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管乐我国传统笙管乐流布于中原及广大的北方地区,从现在留存笙管乐种的地域分布看,是以华北地区为中心,成辐射状于周围地区,主要流行在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山东省、湖北省及京、津地区等区域的民间、寺院和道观。这些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古都文化成为其时代的强势文化,历代相袭而成为文化传统,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制度超稳定达两千年之久的社会背景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超稳定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传统笙管乐既是现代的乐系概念,也是历史的、文化的概念,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历史观看,笙管乐的形成与统治阶级、宗教发展、民间习俗分不开,它的发展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从社会应用观看,它贯穿于历朝历代的朝廷、军旅、官府、宗法乡里、寺庙、道观和民间,它既是各种礼仪和仪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与上至皇廷、下至民间各阶层音乐生活紧密相联,并随着意识形态文化的前进与变化而发展变化,承载着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文化信息,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文化”品质。
笙管乐50年代初,以杨荫浏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学者,有计划地对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河北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湖南宗教音乐、西安鼓(古)乐社等进行了实地考察。留下了系列采访记录。学者们把这些采访对象都 作为孤立的地方性乐种,分别冠以不同的乐种名称。 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将陕西省西 安地区民间乐器社用笛、笙、管子等吹管乐器和鼓、 铙、钹、锣、云锣等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称为“陕西鼓 乐”,把演奏“鼓乐”的何家营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 村和西村乐社、西安西仓乐社等都称为“鼓乐社”;将 北京智化寺等寺院用管子、笙、笛、云锣、鼓、铛子、 铙、钹等乐器演奏的音乐称为“管乐”;将山西五台县 东冶镇一带流传的7首笙管套曲和1首唢呐套曲合 称“山西八大套”;将冀中农民“吹歌会”用管子、海笛 (小管)、笙、笛、梆胡、胡琴、龙头胡琴(低音胡琴)、云 锣、小铛铛、大鼓、小鼓、大钹、小钹、铙、梆子等乐器 演奏的音乐也称为“管乐”。当时乐 种研究的个例还不多,陕西鼓乐、智化寺管乐、山西 八大套、冀中管乐的研究和介绍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后期,笙管系乐种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笙管乐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辽宁,河南
编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Ⅱ-121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建平县,河南省新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