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鸮华南亚种(6)【中文名称】雕鸮华南亚种
【中文别名】华南雕鸮
【命名者及时间】Reichenow, 1903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雕鸮
雕鸮华南亚种是雕鸮的亚种之一。大型鸮类,体长65~89厘米。耳羽长而显著,呈簇状并向水平方向伸展;通体羽毛大都黄褐色,具黑色斑点和纵纹。喉白色,胸和两胁具浅黑色纵纹,腹具细小黑色横斑。虹膜金黄色或橙色。脚和趾均密被羽。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
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生境中。分布海拔高度可达3000~4000米,全天可活动,飞行时缓慢而无声,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缩颈闭目栖于树上,一动不动。但它的听觉甚为敏锐,稍有声响,立即伸颈睁眼,转动身体,观察四周动静,如发现人立即飞走。飞行慢而无声,通常贴地低空飞行。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
繁殖期雌雄鸟成对栖息在一起,拂晓或黄昏时相互追逐戏耍,并不时发出相互召唤的鸣声。3~5天后进行交配,交配后约1周雌鸟即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树洞、悬崖峭壁下的凹处或直接产卵于地上,由雌鸟用爪刨一小坑即成,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产卵后则垫以稀疏的绒羽。巢的大小视营巢环境而不同,每窝产卵2~5枚。卵白色呈椭圆形。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35天。
分布于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南到云南和四川),东到朝鲜。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快看,小雕鸮们长大了!”沧州市水月寺小学学生陈佳翼兴奋地说。5月31日上午,应本报邀请,爱心家庭再次来到沧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与认养的小雕鸮共度“六一”儿童节。
小家伙们长大了
“快一个月没见到小雕鸮了,不知道它们现在长得怎么样了?”5月31日9时,虽然沧州天气炎热,但并没影响爱心家庭参与活动的热情,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下陆续赶来看望他们“认养”的小家伙儿。“哇,妈妈快看,小雕鸮都长这么大了。”沧州市金思维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高兴地说。
经过近一个月的生长发育,如今的小雕鸮已经褪去茸毛,周身长出褐色的羽毛,它们睁着又圆又大的眼睛,目光中少了先前些许的羞涩,多了几分坚毅和英武。几只发育较快的雕鸮,甚至已经长出簇状的耳羽,非常漂亮。
救护中心又添新成员
“大姐姐,这些小家伙是雕鸮的孩子们吗?”一位小朋友指着一间复壮棚内的三只非常娇小的猫头鹰好奇地问。
沧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一名女志愿者笑着说:“这些并不是雕鸮的孩子,它们是救护中心最近救助的另外一种小猫头鹰,它们其实比你们认养的小雕鸮年龄还要大呢!”
原来,最近有村民盖房时发现了一窝小猫头鹰,因为不知如何安置,便给孟德荣老师打来了电话,于是孟老师和他的学生将这几只小猫头鹰接到了救护中心。志愿者告诉小朋友们,这几只小猫头鹰学名叫纵纹腹小鸮,它们体态迷你,成年纵纹腹小鸮体长也只有20多厘米,看上去就像刚出生的雕鸮宝宝。
已能捕捉活体白鼠
孟德荣老师告诉大家,现在这些雕鸮已经可以捕捉活体小白鼠了,“可是,这些小雕鸮为什么要放置在不同的棚子内分养呢?”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此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30多只小雕鸮现在却被分养在三处不同的复壮棚内。
志愿者向小朋友解释,因为雕鸮发育的阶段不同,身体素质也不一样,随着野性的增强,它们之间经常会发生争斗现象,体形较小的雕鸮难免会有危险。所以,为了保证每只雕鸮都能健康成长,只好按照他们的身体情况分开养育喂食。
小家伙们将重返蓝天
记者看到,与上次相比,救护小雕鸮的复壮棚内增设了两道栖杠,一道高1米,另一道高3米,体型健硕的三只雕鸮在3米高的栖杠上悠闲地踱步,五六只体型稍弱的则趴在矮一些的栖杠上小憩。
孟德荣老师说,这两道栖杠是模拟野生生存环境,让小雕鸮用来练习飞翔的。目前,已有半数雕鸮可以轻松飞到3米高的栖杠上,再过一段时间就具备放飞条件了。
在沧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爱心家庭还现场参与了鸟类知识竞赛,小朋友们个个踊跃参与,增长了很多保护鸟类的知识。本报和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还为小朋友们精心准备了一件小礼物——— 萌萌的雕鸮玩偶,祝福每位小朋友度过一个欢乐而有意义的儿童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