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是连通鼓室和鼻咽部的一个管道,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我们的咽鼓管一般情况下是呈闭合状态的,当人们吞咽、打哈欠、打喷嚏时咽鼓管才开放,用于调节中耳腔压力与外界大气保持平衡,从而保证中耳传音装置维持正常的活动。②引流作用,鼓室和咽鼓管产生的分泌物可通过咽鼓管不断向鼻咽部排出。③防声作用,关闭状态下的咽鼓管能阻挡说话和呼吸的声音直接传人鼓室。④防止逆行感染的保护作用,能够阻止鼻咽部的液体、异物、细菌、病毒等感染病灶进入鼓室腔。通过以上功能得
8观看
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
7观看
木鼓是 佤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使用的民间乐器, 佤语称 库洛、 克拉。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1700多年前,已在我国今台湾省流行。佤族人民聚居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在每个佤族村寨里,至少都有一对木鼓,大的为母鼓居左,小者为公鼓居右,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间竹制 木鼓房里。佤族人民视木鼓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制作木鼓的日子被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 拉木鼓”
9观看
打花鼓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
6观看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地方传统曲艺形式。工鼓锣表演方便,自由灵活,艺人只携带一鼓一锣,摆上一条长凳便可说唱。使用的乐器,一鼓一锣,鼓小如球,两旁有环,宜吊于鼓叉上;锣小如盘。左手敲锣,右手敲鼓。鼓出淮安及沭阳十字镇,锣出苏州。 200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
19观看
西鼓岛,三亚市西南海上的方外之岛,距三亚50海里。
4观看
榨鼓乡位于犍为县南部,距县城28公里,与沐川县接壤。幅员面积41.1平方千米,海拔高度:419米。辖9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2个居民小组。全乡耕地面积1.5万亩,其中水田9000亩、旱地6000亩。 全乡总人口7814人(2017),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万元。 2019年12月,撤销榨鼓乡和九井乡,设立九井镇,将原榨鼓乡、原九井乡和清溪镇祇园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九井镇管辖。
鼓山寺,在日据时代为一神社,现为台湾彰化县内名刹之一,位于田中镇东端山麓,最负盛名的休闲游憩处所-鼓山风景区公园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