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皮卡政策的不断放开,享受到这第一波红利的长城炮,也不断壮大自身队伍,从最初上市的长城炮一直到如今炮火联盟成立,以及不断的根据不同用途不同风格推出的各种改装炮,全新的皮卡生活已经渐渐走入了很多用车一族的视野中。
在整个长城炮的战斗序列中,全新推出的火炮车型可谓是一把真真的越野利器,基于坦克平台打造,原厂便针对车辆进行了深度的越野改装,到手就能玩,已经成为了整个长城炮中的又一个爆款。
单从前脸设计来看,直观的视觉上火炮整体的设计依旧延续了越野炮的前脸风格。前部的大嘴格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内部采用层叠的中网,提升了整个前脸设计的立体化视觉效果。
硕大的车标配合横向的辐条悬浮其中,使得整体的辨识度很高。中网边缘的哑光包边整体显得十分粗狂,而这也恰恰很好的展示了车型的野性定位。
大灯组没有进行刻意的修饰,常规的布局加上该有的光源组合,虽然视觉不够抢眼,但是使用效果自然不会差。
作为一款主打越野以及多功能的车型,火炮在前脸部分进行了一定的改装,这些改装也是非常实用性的,比较容易发现的就是位于车身右侧的涉水喉,突显越野实力的同时也确实提升了车辆的涉水深度。
前杠部分换为了更加结实的金属材质,并且在内部直接配置了绞盘,使得越野救援能力以及脱困能力进一步提升。
前脸的风格除了更加实用外,可能很难看出火炮与越野炮的实质区别,但是当来到车侧,则一眼便能够看出两车的巨大区别。没错,火炮是一款单排、短轴的车型。
在基础参数方面,火炮的轴距为2745mm、单排结构、原厂底盘升高2英寸,离地间隙提升至249mm,接近角和离去角分别达到34°和26°,纵向通过角28°。这些数据看似冷冰冰,但在实际越野中,火炮的灵活性、机动性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另外,在车身侧面,火炮加装了同样强度更高的金属材质侧踏板,踏板的防滑性能值得肯定,即便是雨雪天气也不会担心踩上去不安全。原厂的龙门架样式也比较朴素,采用了强度较高的金属管状材质,除了防止货物前冲,还能够起到一定防滚架的作用。
越野改装,轮胎同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次火炮同样直接一步到位,配备了百路驰的KO2轮胎。搭配上熏黑的多辐轮圈,视觉效果以及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车尾部分,要着重强调的还是两个字,加强!后尾部同样更换了更加结实的金属后杠,而且标配2.5吨牵引资质,让外出越野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单看火炮的尺寸,可能键盘侠会说,皮卡后货厢这么小,怎么装东西啊,但是别忘了,火炮车型的定位和玩法并不是拉货。真正的后备厢用途,作为一个越野玩家,可能会通过加装拓展架的形式,来为自己的救援、生存以及户外装备建立合适的容身之处。
而且,长城炮最为贴心的就是隐藏在后盖内的攀爬梯,最大承重为150kg,大大降低了车主上下尾厢的难度。
外观方面,火炮可以说为了越野将自己武装到了牙齿,但来到内饰能够感受到,火炮更多的还是以实用主义为主。
整个内饰风格,依旧延续了炮家族的设计,没有什么太多的花样,简约平直的设计配合上功能分明的操作区,简单直观易上手。
中控区域,使用了烤漆饰板装饰,同时搭配上镀铬按键,在配合上大屏幕以及直排风格的出风口,整体的感觉不会显得太过廉价。在整个功能区的右下部,设计了前后桥差速锁的按键,使用便利性没有问题,但是从使用习惯来说,如果放到四驱切换旋钮旁会更好。
仪表盘并没有使用全液晶仪表,而是应用了传统的机械式仪表,更好的稳定性才是一台主打越野属性的车型需要的。比起全液晶仪表,显然机械仪表会更稳定,出故障的概率更低。
方向盘采用了四辐样式,并配有多功能按键,但是材质为搪塑材质,扶握手感一般,这也注定火炮不会带有方向盘加热功能,这一点对于有可能在长期极寒天气使用的车型来说有一些不够友好。
两个座椅全部使用了织物材,并全部为手动调节。乘坐以后的舒适感还不错,但是这两项配置略显简陋,也注定了不会带有座椅加热功能,应对极寒天气也是个问题。
火炮基于长城智能专业越野平台——坦克平台打造。动力方面,火炮搭载2.0T+8AT动力组合,最大功率达到160kW,峰值扭矩达到380N·m。总的来说,这套动力总成是长城已经非常成熟的一套,使用起来的感受非常不错。
整个动力储备表现还是比较充足的,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加速能够感受到发动机动力的积极输出,一脚油门下去车辆能够快速的反应完成加速的需求。到了中后段加速,作为一款皮卡车型肯定不会的太快,80km/h以后如果想要超车也不会感到发动机有疲软的感觉,动力依旧能够有条不紊的根据油门踩踏深度持续输出。但是油门整体的行程有些长,中后段的再加速需要真真的踩下去。变速箱的逻辑与发动机的匹配也非常细腻,升降挡的意图能够被清晰解读,时机的设定也比较的准确,而且,整体平顺性表现非常不错。
火炮原厂便改装了科曼的氮气减震,虽然软硬不可调节,不过也算是比较高规格的改装。整个悬架对于车辆的支撑十分到位,连续的重心转移也不会有什么迟疑,车头指向灵敏,车尾的循迹性也不会让你很清晰的意识到这是一台皮卡。前悬架对于震动的过滤十分到位,颠簸感不是很强烈。后悬架的弹跳感有些明显,在通过减速带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车尾有一些蹦,而且能够传递到车内人员,并且,车辆在通过减速带以后车尾会有晃动。
很可惜这一次没能在越野场地感受到火炮的实力,但是从公路的驾驶感受来说,除了在过减速带时的车尾跳动与摆动外,其余更方面,这台车开起来还是很有质感的,如果让人闭着眼在平坦路面体验,可能不会觉得这是一台越野皮卡车型。
在过去,我们印象中的皮卡,可能就是通勤于乡村与城市间的运输工具,承载更多的可能是很多创业人的财富梦,但是现在的皮卡已经有了自己的新的玩法,不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就像火炮一样已经开始通过自身的革命,冲击更多的不同消费圈层,来打开中国更丰富的皮卡消费人群。
简单粗暴 试驾长城纯电动汽车欧拉iQ评测
在8月20号,欧拉品牌的产品规划正式公布。长城的新能源汽车在之前也有产品出现,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从今年开始、从欧拉品牌开始,长城的新能源道路正式开始走上轨道。欧拉iQ是该品牌下的首款车型,明年还将很快有欧拉R1、欧拉R2两款车型进入市场。
※综合续航360km,技术数据主流
在电池技术大幅进步以前,纯电动车的续航还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数据,现在很多纯电动新车在续航、加速等基础性能上的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欧拉iQ的各项数据也属于主流水准。
续航360km在目前纯电动汽车中不算最出色的,北汽、比亚迪等企业的纯电产品续航超过400km的也有。但在欧拉iQ上市前,单比续航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从对这款车的体验来看,长城可能会给它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价格。因为它跟哈弗品牌下的新车表现出来不太一样,在很多方面都在比较有意的控制成本。
注:此次欧拉iQ试驾的距离较短并且路况也比较单一,对续航里程的变化没有说明意义,可以等一等我们今后的深度体验。
※非典型外观很唬人,跨界造型显而易见
欧拉iQ这款车看起来是一个完全新的设计风格,它不光跟长城其他车辆完全不同,跟市场上其他的纯电动车型也都不一样。
欧拉iQ的这个前脸看上去非常的简单粗暴,跟传统汽车外形的设计思路有很大不同,LED大灯和前面饰板基本上融为一体,再加上两侧向下延伸的装饰,跟很多走亲和路线、拿蓝色饰条妆点身份的纯电动汽车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纯电动汽车要不要前进气格栅,在设计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的一致,有很多车型比如荣威的纯电车型还是保留了与汽油车接近的前部设计,欧拉iQ选择了把前脸封起来,这也是前面看起来跟我们带来迥异观感的主要原因。
来到欧拉iQ的侧面,它“跨界”的身份就很明显了,首先车辆看上去比一般的轿车要高,离地间隙也是如此。如果细看的话,还是在侧面能清晰的看到电池组的存在。
车辆C柱也是时下流行的流线设计,Coupe的风格明显,这在行李箱盖掀起来后会变得更加明显。
在钥匙上,欧拉iQ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车辆解锁是通过带有NFC模块的钥匙来实现的,用卡片钥匙接近外后视镜就可以实现车辆解锁、上锁。如果想要实现远程解锁或者小编的话,就要依靠手机APP来实现了。
点击查看车型完整配置
在已经公布的进取型、智联型、智享型三款车型中,欧拉iQ全系标配了17吋铝合金轮圈,实车看起来轮圈与车身的比例稍微有些不协调,如果轮圈大一些会好看很多。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纯电动家庭用车的主要需求。
从后部看上去,欧拉iQ的造型同样十分的简洁,尾灯也和前部设计风格一样,整体性很强。从后部看起来,这部车的SUV感变得更浓了,只不过“半个车屁股”的存在,依然告诉你它跨界的身份。
因为本身车体较高,尾灯也处在较高的位置,欧拉iQ看起来的视觉重心也变得很高,再加上后部除了文字标识和LOGO外在没有其他元素,这让它看起来比前面的造型还要异类一些。
白颜色的车身在尾灯熄灭时的对比感很强,尾灯在点亮时,车身后部会被点缀的更加好看一些。
欧拉iQ正式上市后将会提供四种车身颜色(红、白、银、蓝)和三种不同的内饰配色(全黑、黑+白、黑+棕)。
※内饰与外观一样简洁,质感与哈弗品牌相比差别大
哈弗品牌、WEY品牌在同价位车型中能给消费者非常出色的内饰质感、在用料和细节做工上的水准也很高,不过欧拉iQ的内饰虽然看着也不错,但还是没有达到哈弗H6等车型那种水平。
欧拉iQ的内饰造型很简洁,除了该有的功能模块,设计师都尽量简化车厢内的设计,从中控台的出风口到门内板再到座椅都是如此。
中控台上部用的是硬塑料+仿缝合线的材料,白色区域为皮质材料,中控台右侧的“包袢”设计元素,我们在之前的雪铁龙等车型上也见过。
仪表盘很有纯电动车的风格,色调、功能显示都是如此,两块小屏幕能分别显示车速和车辆其他的信息。
中控屏并没有想象的跟哈弗车型接近,在屏幕的材质和图标的设计上都是重起炉灶,实际的体验也能明显感受到它跟哈弗H6等车型之间的差距。
长城汽车欧拉iQ多媒体系统体验 (来源:网易汽车)
功能上除了可以支持蓝牙音乐、收音机等基础功能以外,还支持语音识别、百度carlife等,但不支持导航。语音识别系统也跟当前很多新车的表现不同,只能控制收音机、空调、音乐等功能。
欧拉iQ没有设计单独的中央扶手,驾驶员一侧用了一个简易手托实现“扶手”的功能,总的来说前部的储物算是够用,手机、钱包等随身物品容易存放,不过后排乘客除了门内板上的储物槽就没有别的储物空间了。
纯电动车型的电驱动系统尺寸要远比内燃机紧凑,所以纯电动车型尤其是正向开发的车型在乘坐空间上的表现都是比较出色的,
身高约175cm的体验者在欧拉iQ上的乘坐还是比较舒服的,这主要归功于填充相对比较软的座椅和皮质+织物的双拼座椅面料。前后排坐姿跟SUV很像,非常高。后排中间座椅接近纯平的地台也让后排中间座椅乘客的舒适度有了保证,不过后排中间座椅少了个头枕。
欧拉iQ的车身较高这也让行李厢的开口离地面也较高,行李厢盖在关闭的时候阻尼很大,如果是女性车主可能会在用车时遇到一点点麻烦。但是行李厢的空间还是很不错的,不仅宽大平整,行李厢两侧还有额外的储物格。
在整体的配置上,欧拉iQ中配和低配车型对舒适类的配置并不算高,比如自动大灯、天窗只在高配车型上出现,全系不配备电动调节座椅。
※舒适风格明显,加速参数保守但完全够用
当前纯电动车型都可以把加速跳得很快,0-100km/h加速时间到7秒应该都是比较轻松的,不过欧拉iQ只调了一个非常保守的8.9秒,我个人是很认同这种方式的,毕竟让电池瞬间贡献出能量不仅影响电池寿命还严重影响续航。
欧拉iQ在ECO和标准模式下,电机的输出功率会被限制在较低的水平,不管怎么踩都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加速出现。不过在运动模式下,电机的功率就不限制了,城市内时速80km/h以内加速非常迅速,这种加速感是没开过纯电车型的人体会不到的。
欧拉iQ的方向盘首先比较细触感也偏硬,方向盘力度在速度提升时会变得阻尼更大,如果在转换车道的时候加速是会明显感觉到转向力度的变化。在城市道路上常见的“抽头”驾驶时,会感觉更明显。
在应对小的起伏路面时,能感觉到欧拉iQ想努力营造一个舒适的氛围,但是因为车辆本身自重较大,悬架的调教也不会非常软,在遇到烂路或者大的起伏路面时会觉得悬架还是比较硬的。好在,座椅较软的填充化解了一部分颠簸。
不管是加速、减速能量回收还是其他工况下,欧拉iQ的电机声音都很轻微,也不会有明显的电流声,这一点做的相当可以。
欧拉iQ的能量回收分三个挡,即便是能量回收最强的挡位也不会给驾驶带来困扰,抬起油门踏板车辆减速的力度并不夸张,这也要比某些纯电动车型强不少。只不过,欧拉iQ的刹车踏板脚感有些生硬,新手驾驶是需要适应的。
总结:
欧拉品牌的出现是长城重启新能源路线的标志,欧拉iQ将在成都车展上上市,明年1季度和3季度将会有两款尺寸小巧的车型上市。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竞争力不错的车型了,欧拉iQ出现后面临的竞争压力是不小的,也许长城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实车上我们能感受到长城在低配车型上有意的压缩成本。或许是在给一个有诚意的售价做准备,对于消费者来说它们也需要一款入门价格更低的靠谱纯电动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