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诗

挽歌诗

目录导航

作品信息

   【名称】《挽歌诗》
   【年代】汉末魏初
   【作者】缪袭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

   挽歌诗
  生时游国都,死没弃 中野。
  朝发 高堂上,暮宿 黄泉下。
  白日入 虞渊, 悬车息驷马。
   造化虽神明,安能复存我?
  形容稍 歇灭,齿发行当堕。
  自古皆有然,谁能离此者。

作品鉴赏

  “挽歌”是古人 送葬时, 执绋挽丧车前行的人所唱哀悼死者的诗歌,产生于 春秋战国时期的《 薤露》、《 蒿里》可称是挽歌之祖。(参见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其内容无非是“鬼伯一何相催促, 人命不得少 踟蹰”(同上)之类,多鄙俗不文,然这首 《挽歌诗》,却被主张“事出于 沈思,义归乎翰藻”(《文选序》)的 萧统选入《 昭明文选》中,仅此即可见其文学价值与可读性。
  挽歌大率从人的生命短促写起,这首亦不例外。“生时游国都,死没弃中野。朝发高堂上,暮宿黄泉下。”开首四句概言其生死 倏忽,然同时又包含着荣枯无常之意。这里传达出当时社会人生的烙印,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语。从歌辞看,作者所挽之人,大概是个想 有所作为的有志之士,活着的时候曾到都城游学 求仕,结果如何没有说,但死的 境况却令人哀痛心寒。一个“弃”字概括了死者的结局。《 周易》云:“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中野即荒野。但这里不用“葬”而用“弃”,荣枯之 候已可想见,一生的努力落得个死后被人遗忘抛弃的下场,人命之短促, 世道之 炎凉,功名之虚伪,由此得到证明。“朝发’二句本自 王充《 论衡》:“亲之生也,生之高堂之上;其死也,葬之 黄泉之下。”高堂为住宅 正厅;黄泉,古人以为天玄 地黄,泉在地中,故称为黄泉。这里借用,更冠之以“朝发”“暮宿”极言人生之短。这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诗人事魏四世,世乱易代 朝不保夕之慨良深。所以开首四句所歌,不仅有悼亡而且还有伤时之意。
  生死荣枯之变迁倏忽,使诗人不禁要探究天地神明之德,人生造化之道。所以引出后四句。“白日入虞渊,悬车息驷马”,是小结上面意思,比喻人生旅次终结。虞渊是古代神话所说日入之处。《 淮南子·天文》:“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悬车即 挂车、停车。古代传说,太阳是载在车上由 羲和驾驶着由东至西运行,到了黄昏,乃“悬车息马。”“造化虽神明,安能复存参”此二句是全篇的主眼。天地自然化生万物,能“见人所不见”、“知人之所不知”,此“神明”之谓也。(见 《 淮南子》高诱注)然终究不能使人命 死而复生。这里的我,泛指人之个体存在。天地造化虽具神明 好生之德,但对于自诩为秉“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的人类(见《礼记·礼运篇》并没有偏私的眷顾。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是造化神明都无法改变的人生之道。
  最后四句是具体申发“安能复存我”的主旨。人不仅不能再生,还将速朽,“形容稍歇灭,齿发行当堕”,指人的遗体在泥土中坏烂朽腐, 陆机《挽歌诗》有“丰肌飨 蝼蚁,妍姿永夷灭’句,可资参证。“自古皆有然,谁人离此者”是总括全篇,既哀悼死者,又悲伤自己。今日他扶柩 送人归葬,明日人送他长眠黄土, 生生不已,没有例外,他确实唱出了人生共同的挽歌。
  全诗的主题在今天看来并不觉得新鲜,但在当时却反映着人们思想文化的觉醒与成熟。 原始人不懂死的可怕,两汉 神学认为灵魂不灭,魏晋人因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及各自本身的 遭际。引起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他们不再相信神学迷信,而痛感生命之短促,人世之无常,这是他们 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不再认为死是“决疽(且换成丸,音患)溃痈”( 《庄子》)的快活事,而是看作无可奈何的痛苦归宿。由此明白死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是生的彻底结束,死 后身名皆空,形神俱灭,每个人都 无法逃脱这一结局。因此, 渲泄抒发这种人生共同的痛苦,表示对生命的无限留恋,是当时诗歌经常的主题。这首挽歌就是当时这种大气侯的产物,表现了人们普遍的伤逝心理。当然,它的流传及被选入 《昭明文选》,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主题的概括性与时代性,还应该取决于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这首诗 质朴无华,首尾完整。且 长歌当哭,摇撼人心。后人评此首“亦淡亦悲”,词“极峭促。”( 何焯 《义门读书记》)即指出了此篇在艺术上的感人之处。

作者简介

   缪袭
  (186-245)三国魏 文学家。字熙伯,东海 兰陵(今山东 苍山县 兰陵镇)人。缪袭家世、生平,史籍记载甚为简略。只知他的父亲缪斐(字文雅)是汉末名儒。缪袭早年曾被辟为 御史大夫府的僚属,历事魏四代皇帝,官至尚书、 光禄勋。缪袭富有 才学,一生著述甚丰。《 隋书·经籍志》著录《 列女传赞》1卷、文集5卷,均佚。他与汉末文学家、哲学家 仲长统 友善,曾为其所著 《 昌言》撰表。其他有 《喜霁赋》、《 青龙赋》、 《神芝赞》等文,散见于《 艺文类聚》、《 初学记》,由 清人 严可均辑入 《全三国文》。其诗,今存《魏鼓吹曲》12首,载《 宋书·乐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