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口瓶

洗口瓶

目录导航

洗口瓶

 

瓶式之一,以瓶口似浅洗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都有这种瓶式,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器形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第二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第三种为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通体以数道弦纹装饰。耀州窑的洗口瓶,颈部较短,鼓腹似球状。一般说南方作品修长,北方作品圆浑。以明万历五彩镂空洗口瓶和清康熙釉里红海兽纹洗口瓶为精。

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传瓶 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明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里红海兽纹洗口瓶

【名称】:清康熙釉里红海兽纹洗口瓶    【类别】:瓷器

  【年代】:清康熙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御用陈设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南京博物院

  【简介】:

  胎体厚重。洗式口,细长颈,中间凸出二圈,皤腹,圈足外撇,足端有小二层台。内白釉。外壁浆白釉为地,釉里红纹饰。有云雷纹,莲瓣纹,波涛瑞兽纹等;共画十四只瑞兽,四只变龙。细砂底,见窑红。造型仿青铜器,纹样有汉代漆器风格,为官窑仿古不可多得之杰作。

 

 

 

扩展阅读: 1.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2蒜头瓶(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                                                                                       【名称】: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类别】:瓷器、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   【年代】:明万历年间   【文物原属】:明代宫廷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37.5cm,口径7.7cm,足径18cm。   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瓶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直口下蒜头部分饰莲瓣纹,颈部饰花卉纹,肩部饰一周卷枝纹,腹部绘鱼藻纹。鱼儿呈各种姿态游弋,衬以淡色细笔绘出的水波纹,生动自然。   这种瓶形制源于汉以前的蒜头形壶,宋代已有制作,明代万历时期广为流行且烧造较多。通体以青花为饰,口下绘变形莲瓣,颈部绘折枝梅花两株,肩部绘卷草纹、足部绘缠枝纹,腹部主题图案为鱼藻纹,周围衬以虾、蟹等纹,画面生动、逼真,写生效果绝妙。

雍正墨彩人物洗口瓶

雍正墨彩人物洗口瓶雍正墨彩人物洗口瓶                                                                   雍正墨彩人物洗口瓶

  高36.7厘米,口径19厘米

  洗口,口大於足,长束颈,斜肩分两层,腹渐敛,外撇足,糙底。

  此器颈部和腹部分别满饰人物图。用细笔绘墨彩,浓淡有致;人物面部较为写实,头与身之此例失调:糙底,有明显旋纹(康熙朝为釉底),足圆润,呈“泥鳅背”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