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永新小鼓约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1740年前后)。那时,湖北遭受特大洪灾,一批渔鼓艺人流落到了永新,住在北门“圣恩堂”。“圣恩堂”是专门供养无依无靠的盲、聋、哑等残疾人的场所。有位叫葫芦麻子的湖北渔鼓艺人常在大街小巷演唱,“圣恩堂”的盲艺人也跟他学唱。[1]
关于永新小鼓的起源,调査发现的是:永新小鼓的发起是由一个叫欧阳承相的人(盲人小鼓艺术者都号称他为永新小鼓的祖师爷)。他生于1722年,是永新南乡烟阁乡青岭村人,他年幼时读了不少诗书略懂文字。一场大病后使他双目失明,被送入“圣恩堂”供养。他不愿坐享其成,也不愿过着上面给的一点点糊口之食,便发挥自己的才华,把他曾经看过的鱼鼓表演加以发挥。他便把蛇皮制作的渔鼓改用牛皮制作成一面小鼓,用红带系在腰间。牛皮小鼓音色浑厚宏亮,又经久耐用,携带演唱也十分方便。随后他又在自己的左手上配上一根小竹棒(形似筷子),右手上配上一副小竹板,又敲又打,有板有眼,唱起来更有声有色。欧阳承相凭着自己的记忆,把年轻失明前读过的诗文、故事、戏文等改成小鼓词。在这个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当地广大群众的口味爱好,有针对性地编成故事,这就成了当时永新城内极别具一格又极富地方特色的永新号音(即永新小鼓)。
永新号音初具维形后,欧阳承相第一个试着给“圣恩堂”的残疾人演唱,听者无不感动。欧阳承相是个聪明人,他想,他的号音能感动这里的人,肯定也会感动更多的人。于是,每到傍晚,他就腰系小鼓,手持竹捧和竹拍在街头唱了起来。初次上街,围观的人很多。起初,人们都是怀着一种新鲜好奇的心态在听他演唱,但随着他演唱出来的故事,人们便慢慢地便沉浸其中。人们看着他唱得口干唇燥,便端水递茶给他,人们发现盲人卖艺,实在不易,纷纷递上几个小钱以示感谢。欧阳承相这样唱了一段时间,城里人每到夜晚,(特别是夏天)几乎都会想起那个唱号音的盲人。人们便到“圣恩堂”去请他来唱。这样一来,欧阳承相每晚都会得城里人不少的馈赠。当时在“圣恩堂”的不少盲人都娶妻生子,生活十分潦倒。欧阳承相便把盲人组织起来,教他们唱,教他们打,让他们也很自己一样利用这门手艺去赚点零花钱养子糊口。后来,许多盲人都拜他为师,请他教唱永新小鼓。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永新小鼓生存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展示出这种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在清乾隆时期(1840—1910年),永新有28个盲人学唱小鼓,当时基本上是纯唱无白,中间只夹杂些乡间衬语,以口语化的形式表现一些搞笑,来吸引观众。其主要表达内容是以娱乐为主,解化丑恶,劝人为善,当时流行教人勤快治家的《懒婆娘》一直深受群众喜爱就证明了这一点。
到民国时期(1911—1989年),由于地方戏曲的发展,大型节目的演出,永新小鼓的小段子再也不能适应和满足群众的需求。于是,他们创作了大批长的连本曲目段子,在这些段子中不但有唱、中间还夹杂道白,道白时拉腔拉调,与戏曲道白融为一体有声有音,有腔有调,但与戏曲的道白又截然不同,这就成了它独有的一种风味。
在苏区时期(1928—1934年),1928年毛主席带兵上井冈山时来到永新三湾村。在进行三湾改编后,永新各地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当时县城的禾川镇苏维埃政府组织“圣恩堂”的盲人进行集训,让这些盲艺人把永新小鼓改造过来,为当时的革命服务。那时,县苏维埃政府派出了一位姓刘的同志专门为小鼓艺人创作节目,让盲艺人到全县各地去演唱、宣传。当时新编的小鼓节目很多,最突出的有《打土豪分田地》《欢迎白车反水》《红军打败两只羊》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永新小鼓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方针指导下,得到了党的重视和关怀。为此,永新文化馆在刚解放的1953至1954年连续举办了两期小鼓艺人学习班。1953年4月,原任永新县委宣传部长,后任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的张涛同志在视察时指示:“永新唱号音很有地方特色,要很好地挖掘整理,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成为党的有力宣传工具。全国都是大鼓,唯独永新是面小鼓,就叫永新小鼓吧。”自此“唱号音”便正式改名为“永新小鼓”。在这两期学习班后,永新文化馆组织了一支小鼓演唱队,从永新采茶剧团中委派了学员向盲艺人学唱小鼓。
从此之后,永新小鼓打破了只盲人演唱的传统,改为由专业演员表演。这样也就改变了盲人绝世后该曲种绝种的现象。由于不是盲人演唱,永新小鼓便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原来的田头地角,村巷街口发展的自己有乐器伴奏,配有灯光布景。从此,永新小鼓便登上舞台与观众见面了。
1957年手工业工人朱友生首次在永新的大舞台上表演永新小鼓《懒婆娘》,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他代表吉安地区首次赴省参加全省民间艺术调演,受到省文艺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赞誉。1976年,专业演员刘动同志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受到北京观众的好评并获大奖。此后,永新小鼓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一种曲艺品种入选《中国曲艺志》。
永新小鼓一人坐唱,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演唱者左手指间夹两块小竹板,右手持一根7寸长的小竹棒,敲打胸前挂的小鼓,自敲自唱,没有乐器伴奏。春、冬两季,盲艺人白天在街头巷尾有人晒太阳处演唱;夏、秋两季,白天有人请到厅堂或阴凉处演唱,晚上,纳凉的广场晒地,更有群众争相请艺人去演唱,有时唱到深夜、天亮。[2]
永新小鼓的唱腔有平腔(包括小快板)、高腔两种。平腔平和深沉,善于表现诙谐、讽刺的题材,平腔后的小快板用较快速度,重复唱词,加强语气,渲染气氛。高腔热情高昂,富有力度,音域比平腔活跃起伏,跌宕多姿,可长可短,能刚能柔。曲目的语言朴实,唱词简练,既不讲究文采,也不讲究韵律,多为七言四句,每段末尾有一拖腔,而且充分适用当地的群众通用语、习惯语、谚语,土音押韵,为群众喜闻乐见。[2]
①小鼓:牛皮做鼓面,直径11厘米,鼓面10厘米,厚4厘米;②竹杆:长17厘米;③竹板2块:长8厘米,宽5厘米(2块);④红布1条:系吊小鼓;⑤小凳子1张。
永新小鼓自形成以来,由于其简单的曲调,朴实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据老艺人回忆:永新小鼓表演的老段子有100多个,现收藏的有手抄本5本,小段子30多个,有曲目名称记载有88个。其中:传统曲目37个,苏区曲目8个,近代曲目36个,当代曲目7个。
传统剧目:主要是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社会状况、伦理观念及风土人情,如《懒婆娘》《乌金记》《卖水记》;苏区剧目:主要是反映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如《打倒军网列强》《红军打胜仗》《妇女支前线》;近代剧目:主要是反映新社会的面貌,形象的反映人民生产、生活及男女之间的爱情,伦理道德等,劝导与人为善,因果报应等,如《只育一枝花》《闹翻身》《打倒地主分田地》《七溪岭上打两羊(杨)》;当代剧目:主要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配合党的政策和政治进行宣传,如《给江总书记捎句话》《宝朵接婆》《宝朵冲浪》。
永新小鼓早期只流行于永新县境,后来发展到了乡村,而且还播及到永新邻县泰和、井冈山、宁岗、莲花、安福、茶陵,灵县、吉安等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盲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解放后又打破了“号音只有传盲人”的规矩。于是,盲人鼓、学小鼓基本终止。而改革后由专业人员表演也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日新月异,逐渐取代了她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和气候中,这门曲艺艺术,多半也只是文化工作者的一点关注,在经济上就根本没有去扶持她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由此种种,曾经家喻户晓的永新小鼓面临的是濒危状态。[3]
2006年,永新文化部门对永新小鼓独特的说唱曲艺全力做好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打造文艺新品牌,彰显地方魅力。成立专项申遗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对永新小鼓老照片、老资料等信息的采集;从价值、影响力、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提升;通过走访永新小鼓传承人及老艺人,在充分挖掘原生态素材的基础上,对缺失的传承素材进行适当的补充;通过实地拍摄申报专题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永新小鼓的传承历史、人文内涵以及独特魅力。
2006年确立朱友生为永新小鼓第十一代传承人,经过朱友生老艺人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曲艺演员,他们是永新小鼓的第 十二代传承人,平均不到30岁,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4]
朱友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永新小鼓传承谱系中的地位十分明晰,对永新小鼓表演技能的掌握比较系统,对永新小鼓传统节目的继承也较全面,具有自身表演的相应特点。且在广泛搜集整理和继承表演传统节目的同时,编演了大量新节目,传承效果明显,社会影响较大,是永新小鼓传承的中坚力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永新小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永新小鼓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永新小鼓由于它既能配合政策和政治进行宣传,表演又灵活机动;它能及时准确地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众多观众,又能劝人为善,鞭挞丑恶,因此,它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许多永新籍的海外归侨,一回到永新就会要求听首水新号音。她成了永新的一种土特产,是家乡种定盘菜,是根植在永新这块红土地上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1984年,永新小鼓新编曲目《打电话》在江西省人民政府建国35周年文艺创作中荣获二等奖。
2005年,永新小鼓《宝朵接婆》作品被选入选为第五届中国曲艺节精品节目。
2007年11月19日,由永新县文工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永新小鼓《宝朵接婆》,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曲艺决赛,获得表演奖。
2010年,永新小鼓《宝朵招工》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艺术节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
2010年,12月,永新小鼓《宝朵招工》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前往北京中南海大会堂,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节曲艺大赛并获奖。
2015年,永新小鼓《宝朵冲浪》获得江西省首届“赣鄱群星奖”。[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