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

目录导航

介绍

椎动脉造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检查方法之一。一般用于临床上考虑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但并不十分肯定;或者当椎动脉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无效,准备施行手术治疗时,应当进行椎动脉造影,以明确椎动脉是否因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骨刺的压迫或刺激,造成了椎动脉的扭曲、痉挛、变细、梗阻,或者椎动脉有无畸形及动脉硬化等,另外还可以观察椎动脉的异常改变与颈椎活动的关系。

方法

目前的椎动脉造影方法,大多采用从椎动脉以外的动脉穿刺插管,在电视透视监视下将插管送至椎动脉,然后注入含碘的造影剂,同时进行动态的透视观察或者拍摄X线片。也可以在颈部向各个方向活动时,进行动态的透视观察或者拍摄X线片,以明确椎动脉是否有扭曲、痉挛、变细、梗阻或者椎动脉有无畸形及动脉硬化等,以及椎动脉的异常改变与颈椎骨刺和颈椎活动的关系。

椎动脉造影并发症较多,包括局部血管损伤、出血、感染、全身性过敏反应以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由于造影剂对椎动脉的刺激,导致椎动脉的痉挛引起一过性脑部缺血的症状,包括暂时性运动障碍、视力障碍以及头晕等。椎动脉刺激引起脑部的并发症与造影剂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并发症越常见。由于无创性的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技术的出现,其椎动脉显影清楚,而且为无创性检查。核磁设备对于软伤科治疗颈椎病,尤其是颈椎椎管狭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检查上可以取代椎动脉造影。

椎动脉正位2椎动脉正位2椎动脉正位1椎动脉正位1以上为椎动脉正位图

1 小脑后下动脉 2 小脑前下动脉

3 小脑上动脉 4 大脑后动脉P1段

5 大脑后动脉P2段 6 大脑后动脉P3段

7 大脑后动脉P4段 8 椎动脉

9 基底动脉

椎动脉侧位图1椎动脉侧位图1椎动脉造影2椎动脉造影2以上为椎动脉侧位图

1 小脑后下动脉瘤 2a 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共干(2b小脑前下动脉)

3 小脑上动脉 4 大脑后动脉P1段

5 大脑后动脉P2段 6 大脑后动脉P3段

7 大脑后动脉P4段 8 椎动脉

9 基底动脉 10 小脑后下动脉延髓前段

11 小脑后下动脉延髓外侧段 12 小脑后下动脉延髓后段

13 小脑后下动脉扁桃体上段

正常解剖

椎动脉多数起源于锁骨下动脉,两侧椎动脉的管径可以变化很大,一般情况下左侧椎动脉管径大于右侧椎动脉管径,但约1/4的正常人右椎动脉管径大于左侧椎动脉管径。

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入颅后发出的最重要的分支,在侧位上显示最清楚,分为4段2个袢。第1段也称延髓前段,在延髓池内走行并从橄榄体下方绕过;第2段也称延髓外段,在小脑延髓裂内走行,并形成尾侧袢;第3段也称延髓后段,为小脑后下动脉达到延髓后缘并在后髓帆后的上升部;第4段也称扁桃体上段,为小脑后下动脉在扁桃体上方行走时形成的第二袢即头侧袢。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共干是一种较常见的变异,有时一干同时供应双侧小脑后下动脉也属正常变异,个别情况下,椎动脉的终支延续为小脑后下动脉,此时后循环的血供主要依靠对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是由两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在正位片上位于中线或旁正中。基底动脉自桥延沟附近的起点到终端分为双侧大脑后动脉止,全长约32mm,平均管径约3-4mm。分支主要有:从近端向远端依次为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在正位和Towne位上很易识别,起自基底动脉近端并横行向外走行进入桥脑小脑角池,在内耳门附近形成一向外的袢卷曲进入内听道。侧位上有一特征性单弧或双弧弯曲,呈N形或M形。

小脑上动脉近端在正位上显示良好,但远端在侧位上显示清晰。小脑上动脉的起始段与大脑后动脉平行走行,二者相距仅数毫米。

脑桥支因太小,通常看不到,即使高分辨率的数字造影机也很难显示。

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末。分为4段,P1段为交通前段(中脑段),为从基底动脉分叉至与后交通动脉汇合处;P2段为环池段,为从与后交通动脉汇合处至中脑后方这段距离;P3段为四叠体段,从中脑后方到距状裂;P4段为距裂段,此段为大脑后动脉在距状裂内的终末支。P1段在颏顶位或Towne位显示最好,两侧P1段多不对称,侧位上P1段因从中脑前走向外侧不易显示。而P2段在侧位上显示清楚,常有一轻度向下的弯曲。两侧大脑后动脉在正位像上显示在中脑后方弯曲向上彼此接近,标志P3段的开始。P3段自中脑背侧水平至距状裂前仅数毫米,在Towne位或颏顶位显示最好。P4段在正位显示也很清楚。

供血范围

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小脑下蚓部、小脑半球下部、延髓背外侧;脑桥支主要供应脑桥;小脑前下动脉主要供应小脑半球前下部、脑桥被盖尾侧部、桥臂下部、绳状体、第四脑室脉络丛;小脑上动脉供血小脑上蚓部、小脑半球上部小脑髓质、脑桥被盖头侧部等。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主要供血大脑半球底面和内侧面的一部分,中央支主要供血为丘脑、下丘脑、底丘脑、膝状体以及中脑大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