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性质与规律的改变。2.肠道炎性病变。3.肠寄生虫及其毒素的刺激。4.有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性疾患或倾向者。5.腺病毒感染者。6.年长儿个别与肠息肉、肠重复畸型、梅克尔憩室有关。
仅有一段肠管套叠为单套叠,套入的肠管再套入另一相邻的肠管为复套叠,但不多见。根据套叠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和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等。
1.腹痛首先出现的是阵发性哭闹,间歇性安静。肠套叠90%有腹痛。腹痛成为目前大多数患儿就医的主要症状。2.呕吐现在由于患儿家长发现较为及时,出现呕吐的情况较以前减少。但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延误就诊时间,早期为胃内容物,之后有胆汁,晚期有粪渣。当然,越晚就诊,病情就越严重。3.血便大便呈果酱色。自然排出或肛门指诊发现。4.腹部包块腹部可触及活动性的腊肠样包块,常位于脐右上方。
1.腹部B超可见“靶样征”。目前腹部B超检查的准确率超过90%。2.钡灌肠X线检查对于疑难的病例,需要行钡灌肠X线检查或者其他造影剂灌肠检查。影像显示套叠段钡剂不能通过,形成“杯口”状或“弹簧状”阴影。3.腹部立位片不全性肠梗阻,并无特别的诊断意义。但对于时间较长的则需要检查。4.血尿常规诊断有否感染。5.血生化了解是否有存在继发的水、电解质紊乱。6.其他可查大便常规,行大便培养,排除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过敏性腹型紫癜,梅克尔憩室溃疡。
1.B超下行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B超复位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病程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腹部异常膨胀,X线示小肠严重积气,可见张力性液平面者。B超复位适应证失败后改手术治疗。B超示“双轨症”一般应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灌肠复位失败,套叠时间过长,疑有肠绞窄及继发性肠套叠,应行手术探查。3.术后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水压灌肠或手术后肠道恢复通畅,症状消失为痊愈。水压灌肠在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约90%可整复,对不能整复和已有肠绞窄或穿孔的病例,及时手术预后良好。1.注意保暖,配合医师做好水压灌肠准备,灌肠复位成功可能需要禁食处理。2.注意监测患儿体温,高热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观察降温效果。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量,在医护人员配合下做好臀部护理。3.观察儿童睡眠以及一般反应情况。注意复套的发生:患儿有无阵发性哭闹、呕吐、面色苍白、发热、腹肌紧张等,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4.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管理。
1.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婴儿时期提倡母乳喂养。预防呼吸道感染。特别在天气更替的季节尽量避免饮食结构的转变,并注意保暖。2.加强营养,适龄儿童进行体格锻炼。3.提高疾病认识,一旦有疑似症状及时就诊。4.术后患儿必须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切口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