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神话研究的目的既不在阐释个别的神话故事,也不在探索某一族群之神话体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而是要寻找不同神话之间的逻辑规律。[1]
作者以一则博罗罗印第安人的神话为起点,记录下这则神话的整个内容,并描述它的民族志背景,之后转向了对神话内在结构的检视,最后把采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则神话纳入一个复杂的结构变换体系中:在每一则神话之内,他断定了各个节段之间所具有的变换关系;在不同神话之间,他则找出了它们在结构上的种种对应关系。[1]
第一部分 先天与后天
第一章 种族与文化
第二章 面对人类地位的人种学家
第二部分 家庭、婚姻、亲属关系
第三章 家庭
第四章 澳大利亚的一个“亲属关系微粒”[1]
第五章 不同时空的对照
第六章 论近亲通婚
第三部分 环境及其表象
第七章 结构主义与生态环境
第八章 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
第九章 语言学教程
第十章 宗教、语言和历史:关于索绪尔一篇未发表的文章[1]
第十一章从神话的可能性到社会存在
第四部分 信仰、神话与习俗
第十二章 世界主义与精神分裂症
第十三章 神话与遗忘
第十四章 毕达哥拉斯在美洲
第十五章双胎妊娠的解剖学预兆
第十六章 一个神话—文学小谜语
第十七章 从克雷蒂安·德·特鲁瓦到理查德·瓦格纳
第五部分 约束与自由
第十八章 一种沉思的绘画
第十九章 致一位青年画家
第二十章 纽约怀旧与超前的形象
第二十一章 关于创造性儿童的迟到言论
第二十二章 对自由的思考
首次发表时的出处
索引
译后记[1]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早年在巴黎大学主修哲学与法律,1934-1937年在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社会学,并从事巴西土著之田野研究。1948年返法,1959年出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他的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主要著作有《结构人类学》(1-2)、《神话学》(4卷)、《野性的思维》等。[1]
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 (共17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行日记》,《重访妮萨》,《嫉妒的制陶女》,《哀痛日记》,《罗兰·巴尔特最后的日子》 等。[1]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