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面条

浆面条

目录导航

简要介绍

浆面条浆面条(6)概述浆面条,河南传统美食,以绿豆浆发酵制作面浆,经特殊工艺而成的面条,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吃。

浆面条(也叫酸面条,其原因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河南省传统美食小吃。洛阳、汝州、新郑等地浆面条,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食材介绍

精面粉4500克,面粉、黄豆粉、绿豆各1500克,小磨芝麻油500克,辣椒油250克,黄豆1000克,酱胡萝卜500克,芹菜2500克,酵面500克,酥花生米、花椒、精盐各适量。引

制作方法

做浆面条最重要的就是打浆,浆常用的是绿豆浆和面浆(其他有红薯浆等,属时令性),而最好的是用绿豆浆,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浆。做浆过程将磨好的绿豆浆发酵,放入发酵物,充入适量的水,放入少许曲,然后放置24-48个小时,等发酵物溶解或者浆味很醇厚的时候就可以用了。

1、以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分成两份擀成皮,先取1份抹上油,再用另一份盖在上面,擀成0.3厘米厚,切成菱形块,下入八成热的油锅中作成浅黄色。当地称之为棋炒。

2、绿豆先粗磨1遍,簸去豆皮,用清水浸泡4小时,然后用水磨磨成粉浆,用稀布滤成豆浆,再向浆内放人500克酵面,使浆发酵起酸味(通常放置24-48个小时)。

3、芹菜去叶、根洗净,用开水焯透,顶刀切成菜花;酱胡萝卜切成小粒;花椒炒焦后擀成粉末;小磨芝麻油在锅内烧热,投入花椒粉,制成花椒油;黄豆煮熟成豆。以上配料分别盛在器皿中备用。

4、把3500克精面粉,1500克黄豆粉放在案板上,中间扒一个小窝,加清水和成面团,盖上湿布饧15分钟,然后擀成薄皮,切成细面条。

5、把豆浆上面澄清的浆水加入锅内,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烧开,放入面条,待面条煮熟后,捞入凉开水盆内过凉。把留下的豆浆加人1000克精面粉调成糊,倒入锅内烧开,把过水的回条捞入,搅拌均匀,滚开后盛入桶内即成。食用时,把花椒油、芹菜花、咸豆、酱萝卜、棋炒、辣椒油等小配料,根据个人爱好,任意选取,放在面条上佐食。

(备注):喜欢吃辣一点人的有三种选择,一是大蒜瓣生啃,二是辣椒油搅拌,三是河南省本地土产——

浆面条   浆面条(也叫酸面条,其原因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传统河南美食。做浆面条最重要的就是打浆了,浆常用的是绿豆浆和面浆(其他有红薯浆等,这必须得等到季节才有),而最好吃的绿豆浆,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浆。做浆过程其实就是发酵,放入发酵物,充入适量的水,放入少许曲,然后放置24-48个小时,等发酵物溶解或者浆味很醇厚的时候就可以用了。

面条是普通的面条,当然有讲究的非手工面不吃的。煮面条的水中必须调和稠稠的面汤,然后放入适量的浆,多少以个人口味定夺,喜酸的就多放一些了。然后等面汤滚了后,放入面条煮,等面条8成熟时要放入事先炒好的配菜,比如小白菜、青菜等等,不要炒的太熟了,也不要放入锅中太早,否则等面条熟了就没有菜的味道了。煮面不需要太长时间,大概15分钟也就好了。起锅前要放入盐、拍碎的大蒜、葱花(喜欢吃韭菜的也可放入少量)、花椒粉少许、还有最关键的味精!记住,这道饭千万别放酱油,破坏颜色。

还要放入调制好咸花生豆(可夹杂一些青豆)和芹菜段(用热水过一次,去掉涩味就可以了)。喜欢吃辣一点的有三种选择,一是大蒜瓣生啃,二是辣椒油搅拌,三是本地土产,韭花辣子酱,这尤以韭花辣子酱为最佳了!在焦作、洛阳等地食用人居多。

浆面条是洛阳人的家常饭食 浆也是是河南面条习俗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吃面条的方法。就品种来说,常吃的有汤面条,捞面条、卤面条、炒面条、炯面条、蒸面条、烩面条、拉面条等。从形状上说,有一厘米宽的宽面、窄如韭叶的窄面、细如发丝的龙须面,也有菱形的面叶儿、绵长不规则的面片等。从味道上说,有淡味、咸味、辣味、酸味等。

面条是河南人除馍之外的另一大主食,平时每天至少吃一顿。面条的制作方法,因季节的更替不断变化。

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多吃汤面条、拉面条、烩面条,里面放些干菜、酸菜或新鲜青菜。有些地方的人爱吃清水面条,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面条汤内搅入面糊,这种带糊的面条,人们俗称为“糊汤面条”。

夏季人们多吃捞面条,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在凉水或阴阳水(开水掺凉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苋菜、荆芥和黄瓜丝,吃时清凉利口,防暑降温。

春秋季人们多吃卤面、炯面等。到了蒜苔和豆角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喜欢用蒜苔和豆角做卤面。因为这些菜是做卤面的固定菜,所以蒜苔和豆角上市的时候,也是人们吃面条最多的时候,平时三两天里最少要吃一顿卤面。

庄户人家爱吃杂面条,在小麦面中掺些绿豆面,有一种清香的味道。绿豆面条松散不易成团,掺些小麦面就会增加面条的韧性。吃这种面条的时候,汤内常常放些红薯叶、芝麻叶。

中原民间有句俗语,叫“面条擀薄切窄,不怕临时添客”。意思是补面导的时候,把面条擀得薄一些,切得细一些,就是临时来了客人,主人也不会手忙脚乱。多添几碗水,客人的饭就出来了。所以说,人们爱吃面条,不仅仅是面条好吃,省力省时,它与吃米饭吃馍相比较,还是非常节约的。从吃面条这个习俗中,可以看出中原人民勤俭持家、朴实厚道的优秀品质。

中原人爱吃面条,人们常用“一天不吃想得慌”来形容对面条的喜欢程度。到中原旅游的朋友,一定别忘了喝碗洛阳的粉浆面条,过过味道各异的面条瘾。相信这种带有北方麦黍文化特点的饮食习俗,会给大家的旅途生活带来始料不及的感受。

浆面条儿在洛阳历史悠久,妇孺皆知。“老洛阳”基本上都会做。但滋味是否悠长,味道是否纯正,就看各自手艺啦。

浆面条儿主要材料是浆汁。而浆又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其中绿豆浆最佳。乳白色为上乘。过去洛阳“浆坊”不少,是有名的是老城。顺城西街王氏浆坊。该浆坊历时三代,颇有年头。其汁稠味美价廉,老城人常常光顾其家。浆汁不宜太酸,酸则倒牙,不宜太淡。淡则无味。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家家效仿。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挑浆饭”。若再下点小米,谓之“浆米气儿”。每到饭时,满院飘香。孩子们闻到浆味儿,兴奋异常。三碗两碗,风卷残云。若此时家中来客,浆饭招待,那比请他吃大鱼大肉还过瘾。当然一般小康之家做浆面条儿讲究了:白面条、芹菜、大绿豆、(或油炸花生米),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绿白红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馋虫给勾了去,“剩浆面条儿”是浆饭中的上吕,民谚云:“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可见其魅力。

做浆饭时,千万不可让浆汁溢出锅,成为“粉浆”,那样就不好吃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浆在火上时,先在锅里滴几滴香油,待浆汁鼓起时,用筷子将浆末打下去,继而下面放菜。或下面后另将菜炒熟下锅即可。现在人配以肉丝,其味如何,不得而知。浆面条不宜连续吃,吃多了也易上火。

又闻浆面条儿如今已被国家评为中华名小吃之一。

浆面条在洛阳的发展历史年数久远,已无法考证。关于浆面条的来历,曾经有这种说法: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走头无路、饥寒交迫,见到一个浆房就进去想找点吃的。可房里没有人,也没有食物,只有几把干面条,缸子里还有绿豆磨的浆水,但是已经放酸了。他也顾不了许多,就舀了几瓢酸浆,把现有的干面条和菜叶、干豆统统都放到锅里煮。面条煮熟了,当他打开锅盖就闻到了泛着淡淡酸气的面条,于是他就狼吞虎咽的全部吃完了,以至于当了皇帝还总想着当年的浆面条,所以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流传至今。

相关故事

这粉浆面条是起源于河南省方城县,当时是以豌豆粉浆面条著称,历史悠久。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该县一个姓史的人开了个饭店,生意很兴隆。有一年小麦欠收,豌豆丰收,饭店天天卖豌豆面饭,一时生意萧条。一天,京城一位钦差大臣带随从路过此店吃饭,店主因无上等米菜下锅急得团团转。当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时,急中生智,用椒叶、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浆作汤下入面条,做了一锅豌豆浆面条。钦差大臣吃后十分满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粉浆面条这一食谱,小店生意又兴旺起来,从此,这粉浆面条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但经过数百年的改良,现在粉浆面条的制作方法是非常考究的,浆面条,顾名思义,是以面条为主料,但这种面条用的不是上等的面粉,正宗的多为一些杂粮面,面条一定要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辅料-粉浆,这粉浆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小吃的味道。

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粉浆就做好了。做时把酸浆倒在锅里煮至80℃的时候,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接着再下面条等其他调料即可。

另外一种辅料是芝麻叶,一般我们做面条时都是放青菜的,但正宗粉浆面条里放的都是芝麻叶,但芝麻叶不太好做,也很难找,很多人都用芹菜叶代替。芝麻叶要选初长成叶的叶心,洗干净之后,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放在阴凉的地方晒干保存起来备用。

如今方城县的粉浆面条已被洛阳粉浆面条所代替,洛阳人的吃法也是非常讲究的,以前的面条里的配菜基本都是黄豆、芹菜、咸菜丝老三样,但现在基本上都是十几种时令小菜,像酸白菜丁、黄瓜丁、芹菜丁、胡萝卜丁、白萝卜丁,小尖椒、榨菜丝、雪菜丁、黄豆等等 ,不过这些都是事先腌制好的,已经入了味,可见下的功夫非同一般,所以,这吃起来,味道不用再说了。  

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浆面条传承千年,流传至今。目前,洛阳水席(一道名吃)与洛阳牡丹和洛阳龙门齐名,被称为洛阳的三绝,在洛阳水席中就有浆面条这道面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