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雀【中文名称】莺雀
【中文别名】加拉帕戈斯莺雀,阿列布莺雀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时间】Gould, 1837
【英文名称】Warbler Finch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鹀科、加拉帕戈斯莺雀属
【亚种分化】无
莺雀莺雀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2厘米,二级飞羽白色羽缘成细纹。雄鸟体羽黑色,头顶及颈背鲜亮金色,肩部有金色闪辉块斑。雌鸟体羽灰黑色,头顶及颈背鲜亮金色,肩部有金色闪辉块斑。不同习性及翼部白色线条有别于同生境下的其他种类。虹膜-深褐;嘴-灰色;脚-黑色。
叫声:鸣声为快速而音高的po-po-po-po或较沙哑的声音。叫声为哨音teeu 或刺耳声plee-e-e。
喙大多为圆锥形,与雀科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种类众多,在栖息地、食性、行为和羽饰上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有些种类为雌雄异色。分布在古北界的典型种类,体羽大多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遍布全球。除朱鹀属Urothraupis、凤头鹀属Melophus、蓝鹀属Latoucheornis、鹀属Emberiza、铁爪鹀属Calcarius、雪鹀属Plectrophenax分布于古北界外,其它属均产于美洲,尤其是新热带界。我国有5属30种,其中3个特有种[1]。
小型鸣禽。一般主食植物种子。
莺雀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产卵4~6枚,一般由雌鸟孵化12~13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
分布于厄瓜多尔。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