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齿常之是百济西部人,祖先出自百济王室扶余氏,封于黑齿,故以黑齿为氏,家族世袭达率(为百济第二等官阶,仅次于“佐平”,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一职。黑齿常之自幼熟读《春秋左氏传》及《史记》、《汉书》,身高七尺多,勇猛有谋略。不到二十岁即出任达率,兼任风达郡将。
显庆五年(660年),唐将苏定方攻克百济,黑齿常之率领部下跟着众人投降唐朝。苏定方平定百济之后,纵兵对百济进行劫掠,很多百济成年人被杀死。黑齿常之害怕,与手下十多人逃归本部,收集逃亡失散的士卒,保守任存山,结起栅栏以加强防守,一月之间归附的有三万多人。八月二十六日,他以任存山(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一带)负兵多地崄的地形为根据地,抵档住苏定方派遣出去的军队,征讨军虽没攻克任存山大栅,但攻破小栅。
显庆五年(660年)十二月十六日,唐高宗李治授命攻高句丽战事即将开始,以及粮草供应紧张,唐朝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率所部赶往百济,因此苏定方认为,刘仁愿的1万唐军,加上王文度的军队,应该可以控制百济局势,并于九月三日率唐军主力回国了。偏偏事不凑巧,王文度于九月二十八日猝死了,所部未能前往百济只留下刘仁愿的一万人少量兵力留镇百济本土,但没想到唐朝主力大军一回国,百济余党见刘仁愿镇守兵力太少,又再次反叛。这其中也包括黑齿常之。“百济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鬼室福信)”。九月二十三日,百济叛乱蔓延全境,“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黑齿常之于九月二十三日发动进攻后,首先攻破了熊津都督府治所泗沘的外围城防,抢夺军械物资,然后继续进攻,以期夺取泗沘,攻势较为猛烈,险些将泗沘攻破。但刘仁愿依靠留守的1.7万唐罗联军,经过艰苦作战,击退了黑齿常之的进攻。黑齿常之退下来之后,就在泗沘南岭筑起四五个军栅,继续包围泗沘,并伺机抄掠城邑,十月九日,新罗王金春秋率领太子金法敏及新罗诸军赶来解泗沘之围,首先进攻尔礼城,这个尔礼城应该是反叛的百济20余城之一,而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十月十八日,新罗军攻破尔礼城,并派人管理守卫,百济20余城又纷纷向新罗投降。至此,由黑齿常之进攻造成的百济危险局势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十月三十日,新罗军又进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1500余,泗沘之围初步得解,留守唐军得到了所需军粮。
第一次泗沘之战后,直到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黑齿常之一直没有什么重大行动,龙朔三年(663年),唐军彻底平定百济复国运动,唐高宗李治派遣使者招降黑齿常之,黑齿常之于是率领部众到刘仁轨处投降。刘仁轨派黑齿常之、沙吒相如率领他们的部众前往攻取任存城,还支援他们粮食和武器。孙仁师说:“这类人人面兽心,怎么可以相信!”刘仁轨说:“我看这两人都忠勇有谋略,注重信义;只是前次投奔错人,现在正是他们感激立功的时候,不必怀疑。”于是发给粮食和武器,分兵跟随他们,最终攻下任存城,任存城守将迟受信抛弃妻子儿女,投奔高句丽。
麟德元年(664年),黑齿常之获授折冲都尉,镇守熊津都督府。
咸亨三年(672年)以功加忠武将军行带方州长史, 寻迁使持节沙泮州诸军事、沙泮州刺史,授上柱国。唐高宗对他十分赏识,转左领军将军兼熊津都督府司马,加封浮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当时由于吐蕃入侵,西北边境紧张,黑齿常之遂调任洮河道经略副使。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九月,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李敬玄率领刘审礼、王孝杰、李谨行、契苾明、韦待价、王杲、曹怀舜、黑齿常之、娄师德等将领以及18万唐军攻打吐蕃。刘审礼率领先锋唐军1万人到达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与论钦陵率领的吐蕃军发生交战,而李敬玄率领的十几万万唐军的主力没有按期到达。(根据唐军征讨百济和高句丽时的编制情况,唐军每道兵力约为1万人,而刘审礼当时担任唐军先锋部队的行军总管,其所统兵力也是此数,约1万人。)李敬玄既没有将帅之才,又懦怯,按兵不动,不去救援刘审礼。刘审礼战没,李敬玄想率唐军撤退,但跋地设率领的另一支吐蕃军占据高岗阻挡唐军,唐军暂时停止在承风岭。黑齿常之在夜里率领敢死之士500人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乱,其将领跋地设逃走。李敬玄率领十几万唐军的主力返回了鄯州。唐高宗李治嘉奖黑齿常之的功劳,升任他为左武卫将军,兼任检校左羽林军,赐给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并充任河源军副使。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论赞婆、素和贵等人率领三万士兵侵扰河源,当时他们驻扎在良非川。黑齿常之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乘夜袭击吐蕃军营,斩吐蕃军首级两千(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缴获羊马数万,论赞婆与素和贵单骑逃走。黑齿常之功升任河源军经略大使,受赏布帛四百匹。
黑齿常之因为河源地处要冲,打算增兵戍守,但运输道路遥远而且艰险,于是增设烽火台戍守点七十余处,开屯田五千余顷,每年收获粮食五百余万石,从此战争和防守都有足够的粮食贮备。
永隆二年(681年),吐蕃论赞婆经营青海。同年五月二十一日,论赞婆率军驻扎在青海,黑齿常之率领一万精兵击破论赞婆吐蕃军,烧毁了吐蕃军的粮草储备,缴获了大量羊、马、铠甲。黑齿常之在河源军七年,吐蕃人都很畏惧他,不敢进犯唐朝边境。
嗣圣元年(684年),黑齿常之调任左武卫大将军,仍兼任检校左羽林军。同年十一月初四日,黑齿常之担任江南道大总管,奉命讨伐叛乱的徐敬业。
垂拱二年(686年),突厥侵扰唐朝,朝廷派黑齿常之率军抵抗突厥。黑齿常之进军到两井,遇上突厥三千多名骑兵,他们看见唐军,都下马穿甲。黑齿常之率领二百多名骑兵,自当先锋冲击突厥骑兵,他们都弃甲逃走。傍晚,突厥兵大批到达,黑齿常之命令营中点火,东南方亦有火燃起,突厥怀疑有别的部队接应,于是乘黑夜逃遁。黑齿常之因功进封燕国公,食邑三千户,仍改授右武威卫大将军、神武道经略大使。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侵扰昌平,朝廷派黑齿常之率领诸军讨伐他们。同年七月,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侵扰朔州,朝廷任命黑齿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以左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作为他的副手,让他率领大军反击突厥。黑齿常之在黄花堆大败突厥,追逐四十余里,突厥都逃往沙漠以北。
垂拱三年(687年)十月初九日,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与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交战,全军覆没,爨宝璧轻装乘马逃回。爨宝璧见黑齿常之有军功,上表请求穷追残余突厥部众。太后武则天命令他与黑齿常之商议,遥相声援。爨宝璧想独占功劳,没有与黑齿常之商议,便率领精兵一万三千人出发,跨出边塞二千余里,想出其不意袭击突厥,结果战败,全军覆没,武则天下令将其处死。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兴等人诬告陷害黑齿常之,说他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人谋反。武则天下令将黑齿常之召回京城,将其逮捕入狱。同年十月初九日,黑齿常之上吊自杀。
圣历元年(698年),黑齿常之被平反昭雪,追赠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翌年葬于洛阳邙山南官道北。
关于黑齿常之击败苏定方、攻取二百多座城池
事实上黑齿常之根本没所谓击败苏定方一说,
八月二日,大置酒劳将土{士},王与定方及诸将,坐于堂上,坐义慈及子隆于堂下,或使义慈行酒,百济佐平等群臣莫不呜咽流涕。是日捕斩毛尺。毛尺本新罗人,亡入百济,与大耶城黔日同谋陷城,故斩之。又捉黔日,数曰:"汝在大耶城,与毛尺谋,引百济之兵,烧亡仓库,令一城乏食致败,罪一也。逼杀品释夫妻,罪二也。与百济来攻本国,罪三也。"以□{四}支解,投其尸于江水。王子仁泰与沙餐日原、级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定方以百济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二千人,自泗沘乘舡回唐。金仁问与沙 儒敦大奈麻中知等偕行。】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沘,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贼退上泗沘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唐皇帝遣左卫中郞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锡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从者摄位毕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诸军攻 礼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七年,十三日,义慈率左右,夜遁走,保熊津城,义慈子隆与大佐平千福等,出降。十八日,义慈率太子及熊津方领军等,自熊津城来降。王闻义慈降,二十九日,自今突城至所夫里城,遣弟监天福,露布于大唐。【八月二日,百济余贼据南岑、贞岘城,又佐平正武聚众庄豆尸原岳,抄掠唐罗人。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沘城,王子仁泰与沙餐日原、级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沘,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贼退上泗沘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唐皇帝遣左卫中郞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锡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从者摄位毕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诸军攻尔礼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军事思想
1、智勇兼备。黑齿常之指挥作战,在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能够主动地攻击敌人,出其不意,使自己转危为安。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亲自率敢死之士做背水一战。这些使黑齿常之能够先后击败过噶尔·赞婆、阿史那骨笃禄等名将,成为当时唐朝最著名的军事将领。
2、善于夜战。黑齿常之非常善于指挥夜战,仔细分析一下他指挥的战例,大部分都是以夜战取胜,如承凤岭、良非川、两井等。夜战即能有效地掩护自己,又能以少数兵力有力地打击敌人,做到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3、善抚士卒。在百济时,黑齿常之能够迅速地收拢三万人,收复失地二百余城,其能力可见一斑。因为当时百济已经灭亡,军心全无,如果不善抚众,是很难取得这么大战果的。
(以上参考资料)
起初,黑齿常之有一匹所乘的良马,被部下的军士损伤,副使牛师奖等人请求鞭打他,黑齿常之说:“怎么能因私人的马而鞭打官府的兵呢!”始终没有追究。黑齿常之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将士。等到他死后,当时的人都甚为惋惜。
《旧唐书》:常之以私马恕官兵,与将士均赏赐,古之名将,无以加焉。
刘仁轨:吾观二人(黑齿常之、沙吒相如)皆忠勇有谋,敦信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