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里茨之战

奥斯特里茨之战

目录导航

战役背景

1804年的欧洲,战争乌云密布。自1802年亚眠和约以来,英国和法国在西印度群岛、地中海和巴尔干冲突不断;俄罗斯和法国的关系也在恶化。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的安茹公爵被法国政府以叛国罪处决,导致英国和俄罗斯对法国的不满最终爆发。1805年4月,英国首相威廉·庇特和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签订圣彼得堡协议,英国和俄罗斯结成新的反法同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奥地利帝国起初持观望态度。但1805年3月,已经加冕为法兰西皇帝的拿破仑·波拿巴进一步加冕自己为意大利国王。这一举动激怒了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1805年7月,奥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

战局形势

乌尔姆战役

反法同盟的主攻方向是巴伐利亚。1805年8月底,马克将军和库图佐夫将军分率奥地利和俄罗斯大军,向巴伐利亚的乌尔姆进逼。拿破仑迅速调遣部队,在乌尔姆包围了奥军,并在库图佐夫赶来增援之前,于10月20日迫使马克将军投降。

库图佐夫闻讯仓皇撤退,缪拉亲王指挥法军乘胜追击,兵不血刃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战至此,法军取得了一连串胜利,战果辉煌。

但整个战局得形势对于法国来说依然十分严峻。乌尔姆大捷的第二天,英国皇家海军就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打败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确保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引起了巴黎的恐慌。

库图佐夫摆脱了追击,和巴克斯霍顿将军的增援俄军以及俄皇奥皇的直属部队会合后,兵力超过法军,随时可能反扑。法国人此时远离后方,后勤供应紧张。普鲁士也即将加入反法同盟,一旦普鲁士参战,法军将腹背受敌。拿破仑需要迅速歼灭俄奥联军,一举确立胜势。

法军介绍

拿破仑[2]

司令:拿破仑

近卫军:指挥贝西埃法国元帅。5500人和24门炮

第一军:军长贝尔纳多特法国元帅。13000人和24门炮

第三军:军长达武法国元帅。6300人(包括2500名骑兵)和12门炮

第四军:军长苏尔特法国元帅。23600人和35门炮

第五军:军长拉纳法国元帅。12900人和20门炮

掷弹兵:军长尼古拉·夏尔·乌迪诺法国元帅。5700人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法国元帅、亲王。7400人和36门炮

俄奥联军

拿破仑时期法国掷弹兵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手上)

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6730步兵,3700骑兵,100先驱和40门炮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9200步兵,4500骑兵和42门炮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3440步兵,3440骑兵和12门轻型火炮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中将

第二纵队:指挥伦格朗中将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中将

第四纵队:指挥米哈伊尔·安德烈维奇·米罗拉多维奇中将和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约翰·冯·列支敦士登亲王中将

部署

1、拿破仑计划

1805年11月21日,拿破仑率领缪拉、拉纳和苏尔特三个军进驻奥斯特里茨,打算把俄奥联军引进他亲自选定的战场,以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彻底打破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此时法军在奥斯特里茨只有53000人,对面的奥母兹聚集了85000俄奥联军。

为了确保对手上钩,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谈判中故意示弱,接着让部队做出准备撤退的假象。最后又走出大胆的一步:主动放弃位于战场中央的战略要地普拉钦高地,将自己的右翼彻底暴露在联军面前。

奥斯特里茨战役

与此同时,波拿道特和达武的两个军正在火速赶来增援。他们一旦到达,法军总兵力将达到73000人,足以和联军匹敌。对此重要消息,联军却一无所知。

1805年12月1日,拿破仑做出了最后的部署。左翼由拉纳的第五军(13000人)镇守北面的桑顿山,缪拉亲王的5600名骑兵预备军在后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军也将在这一线发起攻击。南方的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是拿破仑故意暴露出来的右翼,吸引联军进攻。这一侧仅由苏尔特军的一个师12000人把守,师长列格朗。

达武的第三军将在第二天凌晨抵达增援。苏尔特军余下的两个师(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则潜伏在战场中央,一旦联军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举攻下普拉钦高地,切断联军两翼的联系

 2、联军计划

与此同时,联军总部也制定了自己的计划。库图佐夫主张继续撤退以拖垮劳师远征的法军,但亚历山大和急于复仇的奥地利将军们被拿破仑的诱敌之计所迷惑,认为这是打败拿破仑的天赐良机。尽管名义上库图佐夫是全军总指挥,但实际的决定权在亚历山大手中。最后,由奥地利的洛维特将军制定的联军作战计划正中拿破仑下怀:巴格拉季昂指挥右翼前锋部队进攻桑顿山,牵制法军。

利希顿斯坦因的第五纵队则负责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联军主攻方向在南线,左翼前锋部队和第一二三四纵队在巴克斯霍顿的指挥下,将攻占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打垮法军的右翼,然后向北全面包抄。

南线战况

12月2日凌晨6点,联军在弥漫的大雾中开始移动。激战首先在南线爆发,基恩米亚率领5000奥军组成的左翼前锋部队进攻塔尔尼兹村,被法军击退。8点,多克托洛夫第一纵队的14000俄军赶到,以优势兵力攻下了塔尔尼兹村。联军在塔尔尼兹村还未及站稳脚跟,达武已经率军赶到并立即发起反击,夺回塔尔尼兹村。随后,联军乘混乱又发动了一次反击,再次攻下塔尔尼兹村。

对塔尔尼兹村的进攻开始后不久,伦格朗指挥的第二纵队(俄军12000人)和普雷斯比斯维斯基指挥的第三纵队(俄军10000人)也先后投入了对索科尔尼兹村的进攻。索科尔尼兹村战况激烈,俄军首先攻下索科尔尼兹村后不久,败退下来的法军立即重整部队,发动反击夺回索科尔尼兹村。俄军再次攻下索科尔尼兹村后,达武军的费利埃师赶到,又将俄国人赶出索科尔尼兹村。此后索科尔尼兹村反复易手,但联军始终无法将其彻底占据。

北线战况

在北线,巴格拉季昂指挥的右翼前锋部队由13000名俄军组成,利希顿斯坦因的4600名奥地利骑兵在他的侧翼。他们负责进攻拉纳把守的桑顿山。联军发动了数次猛烈的攻势,但在法国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协同防守下,都被打退,12月2日上午10点30分,拉纳和缪拉发动反击,一举将联军赶出北方战场。

普拉钦高地

在南线和北线展开激战的同时,苏尔特军的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共16000人)乘着浓雾的掩护,推进到普拉钦高地脚下静静潜伏,等待着进攻的信号。12月2日上午8点半,由24000名俄奥联军组成的第四纵队在克罗拉瑟的指挥下,也开始离开普拉钦高地,加入对南线的攻击。至此,南线已吸引了超过5万人的联军主力。中央的普拉钦高地正如拿破仑的设想一样,变得兵力空虚,法军将轻而易举的从此突破。

12月2日上午9点,拿破仑对苏尔特下达了进攻的命令。蛰伏已久的法军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的精锐士兵敲着鼓点,挺着刺刀,一举冲上普拉钦高地。

面对法军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普拉钦高地原上本洋溢着乐观气氛的联军总部顿时乱作一团。克罗拉瑟的部队已经离开,利希顿斯坦因的部队也在激战当中。法军轻易的就粉碎了驻守俄军的抵抗,占领了高地。伦格朗率第二纵队反攻,也被苏尔特军击退。12月2日11点30分,法军已完全控制了普拉钦高地。随后,拿破仑将大本营移到了普拉钦高地上,同时命令波拿道特从北线赶来增援。

为了避免被彻底分割的命运,康斯坦丁大公亲自率领作为预备队的俄罗斯近卫军做孤注一掷的反攻。拿破仑也将贝西埃指挥的近卫军投入战斗。战局一时呈胶着状态,但拿破仑手下还有完整的波拿道特第一军,而联军已经没有一只预备队可以投入战斗了。随着波拿道特大军源源不断开上普拉钦高地,俄罗斯近卫军终于支持不住,全军溃退。到了下午2点,普拉钦高地上尸横遍野,拿破仑完成了他分割联军的计划,联军的中路彻底被击溃。自此大局已定,联军的溃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联军的溃败

12月2日下午2点,重整后的圣海拉尔师兵分两路,从普拉钦高地南面开下。一路前往索科尔尼兹村,会同达武发起反击;一路切断南线联军的归路。南线联军很快就被这最后的一击打垮,各支部队纷纷夺路而逃。混乱中,亚历山大甚至丢掉了他的参谋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亚历山大最后被俄军在一个小村落中找到。

挡在联军撤退线路上的是冰封的扎钱湖。奥地利和俄罗斯的士兵试图从结冰的湖面逃离。但此时普拉钦高地上的大炮已经架好。炮弹呼啸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数千人葬身湖底。更多的联军士兵则只能在湖边等待被俘。

12月2日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战役结果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6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1805年12月4日,弗兰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兰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使拿破仑得到了“欧洲第一名将的美誉”。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

恩格斯在《奥斯特里茨》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奥斯特里茨会战和拿破仑的才能。他写道:“奥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里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奥斯特里茨战役-意义

 这次战斗,联军共死伤1.5万余人,被俘1万余人。第二天,奥地利皇帝请求停战,并割让了占全国人口总数六分之一的国土和每年4000万法郎的战争赔款。面对这种情况,普鲁士也不得不同法国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 战争的胜利使法国得到了莫大的好处,也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拿破仑的威名又一次受到至高无上的崇敬。

战争重现

      当地时间2012年12月1日,数百名历史爱好者在捷克奥斯特利茨南部的摩拉维亚镇重现了拿破仑的著名战役——奥斯特利茨之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