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脷洲

鸭脷洲

目录导航

地理概述

鸭脷洲是香港开埠最早发展的地区,岛上有香港的商业和政治中心。英国殖民者最初居住的地方域多利城(又称女皇城或维多利亚城,英文名称Victoria)就在鸭脷洲。鸭脷洲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Victoria(维多利亚女王)命名,名为维多利亚港,是以前进出香港的贸易船只停泊的港口。香鸭脷洲上最高的山峰是扯旗山,海拔554米

鸭脷洲的北面与九龙半岛相隔着维多利亚港,现时共有3条过海行车隧道及3条过海铁路接驳港、九两岸,中间亦有港内线渡轮行走。本来位于奇力岛铜锣湾对出海域,在1955年兴建新的铜锣湾避风塘时与香港岛连接,当时奇力岛由波斯富街尾一直筑海堤得以接连。1969年至1972年,为兴建红隧入口,湾仔及铜锣湾北进行了另一次填海工程,遂发展成今天的地貌。而湾仔对出海域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部份为人工岛。

鸭脷洲鸭脷洲鸭脷洲的东面为东龙洲,中间以蓝塘海峡相峙。鸭脷洲的南面主要为南丫岛、蒲台群岛等岛屿,而当中的南丫岛的发电厂则为整个香港岛供应电力。香港的西北面有二个小岛,分别为青洲及小青洲,合称大小青洲,与鸭脷洲中间隔著硫磺海峡。政府原计划将青洲以填海方式连接香港岛,并发展成为一个全新住宅区,同时建议作为以青洲作发展10号干线中连接大屿山的海底隧道的起点。然而,在环保团体的强烈反对下,有关计划已搁置。目前两个岛上均并没有任何居民居住。

发展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政府战败给英国。两国签署南京条约后,于1842年把香港岛连同鸭脷洲一同割让给英国。鸭脷洲的东北岸是岛上首先有人居住的地区。鸭脷洲大街上的洪圣庙,已有超过一百年历史。约1940年,英军在鸭利洲玉桂山上修建鸭巴甸炮台 (Aberdeen Battery),用作镇守香港南面海岸及南丫岛一带。及后为防止落入日军手上,炮台在二次大战期间由守军自行破坏。由于当时鸭脷洲的英文名为Aberdeen Island,因此炮台的名称取其英语音译为鸭巴甸炮台。至70年代后期,鸭脷洲开始发展,政府将其名改为Ap Lei Chau。

1970年,香港电灯公司于鸭脷洲西北部建立鸭脷洲发电厂。

1980年,第一条鸭脷洲大桥通车。通车前,鸭脷洲居民只靠街渡往返香港仔。同年,鸭脷洲邨落成入伙。

1987年,位于鸭脷洲东部、依山而建的利东邨及渔安苑落成。

1989年,鸭脷洲发电厂拆卸,迁往南丫岛。原址发展为私人屋苑海怡半岛,在1992年至1994年间落成。

1994年8月16日,一场暴雨使鸭脷洲桥道旁的山坡发生塌坡,导致鸭脷洲邨和海怡半岛对外交通中断。油麻地小轮开办一条临时航线,接载乘客往返海怡半岛与香港仔鱼市场。

1997年,第二条鸭脷洲大桥落成(实际上是在原来的鸭脷洲大桥旁边并排建桥,然后将两组桥的行车方向调整),使进出鸭脷洲的交通,从双线双程行车变为四线双程行车。

主要景点

鸭脷洲大桥

鸭脷洲大桥之北端鸭脷洲大桥(又称鸭脷洲桥)是连接香港鸭脷洲的行车桥,跨越香港仔避风塘,连接香港仔东部(香港仔海旁道及黄竹坑道交界)及鸭脷洲东部(鸭脷洲桥道)。该桥全长230米,耗资6400万港元,于1980年3月28日通车。除道路外,桥内其实亦有如输水管的其他设施。通车初期桥面为单线双程道路,随著鸭脷洲的发展以致庞大的交通压力,香港政府于1994年在北面旁兴建一条复制桥,桥面变为双线双程分隔道路。长久以来鸭脷洲大桥都是该岛对外的唯一陆路交通,大桥发生交通意外便会引致交通中断。因此拟将鸭脷洲大桥扩建时,南区区议会较为倾向另行兴建连接田湾及鸭脷洲西部的第二条鸭脷洲大桥,作为鸭脷洲另一条对外通路。但方案遭位于岛上住宅屋苑海怡半岛的发展商和记黄埔的反对,最后才改以复制桥方案。

鸭俐洲洪圣庙

鸭俐洲洪圣庙位于鸭脷洲的洪圣街,是香港仔及鸭脷洲一带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庙。该古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为本地居民所建。传说顺德陈村的罟棚渔民,认为能远航至香港一带作业,实有赖海神洪圣大王的庇佑,于是委托勘舆家在鸭利洲觅风水佳地,建立洪圣古庙,祈求渔民出海平安。庙内除供奉主神洪圣外,尚配祀观音和关帝。该庙至今仍保存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乾隆三十八年铸造的一口铁钟、光绪十四年制造的祭坛和清朝期间的陶塑等。

该庙曾于1888和1973年重修,最近的一次是1988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洪圣诞,水上居民多来参拜,香火鼎盛。开放时间:上午七时至下午六时。

旅游路线

由于鸭脷洲的发展集中于北岸,故此岛的交通也以北部较为发达。香港地铁港岛线与香港电车的路线均于岛的北部沿岸地区来回行驶,贯通东、西各区成一横线。电车东行只到筲箕湾,西行却至坚尼地城一带,另有路线南至跑马地;地铁东行至柴湾,西行只至上环。两种公共交通工具互补不足,而地铁正发展西港岛线将现有铁路路线延至坚尼地城,预计于2012年落成启用。山顶缆车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公共交通服务,来往太平山顶、半山区及中环,亦是吸引不少游客乘搭。此外,香港岛交通还依赖著巴士、小巴等交通服务,尤其是南区和半山等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的地区,地铁亦有计划兴建南港岛线,但目前尚未定案。

跨海交通

由于鸭脷洲四面环海,对外交通方面非常重要,鸭脷洲主要依靠海底隧道穿过维多利亚港连接九龙半岛,再往各区。现时共有3条行车过海隧道,分别为香港海底隧道、东区海底隧道和西区海底隧道,以及3条地铁路线东涌线、荃湾线和将军澳线和机场快线。第四条过海行车隧道及第四条过海铁路目前正在计划中,以疏导目前挤塞的交通。

海上运输方面,香港岛设有多个渡轮码头,主要集中于中环、湾仔和北角,设有频密的渡轮航班来往九龙及离岛,在上环亦同时设有往的离境码头。维多利亚港内亦设有一些公众码头,如知名的皇后码头,主要供小型驳船、游艇、观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务。亦有小量的补给和货物转运。

往九龙航线

前往九龙的渡轮服务,一般称为“港内线”,即以维多利亚港内的航线。有一段长时间大部份航线由油麻地小轮提供服务,主要路线有北角至观塘、九龙城及红磡及中环至佐敦道码头、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岛东区至中环的交通十分挤塞时更曾开办由太古城至中环的非过海渡轮服务,至地铁港岛线通车后取消。早期渡海小轮的服务时间至午夜止,在海底隧道及通宵过海巴士前现前,停航后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过海,又或者乘搭收费较昂贵且危险的“哗啦哗啦”电船。

1990年代起,由于陆上交通事业发达,香港政府对渡轮事业没有大力支持,现时仅剩下7条航线:北角至观塘、九龙城及红磡;中环至红磡、及尖沙咀,以及湾仔至红磡及尖沙咀航线,分别由。小型航线则有海祐小轮经营的中环至尖东飞翔船服务及珊瑚海船务经营的西湾河至三家村及观塘航线。

往离岛航线

往离岛的航线经常称为“港外线”。几乎均集中在中环渡轮码头,前往的地区包括马湾、愉景湾、梅窝、坪洲、长洲及南丫岛,由多家公司分别经营。有部份市民选择迁入离岛,每天都乘搭渡轮前往中环一带上班。香港仔亦设有渡轮航线前往鸭脷洲及南丫岛分别由香港仔小轮及港九小轮经营。此外,一些地区亦设有街渡,以小型渡轮接载乘客前往一些客量不高的地方,以作辅助一般渡轮服务,弹性较大。

往境外航线

位于上环的港澳码头为前往珠三角的澳门以及中山、珠海、广州番禺、深圳蛇口等多个中国内地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设有多条高速客轮航线服务。码头天台亦设置直昇机停机坪,提供来往港澳的直昇机航班,来往香港及澳门只需十五分钟。

主要住宅区

鸭脷洲大街两旁

鸭脷洲邨

利东邨

渔安苑

海怡半岛

悦海华庭

深湾轩

交通

主要道路

鸭脷洲大桥

鸭脷洲桥道

利南道

公共交通

鸭脷洲主要依靠巴士服务往返香港其他各区。另外亦有街渡来往鸭脷洲及香港仔。地铁公司正研究兴建南港岛线的可行性。按建议,南港岛线将于海怡半岛及利东邨设站。

巴士

新巴:91、91A、94A、95、590A、M590、595

城巴:90、90B 90C、92、96、97、97A、98、99、592

过海隧道巴士:171、671

通宵巴士:N171、N90

机场豪华巴士:A10

绿色专线小巴:

27、29、36X、37、37A、39C、39M、63

以上只包括全日服务的巴士及小巴路线。

渡轮

鸭脷洲大街往返香港仔海滨公园[2],服务时间由06:00至00:00。

交通问题

交通问题是区内多年来一个隐忧,由于鸭脷洲人口高,但通住市区主要依靠一条香港仔隧道,居民早于1994年已要求政府兴建南港岛线途经鸭脷洲。现时大部份居民到市区上班都要经过挤塞的香港仔隧道,以上班繁忙时间由鸭脷洲乘座巴士到中环为例,一般要60-90分钟,甚至比一些新界北部的遍远地区乘巴士到中环的时间更久。不少居民指一但遇上路面事故令即令香港仔隧道非常挤塞,有时被困隧道多达一小时,到中环时间随时往往超过90分钟,有时甚至交通瘫痪,故希望南港岛线可早日通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