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松鸡指名亚种图册(4)黑嘴松鸡指名亚种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的落叶松、冷杉、云杉、樟子松和红松等针叶林的林中空地、林缘和河谷地带活动,喜栖息于赤杨、柞树、杜鹃等阔叶树种与落叶松的混杂林内,农田、河谷、草地至深山丘陵。但在亚高山的矮曲林带很少见到,也很少到林缘、草甸及农田中活动。[1]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图册(3)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的落叶松、冷杉、云杉、樟子松和红松等针叶林的林中空地、林缘和河谷地带活动,喜栖息于赤杨、柞树、杜鹃等阔叶树种与落叶松的混杂林内,农田、河谷、草地至深山丘陵。但在亚高山的矮曲林带很少见到,也很少到林缘、草甸及农田中活动。[1]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活动和觅食都是在白天,从天刚亮时就开始,一直到黄昏时才停止。善于在地面行走,除了上、下树外,一般较少飞翔。主要以红松、落叶松、桦树等的嫩芽和枝叶为食,亦食部分浆果、草籽及动物性食物的蜘蛛、蜗牛、甲虫和蚂蚁等。多活动在两山中间的低洼灌丛中取食。5月初筑巢,雌鸟用脚扒地面呈凹窝状,再叼些落叶松松针、少许树皮、小松枝和本身少量羽毛等垫入凹窝中。巢材主要是松针。细嘴松鸡体型较大,取食量也很大;有时成群地集中落在一棵树上啄食树芽和嫩枝,由于取食过多,常致使树木生长不良或枯死。[2]
细嘴松鸡比较耐寒,主要栖息在林下有小松树或沟塘子的落叶松林、红松林和冷杉林中。大兴安岭严冬晚间气温达—40℃以下时,它们就藏在雪洞中过夜,在不很冷的天气里,它们就成群地来到阳光充足、比较暖和的落叶松林中活动和觅食。[1]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从叶尼塞河下游至阿纳德尔上游,南到外贝加尔,中国东北,乌苏里兰和锡霍特山脉,阿林山脉,库页岛。
三月下旬发情,雄性之间常有夺雌争斗。5月初产卵,每窝产卵6~12枚,孵化期为22~24天。主要敌害是紫貂,筑巢的生境与食物的丰盛度、隐蔽状况、离水远近、林型、坡向及海拔高度等生态因子都有关系。一般在向阳的山坡和近水地段、枯枝堆、倒木下或树根旁等较为隐蔽的地方。巢很简陋,大多是雌鸟在地面扒个坑,放上些枯枝、树叶、草茎和羽毛就行了。巢筑好后接着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9枚,卵的颜色为浅棕色或赭色,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的斑点。从筑巢开始,一直到产卵、育雏,都由雌鸟独立承担,孵化期为23—25天。雌鸟在孵化时有很强烈的恋巢现象,有人走到跟前也不出窝飞走,有时假装成受伤的样子将入侵者引开,然后再回到巢中继续孵化。刚孵出的小雏鸟全身绒羽为皮黄色,杂有黑褐色的斑,脚为肉红色,就像小小的绒毛球,十分活泼可爱,孵出后不久即可跟随亲鸟觅食,一个月以后就能飞到大树上栖息了。到了秋天,黑嘴松鸡便集结成十几只一起的群体,共同活动和觅食。
黑嘴松鸡历史上在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境内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阿尔山等地均有分布,冬季在河北的兴隆县境内的东陵附近也能见到。它的两个主要栖息地小兴安岭和阿尔山地区的种群也已处于灭绝的边缘,河北也不再能见到越冬的个体。即使是种群数量最多的大兴安岭地区,下降的速度也非常之快,由于1987年5—6月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了大片原始森林,过火总面积达133万平方米,使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急剧下降,处境非常严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