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已经“灭绝”的汽车设计

正如当下的汽车正在向AI技术迈出的步伐一样,上世纪的汽车设计师在面临汽车电子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曾做过无数的尝试。有些未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而被淘汰,另一些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冲击使这些设计变得不再新潮而被取代。很多设计注定只能存在于某个历史阶段,我们也只是客观地聊聊它们的亮点和槽点。

自动安全带

在被动安全系统中,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是最重要的,但在上世纪,安全气囊相对比较昂贵,安全带是最合适的选择,为了防止很多人不系或者忘记系安全带才会催生出主动安全带这种新物种。比如下面这款1990年的本田思域DX,虽然所谓的自动安全带杜绝了人们忘记扣安全带带来的问题。但就之前出现的这些主动安全带来讲根本无法为车主提供最有效的保护,除非技术发展到像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称》里的安全带一样才有说服力(伸展手臂安全带自动弹出并扣紧)。

再比如下面这款来自90年代的雪佛兰Lumina,安全带的另一个固定点位于车门之上,活动卡扣可以提前扣紧,在进出车门时就不用完成扣紧和解开安全带的步骤。但由此带来的进车门时的束缚感让很多人无法忍受。

车载有线电话

有线电话应该是汽车上出现的第一个“车载系统”,最早由贝尔公司发起,第一次使用是在1946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见不到了,但在很多稍早一点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它的身影。

由于在汽车上使用电话会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车载有线电话一直备受诟病,但一直以来接听电话的需求总是会压过反对在汽车中装电话的声音。

可升降式后车窗

这是少量还依存的设计之一,虽然电动升降后窗并不是丰田的发明,但一直将这个设计传承下来的就只有丰田了,比如丰田的4 Runner和红衫。电动升降后窗在炎热的夏天可以为车内提供更好的通风效果,在丰田4 Runner上你会时不时看到有宠物脑袋从后窗探出来这样的美妙画面。在一些皮卡车型中也有这种设计,在美国还有专门为皮卡定制可拆卸后窗的公司。

行李箱背向座椅

在我看来这个设计在很多行业中都有实际需求。比如对于汽车摄影师来说,呆在后备箱拍摄后面的主角车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有了这个配置,搭配前面提到的升降式后车窗,再加一个可折叠的拍摄平台,可以给摄影师营造一个舒适的拍摄环境(仅限简单的拍摄需求)。而且我相信淘气的小朋友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坐姿,外出自驾旅游的文艺青年也应该会喜欢,前提是你得习惯反向座椅在快速行驶时带来的不适感。

T型车顶

在敞篷车和Targa之间,一位工程师想到了T型车顶的设计,在可拆卸的车顶中间加一根纵向杆用来更好地保证车身刚性。1968年的克尔维特Coupe是第一辆以T型车顶为特色的量产车型,这个设计使得克尔维特的Coupe车型销量大涨,甚至超过当时敞篷车的销量,也导致了后来1975年克尔维特敞篷车的停产,直到1986年敞篷版本才恢复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采用T型车顶的车型,比如日产300ZX、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福特野马、部分的丰田MR2、道奇Daytona等。T型车顶的消失是迟早的事,因为在以前T型车顶和鸥翼门一样做不到非常好的车顶防水,但愿在如今能以新的形式回归。

翻灯

点击阅读之前的详细文章:翻灯 | 原来以前的汽车是活的

大灯雨刷

点击了解之前的详细文章:ramp科普 | 你见过大灯雨刷工作时的样子吗?

汽车生活 汽车生活

1人在论坛活跃

进论坛逛逛

最新帖子

全部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发表评论发表评论
  • 回复
  • 点赞
  • 收藏
  • 分享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