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西剧场[1],因坐落于北京文艺气息浓重的鼓楼地区而得名。作为中国第三代小剧场新锐代表,鼓楼西剧场不仅硬件设施完善,上演剧目优良,每年还定期举办形式多元的文化活动。
5观看
西安钟鼓楼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物。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1]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
3观看
石鼓七贤,明万历中(1587~1598)同祀石鼓书院七贤韩愈、周敦颐、李宽、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祠的合成。
1观看
柳林花鼓是山东省冠县的传统舞蹈。 柳林花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舞蹈艺术。属民间鼓子秧歌,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它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柳林花鼓于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华东区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并赴朝鲜演出。 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观看
北板大鼓又名清口 梅花调,即 梅花大鼓。起源于北京,又名清口大鼓,过去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
9观看
8观看
鬼太鼓座(Ondekoza)是来自日本的一个鼓乐表演团体,该团由日本人田耕先生于 1969年组建。他们的音乐源自传统的鼓操和民间音乐,早期被用来驱邪和祈福,后来也被藉以抒发情感。 鬼太鼓座组合由传统打击乐鼓为主奏乐器(太鼓),辅以尺八(类似羌笛)、三味线(类似三弦)等民族器乐、体魄健美的舞蹈等。其演奏充满淳朴的民间乐风与日本民族古早时代神秘的气氛。各种不同类型、大小高低、音色各异的鼓声,奏鸣出震撼心魄的乐响。太鼓座组合提倡一种“马拉松”的体育精神,主
7观看
山东花鼓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山东花鼓几乎没有表现金戈铁马的故事题材,却十分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即所谓“针线笸箩”。山东花鼓衍生出多种地方戏曲,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一勾勾等,是众多剧种的直接母体,对于山东地方戏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观看
永新小鼓,原名“唱号音”,也叫“永新号音”,是盲艺人谋生度日的曲艺,早期只流行于永新县境,后在吉安数县流行。据考证,它约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 永新小鼓一人坐唱,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有平腔和高腔两种,平腔平和深沉,善于表现诙谐、讽刺的题材;高腔热情高昂,富有力度,音域比平腔活跃起伏,跌宕多姿,可长可短,能刚能柔。曲目的语言朴实,唱词简练,每段末尾有一拖腔,而且充分适用当地的群众通用语、习惯语、谚语,土音押韵,为群众喜闻乐见。 永新小鼓由于它既能配合
哈尼族铓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 “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表现出了 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