相交。 他们可以藉“他儿子耶稣的血”洗净一切的罪。 在另一方面,那些“仍在黑暗里行”而声称“自己无罪”的人其实是自欺,真理并不在他们心里。 但他们若承认自己的罪,上帝便会信实地宽恕他们。——1:4-8。
约翰表明耶稣基督是‘在父那里的帮助者’(《新世》), 他为罪作了“挽回祭”。 人若自称认识上帝, 却不遵守他的诫命, 便是说谎了。 人若爱弟兄, 就是住在光明里; 但人若恨弟兄, 就是在黑暗里行。 约翰语重心长地劝勉基督徒不要爱世界和世上的事, 因为正如他说: “人若爱世界, 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 约翰解释有许多敌基督者已经出现, “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 因为他们“不是属我们的”。 敌基督者否认耶稣是基督, 甚至不认父和子。 约翰劝勉“小子们”要持守他们从起初所学到的真理, 这样他们便能够凭着从主所受的真正恩膏‘住在子里面, 也住在父里面’。
上帝的儿女不会惯常犯罪
(涵盖经文范围3:1-24)。 凭着上帝的慈爱,他们得以称为“上帝的儿女”。在上帝显现时,他们会成为像他一样,并且“得见他的真体”。罪就是不法。凡与基督保持联合的,就不会惯常犯罪。惯常犯罪的人是出于魔鬼的。上帝的儿子必定会除灭魔鬼的作为。上帝的儿女和魔鬼的儿女凭此显明出来:凡从上帝生的,就会彼此相爱。但一切属那恶者的,就像仇视和杀害亲弟的该隐一般。约翰指出,“小子们”因为“主为[他]们舍命”而认识了爱,并且劝勉他们不要对弟兄们“塞住怜恤的心”。他们要彼此“相爱, 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 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为了辨明他们是否真正“属真理”,他们必须
● 检讨自己的心,看看他们是否正“行[上帝]所喜悦的事”。
● 遵守上帝的命令, ‘信他儿子耶稣基督的名及彼此相爱’。 由此他们便知道自己与上帝保持联合, 上帝也藉圣灵与他们同在。
与上帝联合而彼此相爱
(涵盖经文范围4:1-5:21)。要试验一切受感示的言论。 凡是否认基督曾以肉身降世的言论都“不是出于上帝”而是出自敌基督者的。 这些人出于世界, 并且与世界打成一片。 但受感示的真理之言却出于上帝。 约翰说: “上帝就是爱,” 又说, “不是我们爱上帝, 乃是上帝爱我们, 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 这就是爱了。” 因此, 我们的确有义务要彼此相爱! 爱别人的, 上帝便会与他们保持联合, 使爱在他们里面得以完全。 这会将惧怕除去, 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新世》)。 约翰说: “我们爱, 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爱上帝的, 也当爱弟兄。”
表现爱心作上帝的儿女意味到要遵守上帝的诫命,借此可以凭着信心战胜世界。相信上帝儿子的人,上帝作证他要赐他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的。坚信若按照上帝的旨意求甚么,他必定会听。虽然所有不义的事都是罪,然而也有一种不至于死的罪。凡从上帝生的,必不惯常犯罪。尽管“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上帝的儿子已经来到”,并且把“智慧”赐给他的门徒,使他们可以认识真实的上帝,‘藉着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与他联合。因此,他们务要自守,远避偶像!
约翰所传讲的神,是绝对不容许有黑暗的。我们怎样可以与毫无黑暗的神行在光明中?郭牧师说,一个是神迁就我们,走在罪人中与我们同行;而另一个方法,就是人提升自己到上帝的层面,但人又怎能把自己看成神一样呢?以上两个方法都是绝对没有可能的,那么我们怎样可以达到圣洁的可能性?看看以下三段经文: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一1:7)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一1:9)
「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约一2:1)
约翰作者每一次提到圣洁的方法,都是要回到耶稣基督的身上,是通过惦在十字架上的宝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圣徒们如果想靠着自己的方法成圣,是没有可能做到的。
圣洁的神是绝对的
郭牧师接着说,很多时候,基督徒过的圣洁生活是相对的,即是说,我做得到就做,做不到就不做,或者用自己的角度去降低神的标准。可是圣洁的神是绝对的,我们又怎能把神相对化?郭牧师再解释,耶稣作了我们的挽回祭,就是挽回神的愤怒。人本来应该与神隔绝,但主耶稣的「义」,就是神的爱加在我的身上,因为耶稣基督代赎的功效,使我们得以洁净。
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时代,其中一个特征是不喜欢绝对,不喜欢有外加的权威,不喜欢讲委身,只喜欢讲感觉。郭牧师又举了一些中学生常说的口头乙,例如:「我不知道」、「我锺意呀」、「看看怎样」。这些后现代的表达,都反映出他们不需要理性的支持,只要喜欢就可以,又不喜欢作出承诺。
因此,就算信了主的基督徒,都很容易变得相对而非绝对。他举例说,问他们「为什么参加聚会呢?」有些人回答说:「因为Feel」,而不是因为神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靠着耶稣基督的义
郭牧师进一步问,我们遵行神的话时,有没有带着绝对的标准?当没有人看到你的时候,是否过绝对的生活?我们很容易想过一个方便、相对或部分的生活。但圣经给我们一个方法,就是靠着耶稣基督的义,回到十字架下面,我们什么时候认罪,什么时候就与神行在光明中。
他总结说,我们将生命的罪恶隐藏的时候,越会变得朽坏。但当我们越接近光的时候,越能看到生命的真相。越属灵的人,他们越追求真理的时候,越明白自己是个罪人,越需要神的恩典。
「为什么基督徒生命不丰盛?是因为没有认真对待罪。」最后,郭牧师带领会众祷告,祈求天父赦免我们一切隐而未见的罪,靠着耶稣基督十字架的宝血,与神同行,走在光明中。
约翰一、二、三书本身皆未指明作者与受书人,但教会历来认为这三卷书都是使徒约翰写的。由於书信的内容、措辞、观念与约翰福音极为相似,学者多同意这三卷书信与约翰福音是由同一位作者写成(参约翰福音「写作背景」简介)。
反对约翰福音与约翰书信出自同一作者的亦不乏其人,他们指出约翰壹书与约翰福音的末世观有所不同:约翰壹书论到的末世是将来的事,但约翰福音所描绘的永生是信徒现今已享有的福气,而主再来的道理则不见强调。不过,这种截然的区分是武断的。其实约翰福音也有「未来」的成分(参约5:28-29; 6:39-40, 44; 12:48),同样约翰壹书亦有「现在」的成分(参2:18)。由此可见这二书的末世观是一致的。
本书流露长辈对晚辈说话的语气,可知是使徒约翰晚年的作品。按早期教会的传说,使徒约翰年老时曾在以弗所居住一段很长的时间,本书可能就是在该处写成的。成书日期大约是主后八十至九十年代。
当时小亚细亚的教会正受著雏型诺斯底主义的异端影响(参「歌罗西书简介」、「教牧书信总论」),约翰所针对的异端便是这主义的一些型态——克林妥主义或是幻影说,这些异端也认为知识是得救的条件,比信心、行为重要,物质是邪恶的,灵界才是善的。不仅如此,他们更认为:肉身既属於物质,则神绝不能成为肉身,基督的肉身是灵界的投影(幻影说),或者基督的灵是在耶稣这人受洗时临到他身上,到他死前则离开了他(克林妥主义)。使徒约翰为要针对这些错谬,於是写了约翰壹书,教导信徒辨明真道。
约翰福音为耶稣作见证,表明 是神的儿子,使人因信耶稣得永生(约20:31);约翰一书则阐明「与神相交」之道 (1:3), 与人分享在基督里丰盛的生命,使已相信耶稣的人确知自己有永生(5:13), 并勉励他们持守真道,不受异端分子的迷惑(2:24-27)。因此约翰福音有如本书的前奏,而本书如同约翰福音的应用。
本书与约翰福音在用词上和手法上十分相似,常再三重覆一些重要的课题,如光、生命、真理、爱等、帮助那些已经认识神的信徒进入更深的属灵经历。作者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讨论同一论题,如光明与黑暗,爱神与爱世界,神的儿女与魔鬼的儿女,爱与恨,真理的灵与谬妄的灵等。
全书三番四次论到真信徒的三种标志:
1 持守真理,不随异端;
2 行为正直,不行不义;
3 爱主爱人,不仇恨、不空谈。
Ⅰ 引言:生命之道(1:1-4)
Ⅱ 与神相交之道(1:5-2:17)
1行在光中(1:5-2:2)
2遵守诫命(2:3-11)
3不爱世界(2:12-17)
Ⅲ 作神儿女之道(2:18-3:24)
1谨防敌基督(2:18-27)
2持守救恩盼望(2:28-3:3)
3坚决不犯罪(3:4-10)
4当彼此相爱(3:11-18)
5安稳在神面前(3:19-24)
Ⅳ 真信仰之道(4:1-5:12)
1分辨诸灵(4:1-6)
2行在爱中(4:7-21)
3得胜的信心(5:1-5)
4神的见证(5:6-12)
Ⅴ 结语:永生的确据(5: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