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8)小号篇包括:考里斯马基的《狗没有地狱》,讲一个男子刚出狱,决定与心爱的女人到西伯利亚追寻新生活。风格维持了他一贯的冷硬叙事模式。艾里斯的《生命线》以一个西班牙农家为对象,围绕着婴儿肚子出血而家人一无所觉的状态,引发出平静生活中潜藏危机的连串意象,颇有印象派的味道和大地耕作的凝重。赫佐格的仿纪录片《一万年老去》讲亚马逊森林中一个原始部落的“快进”,信息丰富。贾木许的《休息·化妆车·夜晚》是一个实时小品,讲一个电影女演员在化妆车休息十分钟的情况,戏剧性不强,但颇有幕后偷窥的味道。文德斯的《12英里到特洛斯》兼具故事性和公路片风格,乃本集锦的上乘之作。它讲述一个年轻男子因食物中毒,自己驾车前往医院途中实在难以支撑,遂拦截了一个刚学会开车的女孩载他到医院急诊。主角在公路上的感觉,用非常感性的视觉形象加以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李的《我们被抢了》是纪录片,讲小布什和戈尔竞选总统的争议,重点是双方阵营在关键十分钟对选票输赢确知,显然戈尔一方认为他们是被牺牲了。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优雅而伤感,通过一个疯子让搬家公司为他寻找已不复存在的故居,反映出时光荏苒,北京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正消失于推土机的隆隆声中,不胜唏嘘。片中以动画表现深巷旧宅的映像,颇有魔幻写实的迷人魅力。大提琴篇包括: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讲一个印度传奇,中间穿插着移民和异族通婚等剧情,颇有点“南柯一梦”的味道。菲吉斯的《关于时间2 》更具实验性,四格画面同时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物,“岁月不饶人”及人类沟通的主题颇为鲜明,但具体细节挑战理解力。曼泽尔的《瞬间》反映同一主题,但极为细腻而流畅,它通过捷克演员鲁辛斯基不同年龄的镜头组合,呈现了一个帅小伙如何变成一个小老头。萨伯的《十分钟后》讲述一个妻子不慎刺伤醉酒回家的丈夫,是中规中矩的小故事。丹妮斯的《面对南希》讲一个教授和他的女学生在火车上讨论外国移民对本国的影响,有典型的法国式唠叨,但主题原地踏步,如同乏味的学生作文。施隆多夫的《启蒙》则妙趣横生,古代贤人的语言配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组合成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彩反思。雷德福的《沉溺于星》索性用科幻故事反映天上和人间的时间差,片中的老爸从太空旅行回来,儿子已经比他老多了。戈达尔的《时间的黑暗中》依然是高瞻远瞩的梦呓,将世界大事和时光流逝融为一体。[2]
片名
导演 | 阿基·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 芬兰 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 西班牙 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德国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 美国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 陈凯歌Kaige Chen 中国
类型 | 剧情
年份 | 2002
地区 | 英国
片长 | 92 分钟
![]() |
![]() |
![]() |
![]() |
角色 | 演员 |
---|---|
—— | 马库· 佩托拉 |
—— | 卡蒂·奥廷宁 |
—— | 科洛·塞维尼 |
—— | 冯远征 |
—— | Ana Sofia Liaño |
—— | Pelayo Suarez |
—— | 查尔斯·伊斯滕 |
—— | 爱波·塔布琳 |
—— | 耿乐 |
角色 | 演员 |
---|---|
—— | 马库· 佩托拉 |
—— | 卡蒂·奥廷宁 |
—— | 科洛·塞维尼 |
—— | 冯远征 |
—— | Ana Sofia Liaño |
—— | Pelayo Suarez |
—— | 查尔斯·伊斯滕 |
—— | 爱波·塔布琳 |
—— | 耿乐 |
自从英国的那个制片公司宣布要拍摄《十分钟年华老去》集锦片的计划那一天起,这部影片就成为全世界电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关注的一个焦点。而由于被邀请的导演中有唯一的一个中国人陈凯歌,这部影片就更加得到了中国影迷的惦念,至少《百花深处》的故事情节是早就为众所周知。
这部影片的导演阵容可说是强大。除了中国的陈凯歌,还有法国的让· 吕克·戈达尔和克莱尔·德尼,后者是法国最优秀的女导演,也是她那一代导演中最出色的之一;来自德国的则是当年的“新德国电影”两杰沃尔克·施隆多夫和维尔纳·赫尔佐格,以及“后起之秀”的维姆·文德斯;美国的有怪才导演吉姆·贾木什,政治立场一贯激进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以及新锐导演迈克·菲吉斯;另外还有捷克老将伊利·门泽尔;匈牙利著名导演伊斯特凡·萨博;以及英国的迈克尔·雷德福;意大利的贝尔纳多·贝托鲁奇;芬兰的阿基·考利斯马克;西班牙的维克多·埃里斯。这些人物,基本上都算是国际影坛各个时期曾经呼风唤雨的人物,或各个国家标志性的导演。就此看来,这部影片确实是值得期待的。
然而期待也总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一部三个多小时的影片, 15 个十多分钟的短片,风格自然是各有千秋,质量也只能说是参差不齐。另有一些导演则干脆“偷懒”,干起了“剪刀加浆糊”的营生,把现有素材剪剪贴贴,也就拿出了一部影片。不过稍有点讽刺的是,整部影片中最有趣的两个段落,也正是两个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暗之中》和门泽尔的《一瞬》。至少在面对戈达尔的作品时,我相信了他说过的话,在他感觉,一部电影的拍摄是比较乏味的,最有趣也最关键的是胶片的剪辑过程,正是在这个“剪与贴”的个人化操作中,一部签上了作者姓名的影片才真正得以诞生。至于斯派克·李剪辑 2000 年美国大选影像资料的片断《我们将被掠夺》,则与其说的艺术选择不如说是政治愤怒的表达。
不过面对时间流逝的玄奥意旨 ( 影片的两个部分“大提琴篇”和“小号篇”分别采用了印度教经典《毗湿奴书》和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中的选段作为题记 ) 和“十分钟”的刻板限制,每个导演还是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沉思和表达。但人类可表达的关于时间的意义终究是有限的,所以这些片段或也可以被归入不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