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

目录导航

文字源流

字形演变流程图字形演变流程图

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小篆与此构型相同。关于其构型含义,许慎《说文解字》说“从人,(shāng)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将“”改为“”。《说文·矢部》:“,伤也。”段玉裁注:“谓矢之所伤也。引伸为凡伤之偁。”

“”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的“矢”字是形符,右边的“昜(yáng)”字作声符,表示被箭射伤。隶变后楷书写作“”。后来在上面另加了个“人”字写作“”,表示人被箭射伤,这是最早的“伤”字。后来这“”字作了偏旁,古人便又另加义符单人旁写作“伤”来表示创伤的意思。伤从人,表示跟人有关,说明了受伤的对象;右边的部分是“”字简省的写法,作声符。这两个字形组合在一起,指“人受到创伤”。

由受伤的意思又引申为伤害、损害。成语有“伤天害理”“伤风败俗”“伤筋动骨”等。也指抽象的损害,如费人心思叫“伤脑筋”,心中悲伤叫“伤心”。

繁体偏旁“昜”简化为“”,但“伤”是个例外,右下部的“昜”简化成“力”。[2]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shāng 名词 人或物体受到的损害。 wound;injury 《尚书·说命上》:“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负曝闲谈》第一回:“陆华园装作受伤,弄了两个人扶着。” 伤痕;外伤;内伤
丧祭。 mourning 《管子·君臣下》:“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
动词 损坏;损害。 injure;hurt 《荀子·王霸》:“伤国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诸葛亮《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伤身;伤神;伤脑筋
诋毁,损害他人名声。 slander 《吕氏春秋·察微》:“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
妨碍。 《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韩愈《祭田横墓文》:“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 无伤大雅;有伤风化
悲哀;忧愁。 grief;sad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张衡《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曹丕《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悲伤;忧伤;物伤其类
受到某种侵害而得病。 伤风;伤寒
嫌,失之于。 《北史·苏威传》:“所修格令章程,并行于当世,颇伤烦碎,论者以为非简久之法。”
因过度而不能忍受或不能继续。 be sick of 这几年老在外头跑,简直把我跑伤了。
副词 太,过度。 杜甫《曲江》诗之一:“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齐己《野鸭》诗:“长生缘甚瘦,近死为伤肥。”
sàng 动词 通“丧”。人死。 《战国策·秦策三》:“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

古籍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shāng 名词 人或物体受到的损害。 wound;injury 《尚书·说命上》:“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负曝闲谈》第一回:“陆华园装作受伤,弄了两个人扶着。” 伤痕;外伤;内伤
丧祭。 mourning 《管子·君臣下》:“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
动词 损坏;损害。 injure;hurt 《荀子·王霸》:“伤国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诸葛亮《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伤身;伤神;伤脑筋
诋毁,损害他人名声。 slander 《吕氏春秋·察微》:“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
妨碍。 《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韩愈《祭田横墓文》:“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 无伤大雅;有伤风化
悲哀;忧愁。 grief;sad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张衡《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曹丕《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悲伤;忧伤;物伤其类
受到某种侵害而得病。 伤风;伤寒
嫌,失之于。 《北史·苏威传》:“所修格令章程,并行于当世,颇伤烦碎,论者以为非简久之法。”
因过度而不能忍受或不能继续。 be sick of 这几年老在外头跑,简直把我跑伤了。
副词 太,过度。 杜甫《曲江》诗之一:“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齐己《野鸭》诗:“长生缘甚瘦,近死为伤肥。”
sàng 动词 通“丧”。人死。 《战国策·秦策三》:“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卷八】【人部】少羊切(shāng)

创也。从人,省声。

康熙字典

创也。

段注:刃部曰:“刅,伤也”。二字为转注。《山海经》谓木朿为伤。

从人,省声。

段注:各本作殇省声,殇下又云“伤省声”,二字孰先后乎,今更正曰省,与殇、觞同。式羊切。十部。[3]

字形书法

【子集中】【人部】 伤·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11

(shāng)《唐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竝音商。痛也。《尔雅·释诂》:伤思也。《诗·周南》:维以不永伤。《小雅》:我心忧伤。

又创也,损也。《书·说命》: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又毁伤也。《礼·缁衣》:心以体全,亦以体伤。

又戕害也。《左传·僖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

又姓。《左传》:伤省,宋人。

又《谥法》:未家短折曰伤。

又叶式亮切,同慯。张衡《四愁诗》:路远莫致倚愁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字形对比(楷体)字形对比(楷体)

音韵集成

左部窄右部宽,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齐平。“亻”,两笔相接在横中线上侧。右旁首笔撇的撇尖过竖中线伸向“亻”侧;㇆(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钩底与左旁收笔持平;末笔长撇从右上格起笔,伸向“亻”下侧。[4]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ɕ i̯aŋ
王力系统 ɕ ǐaŋ
董同龢系统 ɕ jaŋ
周法高系统 stʰ jaŋ
李方桂系统 sth jang
西汉
东汉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jɑŋ
北魏后期北齐 阳唐 jɑŋ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ɕ i̯aŋ
拟音/王力系统 ɕ ǐa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ɕ jɑ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ɕ iɑ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ś ja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ɕ ǐɑŋ

词条图册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ɕ i̯aŋ
王力系统 ɕ ǐaŋ
董同龢系统 ɕ jaŋ
周法高系统 stʰ jaŋ
李方桂系统 sth jang
西汉
东汉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jɑŋ
北魏后期北齐 阳唐 jɑŋ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ɕ i̯aŋ
拟音/王力系统 ɕ ǐa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ɕ jɑ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ɕ iɑ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ś ja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ɕ ǐɑ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