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石斑鱼

帝汶石斑鱼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上颌具铺上颌骨,两颌齿内行齿倾倒。胸鳍一般圆形,背鳍具8~11根棘,鳍棘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两鼻孔相接近。一般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口尖,上颌骨后端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前端有圆锥齿2对,两侧外列牙一行较大,内侧为绒毛齿;下颌齿疏松多行,排列不规则;犁骨与腭骨具细齿;前鳃盖骨边缘具弱锯齿,鳃盖骨有3个扁平棘;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宽大,位低;腹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臀鳍具3鳍棘,第二鳍棘强大;尾鳍圆形;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达尾鳍基部。颜色和大小,因种类不同变异甚大。

石斑鱼种类石斑鱼种类石斑鱼体形特征,大同小异.一般体中长,侧扁,色彩艳丽,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有条纹和斑点.口大.,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背鳍和臀鳍硬棘,很是发达,肉质细嫩,香甜可口,多蛋白,少脂肪:营养价值极高。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

我国沿海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多有出产,是大中型暖水性海产重要经济鱼类。这种鱼,喜静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浊.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经常多见。个体小的,活跃在浅水域,好动,易钓;个体大的,喜静卧,深居简出,经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青灰色,体侧有5条横带,体长150~200毫米。

巨石斑鱼

体灰褐色,幼鱼时(体长150毫米左右)体侧有5条斜带和黑斑,随鱼体长大而逐渐不明显,体长可达5米,重63千克以上。

蜂巢石斑鱼

(Epinephelus merra)头及体侧具黄绿色多角形网状斑,近腹侧呈紫红色。体长仅100毫米左右。

最大长度

26.5厘米SL雄鱼/尚未辨别雌雄.栖息深度73-210米,体长可达26.5厘米,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生存环境

底层;深度上下限73 - 210米,石斑鱼类多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一般不结成大群,常年均可捕到。底层;深度上下限120 - 250米。

气候范围

1°N - 23°S,115° - 177°W

物种分布

印度洋东部:西澳大利亚州。中太平洋东部:美属萨摩亚和凤凰群岛。

国内分布

我国产13属79种。石斑鱼属Epinephelus至少有60种,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我国产49种,主要分布于南诲和东海。

相关物种

斜带石斑鱼(老虎斑)Epinephelus coioides

点带石斑鱼(青斑)Epinephelus malabaricus

红九棘鲈 Cephalopholis spiloparaea

戴氏石斑鱼 Epinephelus daemelii

浅黑石斑鱼 Epinephelus nigritus

黄鳍石斑鱼 Epinephelus flavocaeruleus

蚓纹石斑鱼 Epinephelus undulatostriatus

细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cyanopodus

社会群岛石斑鱼 Epinephelus socialis

纹波石斑鱼 Epinephelus ongus

玳瑁石斑鱼 Epinephelus quoyanus

宝石石斑鱼 Epinephelus areolatus

网纹石斑鱼(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

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macrospilos

阿曼石斑鱼 Epinephelus gabriellae

石斑鱼种类石斑鱼种类六角石斑鱼 Epinephelus hexagonatus

南非石斑鱼 Epinephelus posteli

鲈滑石斑鱼(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

吻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spilotoceps

安氏石斑鱼 Epinephelus andersoni

点列石斑鱼 Epinephelus bontoides

黑驳石斑鱼 Epinephelus corallicola

夏威夷石斑鱼 Epinephelus quernus

萤点石斑 Epinephelus caeruleopunctatus

白星石斑鱼 Epinephelus summana

棕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红棕石斑鱼 Epinephelus erythrurus

点带石斑鱼(玛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清水石斑鱼 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

伊氏石斑鱼 Epinephelus itajara

东大西洋石斑鱼 Epinephelus marginatus

加州石斑鱼 Epinephelus labriformis

网鳍石斑鱼 Epinephelus miliaris

白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multinotatus

赤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akaara

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

细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guttatus

赤石斑鱼(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

花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maculatus

肩饰石斑鱼 Epinephelus stoliczkae

双棘石斑鱼 Epinephelus diacanthus

灰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犬牙石斑鱼 Epinephelus caninus

拿骚石斑鱼 Epinephelus striatus

霜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rivulatus

斑马石斑鱼 Epinephelus dermatolepis

戴氏石斑鱼 Epinephelus daemelii

斜带石斑鱼(老虎斑、青斑)Epinephelus coioides

黑驳石斑鱼 Epinephelus poecilonotus

地中海石斑鱼 Epinephelus costae[1]

物种现状

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各种石斑鱼类均遭到持续的滥捕,多种石斑鱼类面对绝种危机。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163种石斑鱼类,有20种面临灭绝,另有5种属濒危水平。

单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过27.5万吨的石斑鱼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条3公斤推算,数量相当于9000万条。香港大学更指出,实际数量可能更多。因为香港和印尼的数据显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鱼,重量只有1公斤。

根据报告,过度的捕捞、缺乏监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鱼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据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鱼销售总金额,高达10亿美元。渔民不分大小的捕捞,一方面杜绝了成年的雄鱼,另一方面令小鱼无法生存至成年,扼杀石斑鱼的繁殖机会。

所有石斑鱼,包括常见的红斑、星斑、鼠斑和龙趸,它们出生的时候都是雌性,成年后才会转为雄性。然而,石斑鱼要10年才到成年,许多幼鱼未及成长即被人捕获,令成功繁殖的机会锐减,鱼的数量大幅下跌。

由于数量下跌,需求却不断上升,渔民不惜使用稀释的山埃补鱼,虽然能捕捉一定数量的大小石斑,却把鱼苗(俗称鱼毛)毒杀。一些品种被赶尽杀绝,再没有鱼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养殖业,也会补捞鱼苗。

石斑鱼种类石斑鱼种类在亚洲,包括但不仅限于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客人又愿意付款,即使价格上升,他们仍会点选石斑菜式。另外,亚洲区餐馆把活鱼养在鱼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于运费及关税等问题,进一步推高石斑鱼在中国的售价,许多中国游客专诚到香港的餐馆用膳。全球的石斑渔获,有8成在亚洲水域捕获。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学者薛绮雯(Yvonne Sadovy)指出,香港与中国大陆为邻,是环球石斑贸易的一个主要中心,在管理海产进口和销售方面的条例已经过时,因此未能遵守国际公约和协定。从事渔业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红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见于福建沿岸,但因中国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过度捕捞,十之八九已被人捕获。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鱼面临绝种,表示会考虑不再吃,又称还有许多海鲜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样好吃。

生长繁殖

生长分析

据试验显示,青石斑鱼在水温22~30℃之间时,鱼活跃,摄食量大,生长快;当水温下降到22℃以下19℃以上时次之;水温下降到19℃以下时,摄食量明显减少,生长速度减慢,活动情况随着水温的下降而减弱;在室内水池越冬时还观察到,水温降到10℃以下再不捕食死饵,但对活的甲壳类仍能选食;当水温下降到7.5℃以下时,停止摄食,鱼处于静止不动状态;水温低于5.5℃时,出现死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30‰左右。

生长时期

在浙闽沿海是5月~11月,两广和香港、台湾省沿海是4~11月,海南是3~12月。石斑鱼从体长10厘米生长到商品鱼体重500~750克需要 16~24个月,可采用两种养殖周期安排生产。一种是从第一年3~5月份投放体长10厘米的鱼种,养到入冬,体重达150~200克,在网箱内越冬,一直养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种是3~5月份投放体重200克的大规格鱼种,到入冬前可养到500~700克上市,或者养到第二年冬前体重1.5公斤左右上市。赤点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的生长速度比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慢,所以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的上市规格要大些。

一周龄性可成熟,怀卵量随鱼体大小而异,如青石斑鱼怀卵量约15~20万粒,分批产卵,产浮性卵,圆形,具油球。孵化后,幼鱼就在沿岸索饵生长。石斑鱼生长迅速,如鲑点石斑鱼,一年可长到250~300克,二龄鱼体重可达500~600克,三龄鱼体重达800~900克;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一龄鱼体重达200~250克,二龄鱼体重400~500克,三龄鱼体重达700~80

鲑点石斑鱼是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在同一个卵巢中具有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即使在已成熟、产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较多第3~4时相的卵母细胞,且未呈现退化迹象,说明卵母细胞的发育是非同步性的。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卵母细胞仍能发育至成熟,在一个繁殖周期内,卵子能分批成熟产出。赤点石斑鱼是属于一次产卵类型,但在生殖季节,个体的性成熟和生殖则有先后之分,先成熟的个体早生殖,后成熟的个体晚生殖。然而,观察到赤点石斑鱼整个产卵周期可持续2~3个月,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期都进行连续多次产卵,中期为产卵盛期,所产之卵占总卵数的一半以上。石斑鱼个体总产卵量在7万~100多万粒不等,大型种类 有1000万粒

生长习性

从幼体到成体,终生以动物性饲料为食。研究了人工培育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饵料系列认为,仔鱼开口后以双壳类的受精卵、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为食,以后转为以轮虫、枝角类 和桡足类为食,然后转为以桡足类、糠虾、卤虫为食。幼鱼期开始过渡到以小鱼、小虾和头足类为食。

石斑鱼食性凶猛,只要是动物性的食料,不论死活都为其所食。越是鲜活,越喜欢吃,且十分贪婪。在它们的食谱中有鱼、虾、蟹、虾蛄、头足类、海胆、海蛇尾、藤壶等等,而且还能吞食同类,一尾体长32cm的石斑鱼胃内竟有一尾体长15.8cm的小石斑鱼。在个别的胃含物中还出现地瓜皮、萝卜片、香烟蒂等。

可见,石斑鱼在饥饿时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不过,如遇饲料不适口或新鲜度差时,则有吐弃口中食物的现象。对青石斑鱼的食性调查表明,食物种类可分属于腔肠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等四大生物类群。在食物重量组成中,蟹类占53.0%,虾类占10.2%,乌贼占21.2%,鱼类占7%,水螅、珊瑚虫、藤壶、螺、蛤等都在0.5%以下。

青石斑鱼的摄食饱满系数 (胃含物重量占纯体重的%) 的平均值为5.13%,摄食周期在一年中出现二个高峰,5月份饱满系数高达12.91%,秋季出现第二个高峰,饱满系数达6.33%。石斑鱼的食物组成随体长增加有所变化。如青石斑鱼在体长31cm以下,其胃含物中鱼类和头足类在食物中重量比较小,31cm以上者鱼类和头足类则要超过10%。石斑鱼摄食时,还有大鱼驱赶小鱼和大鱼攻击小鱼的现象,所以饲养中应注意定期分筛。

人工育种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nense),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属慈鲷科鱼类。1988提引入我国台湾省,是台湾省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9年引入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其生长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品种。

石斑鱼种类石斑鱼种类淡水石斑鱼1冬龄,个体在100克以上就可以产卵。产卵习性与罗非鱼一样,会在池塘底部挖很多产卵的巢穴(水泥池底会直接产在池底)。一般在20℃以上即可产卵。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护受精卵,雄鱼出会协同守护。受精卵后主要由雌鱼守护受精卵,雄鱼也会协同守护。受精卵色呈暗黄绿色,不透明,粘性,分散排列在池底,很少重叠,在水温26~29℃下,经过48小时可孵化出仔鱼。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0.58~0.60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运动,在水温26~28℃,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此时即可用鱼苗网拉出,进入鱼苗培育。因此亲鱼塘每隔6~8天拉网1次。该鱼鱼苗阶段肉食性相当强烈,个体相差悬殊会互相残杀,而且亲鱼有吞食鱼苗现象,因此,要实行多次分级分塘养殖。

淡水石斑鱼的苗种培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培育要求

1、土地培育

因淡水石斑鱼苗种有巾壁习性,土池池底、池壁凹凸不平有隐蔽作用,因此面积可稍大一些,但一般以不大于1亩为宜。水深1.0~1.5米,池中可种植少许水草(底层及表层水草都可以,如苦草、水花生、水葫芦等)。

2、水泥池培育

面积30~80米2,水深1.2米左右。可选择方形或圆形池塘,要求排灌水方便,无死角。

清池试水

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清塘后2~3天加水,加水时用4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敌害进入培育池。清塘加水后7天可放养仔鱼,放养前先试水。放苗前每亩投发酵有机肥200~250千克培育浮游动物,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

放养密度

同一池内放养规格要整齐,大小一致。放养密度一般为100尾/米2左右。

饵料配置

1、仔鱼

刚下塘的仔鱼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此时应根据水色施用肥料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有机肥或无机肥都可施用,使透明度保持25厘米左右。1厘米以上可以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鱼苗达2厘米以上。

2、寸鱼

淡水石斑鱼苗长到2厘米以上,其食性开始转化,此时应改为定点投喂。可以投喂鱼糜、蚯蚓、蝇蛆等。我所投喂干质经线虫,生长较快。3~5天后可以搭配人工饲料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3、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5%~40%,动物性蛋白应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饵料系数能达到0.8~1.2之间。

日常管理

1、及时分养

鱼苗有大吃小、互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当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要及时过筛,分级分养。同一池的苗种要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

2、调节水质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为此水泥池塘应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应能反池底污手排尽为宜;土地每周换水10~20厘米。

3、消毒

在拉网过筛之后要进行消毒,可用5%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也可全池泼洒卤素类消毒剂。

4、巡塘

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饵量,并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经过1个月的培育,淡水石斑鱼长到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经过5~7个月的养殖可达到300~400克。

鱼苗选择

石斑鱼种类石斑鱼种类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石斑鱼成鱼养殖的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两种,以网箱养殖较为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所以发展很快。在介绍成鱼养殖技术时,以网箱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和室内水泥池养殖可参考网箱养殖。

养殖条件

养殖海区的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避风条件好,波浪不大,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0.75米/秒为好;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水质清新,石斑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适宜盐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

石斑鱼育苗尚未达到生产性要求,因此养殖的鱼都还是以自然海区捕获的幼鱼为鱼苗养成。养殖的石斑鱼幼鱼以手钓钓获的为好。

放养规格

放养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流速有很大的关系,流速通畅的海区可大些,反之要少些。一般一只3×3×3(米)的网箱,放养鱼种规格在50克/尾以下的每箱可投放2500尾左右,规格在150克/尾以下的每箱1000尾左右。也就是说一只3×3×3(米)的网箱养殖产量200公斤左右是较合适的。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在水温25℃的条件下,以60~70尾/立方米为好。生产实践中,在3米×3米×3米的网箱内饲养成鱼500尾左右。结果表明,放养密度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时石斑鱼的生长较快,当放养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时生长速度与前者相近,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当放养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减小,饲料系数大大增加,存活率明显下降。证明60尾/立方米的成鱼放养密度是比较适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赤点石斑鱼,尾重100~150克的放养密度以90~70尾平方米为宜。

投饵技术

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投喂用的主要饲料是鲜度较高的小杂鱼。一般根据石斑鱼的大小,用切鱼机将小杂鱼切成适宜的大小后喂养。因饲料鱼的种类不同,投喂系数波动在5~12。以蓝圆鱼参作饲料的投喂系数较低,而眼睛鱼的投喂系数较高。随着石斑鱼网箱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饲料鱼的供应日趋紧张,推广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石斑鱼势在必行。实践表明,石斑鱼对饲料的软硬程度、颜色和口味等适口性要求较高,喜食软颗粒、色浅且明亮的饲料,颗粒过硬则有吐食现象,其对软颗粒饲料的适应性明显优于硬颗粒饲料。从投喂小杂鱼到改喂人工配合饲料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投喂配合饲料前要进行摄食驯化。在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适宜含量为40%~50%;青石斑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51%~55%,脂肪适宜含量为9.87%左右。如果在饲料中适当提高脂肪含量,能够使更多的蛋白质用于鱼体的生长,而不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可以起到节约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原配制成的湿性团状饲料喂养鲑石斑鱼小鱼和鱼苗,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0%~50%和54%时生长最好。以鱼粉及酪蛋白为蛋白原制成干性配合饲料喂养鲑石斑鱼,蛋白质最佳含量为 50%。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的种间变异不大,10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组成模式可为石斑鱼配合饲料配置提供参考。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对丙氨酸刺激的电生理阈值分别为10摩尔/升~9.9摩尔/升和10摩尔/升~9.6摩尔/升,明显低于其他鱼类。这可能与它们生活于底层岩礁间、视觉机能退化而嗅觉机能相对发达有关。它为石斑鱼的嗅觉诱食剂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前景。石斑鱼对饲料颗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鱼时,颗粒饲料的粒径不宜小于6毫米,颗粒太小食欲不高。

投饲技术对石斑鱼养殖的效果影响较大。在水温25℃的环境条件下,石斑鱼的消化速度约为20~24小时。所以,在南海海域5~10月对石斑鱼每天投喂一次,一般在上午9时~11时进行。11~12月、3~4月每两天投喂一次,冬季海水温度降至20℃以下3~4天投喂一次。每次的投喂量约占体重的3%~5%,水温适宜时投饲量大些,水温较低或过高时投饲量减小。在生产中,一般视石斑鱼的摄食状态来决定投饲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投饲的一般原则是,小潮水流缓水清,水温适宜时多投,反而少投。日投饵量一般掌握在鱼体重的8%左右,每次投喂时,应先投入小许、分批缓缓遍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后再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抢食为止,决不可将饲料一次倾倒入网箱,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污染环境,石斑鱼决不吃沉底的食物。由于石斑鱼是吞咽方式进食的,因此饵料的个体大小要小于鱼的口径。投饲还应讲究定质、定量、定时原则。池塘养殖中还应注意搭设饲料台,进行定点投饲,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残料,保持水质的良好。

分档饲养

鱼种放养时要根据鱼体的大小分档次进行饲养。从理论上分析,个体差别愈小愈好,但实际操作较难作到。因鱼体大小级差小,摄食均匀,有利于生长。

养殖管理

选择合理的网箱和鱼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的发生。养殖过程中除投饵外,要经常观察检查鱼的生长、摄食、活动和体色等情况,还要经常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附着生物的多少,定期清除网箱上附着的污损生物,以保持网箱内外水流畅通。可以采用污损生物预防剂、机械清理和化学处理、搭配饲养污损生物的天敌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筛分,保持同一网箱内石斑鱼鱼体规格的一致。因为鱼类具有大鱼压倒小鱼生长的作用和饥饿时自相残食现象,所以应定期筛分,使网箱内石斑鱼大小均匀。混养少量鲷科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这样,一是可清除底部残食和网箱上污损生物;二是因鲷科鱼类抢食性强,可激发石斑鱼食欲;三是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饲料资源,提高养殖效益。加固铁锚和缆绳,定期检查网箱的破损情况,确保安全生产。特别是台风到来之前,更应加强防御,加强抗风浪措施,做好安全工作,保证生产安全。定期监测水质,保护养殖环境。按国家颁布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来监测养殖用水,利于石斑鱼正常生长和肉质鲜美,预防因水质恶化而造成的事故。

网箱养殖

近些年人工饲养石斑鱼比较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兴起的一种先进养殖方式。

场地选择选在避风条件好,常年风平浪静,底为泥沙质;水深7~10米,水流速度每秒0.2米,水质清新,透明度3~5米,水温20~31.5℃,盐度22~27‰,pH7.5~8.3,每升水体溶解氧6毫克的无污染海区。且该海区饵料生物丰富,能提供大量低值小杂鱼虾和放养所需的种苗。

网箱结构 由框架、浮子、网衣组成。框架用梢木加工,并用螺丝连接成7.5米×7.5米,再等分成4个小格,每小格吊挂用乙烯无节网片做成规格3米×3米×3米的网箱。网底用一寸镀锌小管沉着,使网箱张开。浮子规格为2米×0.5米×0.7米,浮力约360千克,框架下面的沉子,是用50千克的铁锚,用缆绳锚泊海底固定,网箱上面用网片密盖,为封闭浮运式网箱。

种苗放养购进的苗应该是健康无伤,经暂养20天左右,挑出壮苗,经药浴后,方可作为网箱养殖的种苗。放养要早(4~5月),要放粗苗(100~150克/尾)。放养规格要均称。一次放足。尾重100~150克的苗种,一般每平方米放养75~90尾,随着鱼体的长大,再进行分箱,其密度保持在每平方米11~13千克。

饲养管理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一般投喂以低值小杂鱼虾。在4~10月份,可进行强化养殖,从饵料的质量和数量,促其快速生长,则饵料除以新鲜小杂鱼,还辅以加有药物、生长素等的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8时和下午5时,量为鱼体总重量的6~8%。11月后改为两日投喂一次,则在上午10时进行。遇到恶劣天气减少投饵量。投喂时,应以先投中间,再撒向周围,以让体弱和抢食能力差的鱼能有机会获食,投饵要慢慢地投,待鱼吃完后再投,使鱼吃饱又不能浪费。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到勤字,这是保收至关重要的措施。

石斑鱼种类石斑鱼种类鱼病防治每月用淡水加入10ppm高锰酸钾(或10ppm孔雀石绿)浸洗鱼体3~4分钟,可促使附着鱼体表的鱼虱脱落,又可防白斑病和寄生虫病。另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加入土霉素、鱼服康等药物。

疾病防治

近年来,由于石斑鱼养殖密度急剧增高,同时海水养殖环境也逐渐恶化,导致鱼体抵抗外界病原侵染的能力不断下降,一些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频繁爆发,对石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着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因此,加强石斑鱼养殖的病害防治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本文就近年在石斑鱼养殖中爆发的主要疾病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小瓜虫病

  石斑鱼在网箱和池塘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是寄生虫类疾病,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小瓜虫病。小瓜虫病又叫做白点病,病原是刺激隐核虫。发病时,鱼体表面会出现白色斑点,同时伴随黏液增多、鳞片脱落、游动缓慢等症状。镜检可以看到大量的小瓜虫。该病最容易在室内水泥池或池塘中,水温30℃时爆发流行,传染很快,对鱼苗、鱼种均有较大危害。  

  防治方法:①放苗前需要用生石灰等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②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中爆发该病时,可将石斑鱼在0.01%~0.015%浓度的福尔马林海水中药浴1小时,每隔3~5天处理一次;③将冰醋酸与过氧化氢按1﹕3的比例混合,然后稀释成5000~10000倍液,将病鱼在其中浸泡30~60分钟。  

瓣体虫病

  瓣体虫病又叫做石斑鱼白斑病,石斑鱼瓣体虫是主要病原,一般寄生在石斑鱼的鳃、体表和鳍上。当石斑鱼被感染后,体表会出现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甚至会扩大连片,此时病鱼会呼吸困难、游动缓慢;石斑鱼死亡后胸鳍僵直伸向前方,几乎与鳃盖紧贴。

    防治方法:①放养密度过高、投饵过量、换水量少且不及时等原因均会导致该病爆发。因此应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和饵料投放量等。②治疗感染的石斑鱼鱼苗、鱼种,可用浓度3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成鱼感染时,可以用浓度2ppm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泡4~5分钟,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指环虫病

  该病的病原是是指环虫,主要寄生在石斑鱼的鳃,虫体约在0.2~0.5毫米之间,肉眼可见。患病鱼体表失去光泽,体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鳞片脱落,并且食欲不振,游泳迟缓,游泳失去平衡,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①将病鱼用0.6ppm的敌百虫或淡水浸泡5~10分钟,每2~3天处理一次;②用病鱼在浓度3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4小时可有效去除石斑鱼鳃上的指环虫[2]

主要价值

经济作用

石斑鱼属鳍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活鱼运销港澳市场,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其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

营养价值

1.石斑鱼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

2.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尤其适合妇女产后食用。

石斑鱼种类图片石斑鱼种类图片3.石斑鱼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钾等营养成分,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名鱼之一。

食疗价值

石斑鱼具有健脾、益气的药用价值。

因为石斑鱼经常捕食鱼、虾、蟹,就会同时摄取虾、蟹所富含的虾青素,对人类来说,石斑鱼就成为了含虾青素的食物。

虾青素(英文名Astaxanthin,在日本和港澳地区也称虾红素)是1938年从龙虾中首次被分离出来的一种超强的天然胞外抗氧化剂。也是唯一能达到延缓器官和组织衰老功能的抗氧化剂。石斑鱼也含虾青素的,石斑鱼的鱼皮胶质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的营养成分的重要物质叫二甲基砜(MSM);而“胶原蛋白”是高脂的极易被氧化,所以要配合抗氧化剂使用才能达到美容护肤的效果。因为石斑鱼是同时具备了二甲基砜(MSM)和虾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护肤之鱼”的称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