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eich共济失调(Friedreich ataxia,FA)由Friedreich(1863)首报,以青春期起病、腱反射消失及深感觉缺失为特征。FA约占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半数。
起病于5-30岁,平均为11-15岁,30岁后少见,性别无异。起病隐袭,首发症状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易跌倒和奔跑困难,偶可以上肢运动或言语障碍、马蹄内翻足首发。早期步基宽、踝反射消失。嗣后,共济失调明显,步态受累严重,所有腱反射消失,终于波及躯干、头颈,简单姿势亦难维持,严重共济失调甚致被疑为舞蹈样动作。言语含糊,出现眼震、耳聋、白内障和视神经萎缩亦不少。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但有病理征,腹壁反射消失,振动觉、位置觉减退尤见于下肢。晚期肌萎缩,爪型手,痴呆及二便失禁。可伴弓形足、脊柱后侧凸、心脏病和糖尿病。脑脊液检查正常。病程稽延,可超过30年。
不明,可能与生化功能改变有关。患者常有血中胆红素过多,20%患者有胰岛素水平下降。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缺陷和苹果酸氧化作用(malate oxidation)缺乏的学说待证实。肾小管再吸收障碍致牛磺酸(taurine)和β-丙氨酸排泄增多。患者小脑和脊髓各处的谷氨酸和(或)γ-氨基丁酸浓度降低,谷氨酸缺乏直接产生共济失调症状,有报患者细胞中的氨基己糖苷酶(hexosaminidase)A和B的活力明显降低。Dijkstra(1984)认为患者有丙酮酸代谢障碍。
Friedreich共济失调本病的病变广泛。最突出的病理见于脊髓。脊髓后柱、脊髓小脑束、锥体束、后根均可见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脊髓腰骶部受累最重。小脑皮质有变性。齿状核、下橄榄核、前庭核、桥脑核也有不同程度变性。大脑皮质无明显病变,但有报道认为皮质运动区有轻微神经元改变。心肌病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常是进行性的心肌肥厚、慢性间质性纤维变性和炎性浸润。
后索、脊小脑束和锥体束结构大量丧失致脊髓萎缩,胶质增生。Clarke柱细胞变性,后根神经节细胞丧失,后根纤维萎缩。脑干中神经核和传导束亦变性萎缩。小脑皮层和齿状核及小脑脚均受累。
Bell等(1939)报道136个家系,124个为AR遗传,余为AD遗传,隐性组发病年龄明显早于显性组。Harding (198l)报90个家族115例FA.双亲中近亲婚配率达5.55%属AR遗传。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散发。致病基因FRDA定位于9q13。基因产物是一种可溶性线粒体蛋白,称为frataxin。基因突变引起frataxin减少。FRDA的突变形式,98%表现为GAA三核苷酸重复扩展,发生于基因的1号内含子内。正常人该区GAA扩展数目各民族不同,在7~22或5~10之间。FA病人的GAA扩展数目可达200~900,与正常人的重复数目无重叠。GAA重复次数与临床表型之间有一定相关。首先,重复次数与起病年龄呈负相关。起病3~20岁者,重复数为800~900;30岁左右起病者,重复数为201~734。伴发糖尿病或肥厚性心肌病者,重复次数较多。重复次数在850以下者,极少伴发糖尿病。但近来也报道有例外的情况:有些典型临床症状而无GAA扩展;而有些GAA扩展但无FA的典型临床症状(McCabe等,2000)。
少数病人有FRDA基因的点突变,但点突变都是GAA扩展等位基因的杂合子。绝大多数FA病人都是GAA扩展的纯合子。
诊断依据青春期前后起病,四肢共济失调呈进行性,腱反射消失,深感觉明显减退;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有家族史。
应与多发性硬化、肝豆状核变性、肌营养不良症及其他脊髓小脑变性病鉴别。
本病需与小儿时期起病的其他遗传性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作鉴别。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有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无骨畸形、无感觉障碍。②无β-脂蛋白血症:有棘红细胞增多、脂肪泻、血脂减低。③Refsum病:有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鱼鳞癣、血清植烷酸增高。④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膝腱反射亢进,可伴视神经萎缩、智力低下。⑤Marinesco-Sjorgren综合征:有先天性白内障、智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