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著名的意大利电影导演、摄影师兼制片人,世界级电影大师。1940年代后期曾随意大利著名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工作,1950年代开始独立探索。他以摒弃现实的“叙事”,注重性格的刻画以及含义隐晦的隐喻风格而著称,是诠释现代主义的最著名的电影作家,其导演理念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他的主要影片有《女朋友们》、《奇遇》、《蚀》、《红色沙漠》、《春光乍泄》等。1972年,安东尼奥尼的纪实性记录片《中国》曾在我国引起轩然大波。
作为多以视觉形象为表现载体,尤擅展示现代工业社会景观之独特美的导演,他在电影史上的位置和对20世纪审美观念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电影历史学家弗吉尼亚·莱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叙述安东尼奥尼对于世界的观点,是一种“后马克思主义(postreligious Marxism)与存在主义知识份子”的方式。[10]安东尼奥尼在戛纳的一段致词说到关于《情事》(L'Avventura,1960年)。他说在这个理性与科学的现代世代,人类始终借由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被认为且承担了懦弱与全然的怠惰”存活。他说电影能够洞悉矛盾-我们非常仔细的去审视那些道德看法,我们细心研究且分析他们直到筋疲力尽。我们有能力作,但我们没有能力去发现新的方式。[11]九年后他在一个访谈上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说,他蹭恨道德这个字:当人变得安于自然,当精神空间变成他真正的背景,这些字和看法(指道德)将会失去它们的意义,而且我们也不再需要使用它们。 因此,安东尼奥尼电影当中循环的主题之一,就是忍受倦怠(ennui)的主角们的生活除了声色之娱的满足或物质财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虚且毫无目标。电影史家大卫·鲍得威尔(David Bordwell)写说,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假期、派对、以及艺术的消遣追求,都无法掩饰主角目标与情感的缺乏。性行为是随意的诱惑,且主角不惜任何代价地追求财富。
大卫·鲍得威尔(David Bordwell)认为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在艺术电影有巨大的影响力:“比起其他导演,他更能鼓励电影工作者去探索简约风格且开放结局的叙事方式”。安东尼奥尼的简约风格与无目的的角色并不被所有的评论者所欣赏。英格玛·伯格曼曾说他欣赏一部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因为影片中不带感情且有时带有朦胧的特质。然而当他想到《春光乍现》与《夜》时,他称安东尼奥尼其他的电影很无聊,并说他不了解为什么安东尼奥尼这么受尊敬。
英译者 William Arrowsmith,当代著名古典学教授,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译有多篇古典名著。
中译者 林淑琴,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硕士,现为东海大学外文系讲师,并兼自由投稿翻译。
丛书总序
英译者前言
事象地平线
南极
两封电报
沉默
这污秽的身躯
混战
不曾存在的爱情故事
你想要
海上的四个男人
没有房子的地方
台伯河上的保龄球道
悲剧的狩猎
女孩,犯罪
春天的头几天
关于我自己的报告
无题
往边境去
奋不顾身
金钱沙漠
既不在天堂亦不在人间
一堆谎言
他们已谋害了一名男子
事物危险的经纬
谁是那第三个
百合花瓣里
轮子
三天
一部待拍的电影
其他的对话录
只是为了能相偎相依
从三十七层楼俯瞰中央公园
一朝与一夕
不要试着找我
附录: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年表[1]
电影馆丛书 (共48册), 这套丛书还有 《电影化叙事》,《电影或想象的人》,《科恩兄弟的电影》,《伯格曼论电影》,《我的最后一口气》 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