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如:
1、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2、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百合花》)
句中的“彩号”即“重伤员”。用“彩号”二字替代,可见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二、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如:
3、 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他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谁是最可爱的人》)
句中的“不行了”在这里的意思是“死了”,无法救活了,有了前文的交代——“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这个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4、“祥林嫂?怎么了?”
“老了。” (《祝福》)
句中的“老了”即“死了”。因鲁府的忌讳颇多,那些不吉利的话不可直说。为了避讳,短工们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5、 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就好了。”(《药》)
句中的“乌黑的圆东西”,指的是灶里烧过的“人血馒头”,即所谓治痨病的“药”,华大妈最怕说痨病,所以不是明白地说,而是用含混的话去掩盖。
可见,讳饰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只要说与听、写与读的人之间了解说写的对象就可以了。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