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桐图册(7)乔木,高5-10米;嫩枝、嫩叶、托叶均被黄褐色柔毛或有时嫩叶无毛;小枝粗壮,无毛,被白霜。叶纸质或薄纸质,近圆形或卵圆形,长17-30厘米,宽14-2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盾状着生,全缘或叶缘具浅波状小齿,上面无毛。下面密生颗粒状腺体,沿脉序被柔毛;掌状脉9-11条,侧脉8-9对;叶柄长14-30厘米;托叶膜质,长三角形或阔三角形,长1.5-3厘米,宽0.7-2厘米,稍后凋落。雄花序圆锥状,长5-14厘米,花序轴无毛或被柔毛;苞片卵圆形,长3-5毫米,宽3-4.5毫米,顶端渐尖,基部兜状,边缘流苏状,被柔毛,苞腋具花约11朵;雄花:萼片3枚,长约1毫米,具疏生柔毛;雄蕊(4-) 5-6(-1O)枚,花药4室;花梗长不及1毫米,近无毛。雌花序圆锥状,长5-15厘米,花序轴疏生柔毛;苞片卵形、叶状,长1-1.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骤狭呈柄状,边缘篦齿状条裂,被柔毛;雌花:花萼长约2毫米,2-3裂,被短柔毛;子房2-3室,近脊部具软刺数枚,花柱2-3枚,长约6毫米,稍舌状,疏生小乳头。蒴果具2-3个分果爿,长8毫米,宽12毫米,密被颗粒状腺体和数枚长约8毫米的软刺;果梗长5-7毫米,具微柔毛。种子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花期4-5月,果期6月。
![]() |
![]() |
![]() |
![]() |
喜光,喜高温湿润气候,生活力甚强抗风,耐盐碱,抗大气污染。
产于台湾、广东(珠江口岛屿)。生于沿海低山灌木林或次生林中。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
生于沿海灌木林或次生林中。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和广西等省区。
2012年端午节摄于广州市云台花园
以播种法繁殖,繁殖力强,种子落地常自生。
树液红色而得名,树冠圆伞状,树姿壮健,生长繁茂,为优良的绿荫树,可植于海岸,有保持水土功能。
2012年端午节摄于广州市云台花园
血桐生长快速,木材轻软,可供建筑及制造箱、板,树皮及叶子的粉末可充当防腐剂,树叶可当羊、牛或鹿的饲草。
【药名】:血桐
【汉语拼音】:xie ton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aranga tanarius
【功效】:泻下通便;抗癌
【科属分类】: 大戟科
【拉丁文名】:Folium seu Semen Macarangae tanarii
【主治】:大便秘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生态环境】:常生于海滩上。
【采收和储藏】:叶: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种子:秋冬采果实,除去花托,取种子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南部。
【功效分类】:泻下通便药;抗癌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出处】:《中华本草》
种名: | 血桐 |
别名: | 橙栏、橙桐、面头果、橙栏面头果、大有树 |
拉丁名: | Macaranga tanarius |
科名: | 大戟科 |
属名: | 血桐属 |
适宜地区: | 华南地区|西南地区 |
产地分布: | 广东、福建和台湾均有分布。 |
生长习性: | 喜光,喜高温湿润气候,生活力甚强抗风,耐盐碱,抗大气污染。 |
生长类型: | 乔木类(常绿阔叶乔木) |
形态特征: | 单叶互生,丛生(簇生)于枝端,叶盾形、宽卵形或钝三角形。先端呈尾状锐尖,基部有浅心形、截形、盾形钝圆形,波状细锯齿缘。叶片大,直径达30cm。,钝而尖。叶基则。突革质叶。掌状叶脉。,4至6枚雄蕊,成穗开放且密集成簇;雌花花序簇生,花数少,每朵雌花之子房有3室,每室胚珠1枚。蒴果,球形,果期从4至7月。 |
观赏特性: | 观叶 |
繁殖培育: | 以播种法繁殖,繁殖力强,种子落地常自生。 |
种名: | 血桐 |
别名: | 橙栏、橙桐、面头果、橙栏面头果、大有树 |
拉丁名: | Macaranga tanarius |
科名: | 大戟科 |
属名: | 血桐属 |
适宜地区: | 华南地区|西南地区 |
产地分布: | 广东、福建和台湾均有分布。 |
生长习性: | 喜光,喜高温湿润气候,生活力甚强抗风,耐盐碱,抗大气污染。 |
生长类型: | 乔木类(常绿阔叶乔木) |
形态特征: | 单叶互生,丛生(簇生)于枝端,叶盾形、宽卵形或钝三角形。先端呈尾状锐尖,基部有浅心形、截形、盾形钝圆形,波状细锯齿缘。叶片大,直径达30cm。,钝而尖。叶基则。突革质叶。掌状叶脉。,4至6枚雄蕊,成穗开放且密集成簇;雌花花序簇生,花数少,每朵雌花之子房有3室,每室胚珠1枚。蒴果,球形,果期从4至7月。 |
观赏特性: | 观叶 |
繁殖培育: | 以播种法繁殖,繁殖力强,种子落地常自生。 |
叶多皱缩,完整,叶片卵形、心状圆形或盾状,长20-40cm,宽15-30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全缘,具3-7对脉:叶柄与叶片等长。纸质。气微,味辛、涩。 以叶片完整、无杂质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