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中耳炎

胆脂瘤型中耳炎

目录导航

病因

关于本病的成因比较公认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内陷袋学说

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和中耳炎遗留的黏膜水肿、肉芽、粘连等病变,中耳长期处于负压状态,导致中耳膨胀不全。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向内凹陷,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内陷囊袋不断加深,囊内角化上皮增生,上皮屑出现堆积,排出受阻,囊袋不断膨胀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终于形成胆脂瘤。

2.上皮移行学说

鼓膜大穿孔或后方边缘性穿孔,鼓沟骨质裸露,外耳道皮肤越过骨面向鼓室内生长,深达上鼓室或鼓窦区,其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堆积,聚集成团,形成胆脂瘤。

3.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

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通过增殖形成上皮小柱,破坏基底膜,而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胆脂瘤。

4.化生理论

鳞状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黏膜上皮被角化性鳞状上皮所取代,但脱落的角化物质一般不堆积。如化生的角化性鳞状上皮伸入鼓窦或鼓室,脱落的焦化物质发生堆积,可形成胆脂瘤。

临床表现

1.可无症状

不伴感染的胆脂瘤早期可无症状。

2.耳流脓

不伴感染的中耳胆脂瘤可无耳溢液。伴化脓性中耳炎者可有耳流脓,且持续不停,脓量多少不等,脓液常有特殊恶臭,伴有肉芽者,脓内可带血。

3.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可能是不伴感染的胆脂瘤的唯一主诉,早期多为传导性聋,程度轻重不等。上鼓室内小胆脂瘤,听力可基本正常。即使听骨部分遭到破坏,但因胆脂瘤可作为听骨间的传声桥梁,听力损失也可不甚严重。病变累及耳蜗时,耳聋呈混合性。严重者可为全聋。

4.耳鸣

多因耳蜗受累之故。

检查

耳镜检查

胆脂瘤型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先天性胆脂瘤侵犯鼓膜前,可见鼓膜完整但常呈灰白色、并饱满感。后天性胆脂瘤多呈鼓膜松弛部穿孔或鼓膜后上方边缘性穿孔,有时伴上鼓室外侧壁或外耳道后上壁近鼓环处骨壁的破坏,穿孔边缘可有肉芽或息肉,鼓室内有角化物堆积,分泌物有恶臭。鼓膜紧张部完整者,宜用鼓气耳镜检查。若鼓膜紧张部活动而外观正常,则估计中、下鼓室已被鼓室隔封闭而未受胆脂瘤侵及。

听力测验

鼓膜松弛部穿孔而紧张部基本正常者,如纯音听力测验气,骨导差小于20dB时则提示听骨链仍完整。气、骨导差在30dB左右,往往提示鼓膜与镫骨或前庭窗接触,自然形成鸟听骨或小鼓室作用。气、骨导差大于50dB,提示听骨链中断。

影像学检查

乳突X线平片检查对较大的胆脂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高分辨率CT扫描可以显示中耳骨壁破坏的情况,骨质破坏的边缘浓密、锐利。胆脂瘤的范围以及周围组织受侵犯的情况均能清晰显示,特别是较小的上鼓室胆脂瘤对上鼓室外侧壁的轻微破坏采用冠状位扫描,能早期发现。

咽鼓管功能检查

可为正常或不良。[1]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应与不伴胆脂瘤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为根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手术治疗:首要目的是彻底清除病变,尽可能求得一干耳。①上鼓室开放;②关闭式手术;③开放式手术;④乳突根治术。术式的选择应该根据病变范围、咽鼓管功能情况、听力受损类型及程度、有无并发症、乳突发育情况等综合决定。

护理

如果孩子患的是慢性中耳炎,治疗仍不见好,且脓有恶臭,耳后红肿疼痛,说明有可能合并乳突炎,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拍片。如果是慢性乳突炎还需手术治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