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桥

踩桥

目录导航

简介

踩桥作为一种汉族民俗,先要修一座桥,的确是十分艰苦麻烦的事。首先要有“头家”发起组织桥会,组织一些“理事”们到当地附近村镇化缘募捐。一般这些热心的 “头家”、“理事”们都带头捐得较多。在乡间,对于修路、造桥、做茶亭,一般人都乐于捐助,多的几十几百花边,少则几斗几升稻谷不等。但也有个别财主惜金如命、一毛不拔。若碰到这种财主,修桥头家只能惦记在心里,等到他家有婚丧嫁娶需要经过该桥时再来刁难他。

新桥建成,贴喜报于四乡八村,告诉大家某吉日举行踩桥,望众乡亲参加。

踩桥时,富门大户不仅要慷慨解囊,而且还要比各人的气魄。一般有相应家业、有点地位者,急公好义的热心人都会参加。届时骑马、坐轿者一到桥头,必须下鞍、下轿。一阵爆竹后,头家让工匠拆除桥头木桩,开始“踩桥”。排列于桥头的人们,习惯地依各自身份或家业,排成队列。头家先请一位特选的德高望重长者“踩头桥”。据说过去也有过选36岁的人牵着孙子踩头桥的例子,谓之“好命人”踩桥。江西瑞金云龙桥,有“绵贡江流第一桥”之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进行过一次重修,那次“踩头桥”请的是一位一百多岁的小脚老太太,这恐怕是较少见的一例女人踩头桥。

一般头家要给踩头桥人一个红包,踩头桥人也会把“红包”再捐出来。接着头家一一恭请,并拱手作揖致谢。准备踩桥的人,往往要谦让一番,然后大都由年长者先踩桥,回转身把预先备好的红包放置桥中央。头家打开红包,当众清点并大声宣布 :“×× 先生踩桥礼金××元!”如所赠礼金与其家业、地位相符,头家则带头拍手叫好,如过于小气,头家便大声高喊:“下一位,鲤鱼跳龙门 !”或“恭请××先生高升 !”往往有些富裕者躲在后面,包厚礼盖过前面踩桥的人。这时,爆竹声、祝贺声便会经久不息。这些礼金一般用来补建桥时资金所缺或搞桥的后期装修。

起源

汉族民间传说与八仙 吕洞宾有关,很久以前,一次 鲁班大师修的一座桥要完工了,不料吕洞宾化身牧童,赶着九只山羊,慢悠悠蹒跚而来,走到桥头问鲁班:“大桥造好了吗,我的山羊可以过了吗”鲁班毫不介意,满口应承,吕洞宾轻甩羊鞭赶羊上桥。奇怪,才上去三只羊桥板就下塌,桥墩歪斜,摇摇欲坠。鲁班这时才醒悟,急忙拿出木尺,顶在桥板 下。鲁班木尺本来是千斤顶,无奈吕洞宾赶的不是山羊,而是九座山,桥压上三座山,难怪鲁班尺也弯成了“L”形。所以,至今造桥时绝对不许放羊人靠近,唯恐没有千斤顶的鲁班尺来对付。必须由德高望重者先“踩”才能让人通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