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受累,近亲结婚发病率高,主要临床特征是肢体进行性
共济失调,腱反射小时,Babinski征阳性,常伴有发音困难,锥体束征、深感觉异常、脊柱侧突、弓形虫和心脏
损害等。Friedreich共济失调的基因产物Frataxin蛋白主要位于脊髓、骨骼肌、心脏及肝脏等细胞线粒体的内膜,
其缺陷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发病。
常8-15岁起病,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者。首发症状为双下肢攻击失调,行动不稳、步态蹒跚、左右摇晃、易于跌倒,继而发展到双上肢共济失调,动作笨拙、取物不准和意向性震颤,常有言语不清或暴发性语言,视听力减退、反应迟钝。查体可见水平眼震,垂直性和旋转性眼震较少,双下肢无力,肌张力低,跟膝胫试验和闭目难立征阳性等。通常起病15年后不能行走,多于40-50岁以后死于感染或心脏病。
骨骼X片可见骨骼畸形,CT或MRI示脊髓辨析,小脑和脑干受累较少,心电图常有T波导致、心律紊乱及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心室肥大、梗阻,脑脊液蛋白正常,DNA分析FRDA基因CAA异常扩增。
儿童或少年期起病,逐渐从下肢向上发展,出现进行性攻击失调、纳差、眼震、膝踝反射消失和Babinski征,MRI显示脊髓萎缩,则不难诊断,如有脊柱侧凸、弓形足,下肢震动觉、位置觉小时,心脏损害及FRDA基因CAA异常扩增,可确诊此病。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轻症病人给予支持疗法,进行功能锻炼,重症者可手术矫治弓形足等畸形,用胞二磷胆碱、毒扁豆碱可能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