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美术,即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美术。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 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现代主义美术不是凭空形成的,它与传统美术有着历史渊源。欧洲的传统美术大多以写实为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描述或再现现实世界或虚幻世界的某些方面。从史前洞穴壁画开始,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渐渐由某种“程式化”转向“写实”。随着历史不断延续和发展,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各个时段的美术家们无论如何变革创新,都是在风格流派上面的变化,未能脱离“写实”这一传统,直到印象派的产生,其实准确地讲,印象派画家也同样遵循“写实”的传统,只不过他们把原来对“形体”的写实转向对“光”的写实,他们强调的“重艺术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倾向对后来的西方的 现代主义美术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印象主义也可以认为是西方现代美术的起源。真正意义上对传统写实突破的是后印象派画家,他们对物象的一切感受和态度已渐渐脱离客观,追求表现主观感受和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创作方式正是 现代主义美术所提倡和发扬的,它是西方 现代主义美术的真正开端。
现代主义艺术美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等。
1、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优”与“劣”来界定现代派(现代主义美术)美术。“美术”是一门表现“美”的艺术,但如仅仅用“美”来概括是不够的,因为除了表现人类“真善美”的一面外,还有众多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另一面(如战争、罪恶、恐怖、绝望等等),现代派美术不论以何种形式、何种手段来表现塑造,它表现是“美”还是“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画家根据特定艺术形式的媒介和技巧(材料、语言、技法等因素),来深思熟虑这些思想观点并把它给表现出来,这种深层次的情感流露,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界定它们。
2、应当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现代派美术,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一味推崇。现代派美术作品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共存的一面,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可取的积极性的一面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反对传统。任何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都需要有人打破原有框架束缚,寻求新的发展,在这一点上,现代派的美术家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另一面来看,有些现代派完全否定传统,一味强调个性、自我,甚至走到极端(如有些带有残忍、颓废、自虐的“行为艺术”等),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有所取舍的去看待、分析。应坚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3、注重探讨现代派作品的意识形态。传统美术强调重视内容、情节性的描绘,使得欣赏者易于进入画面情境。而现代派美术强调形式,轻视情节内容,甚至完全丢弃(如抽象派)。我们欣赏这类作品,就不可能象传统绘画那样顺着画面内容长驱直入,而需转向探讨其内在主观世界的表现方法,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作品的特点,引发欣赏者对作者和作品形式的共鸣。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美术家对所处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的主观内心思想感情及其哲理观点的表现。艺术就是创造,因袭和保守注定没有发展。现代派美术只不过更注重这一点而已。对于流派纷呈、光怪陆离的西方现代派美术,我们完全可以紧握它的脉搏,去感受他们、理解他们、欣赏他们,并可以通过它们认识到艺术创造的极其广阔的天地,同时,也会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所有前卫艺术,与其说是艺术活动,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探讨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