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豆腐乳,呈金黄色或杏黄色,鲜艳有光泽,块型整齐而绵软,厚薄均匀而细腻,入口清香味美,舒适可口,余味绵长;因其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钙、磷、铁)、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等而素有“东方奶酪”之称。
忠州豆腐乳以优质大豆为原料,加入白酒、配制盐汤和数十种名贵中药材、香辛料长期浸泡,采用传统而独特的生产工艺精心酿制而成,密封久存不腐,具有健脾宽中、润燥、除湿等功效,对预治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病均有一定功效。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制作工序相当讲究,从选料、清洗、浸泡、磨浆、滤渣、煮浆、点浆,到上榨、下榨成形、接菌种、划坯、培菌、腌坯、包装等,足足有14道工序。
先选用颗粒饱满的大豆制成豆腐,然后压坯划成小的方块,均匀摆放在木架上等其发霉,进入前期发酵。随后加上山奈、陈皮、丁香、广香、桂皮、白酒、食盐等原料配成的香料进行后期发酵。最后根据不同品种要求,加以其它佐料形成风味各异的豆腐乳。
各道工序中中,点浆最为关键,用调配好的盐卤水缓缓加入煮好的浆桶内,均匀搅拌,温度控制在85℃—90℃,才能让大豆脂肪和蛋白质与水完美分离。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东北与万州相邻,西接垫江县,东南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毗连,西南与丰都县接壤,北与梁平区为界,介于东经107°3—108°14′,北纬30°03′—30°35′之间,总面积2187平方千米。
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积温5787℃,年均温18.2℃,无霜期341天,日照时数1327.5小时,日照率29%,太阳总辐射能8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对湿度80%。
忠县境内有溪河28条,均属长江水系,从长江北岸汇入的有10条,南岸汇入的有11条,流经垫江、丰都后汇入的有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有8条。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孕育了境内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为忠州豆腐乳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为豆腐乳的发酵腌制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忠州豆腐乳是宋朝太平兴国年间(976年)临江县(今忠县)一刘姓寡妇所创,距今一千余年。
光绪年间,刘家经营的“刘荣兴号”生产经营规模最大,经营维持到解放前夕。
据民国《忠州志》载“冬令严寒之际,以黄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块,置木架上霉之弥月,菌满涤以火酒,浸以黔盐入瓮封固约平年,启而食之,味极鲜美,尤以城外刘荣兴酱园所制者为佳,往来过客无不购之以佐餐者,每年销额较各货为巨。”
民国期间,忠县先后开设了“义顺和”、“永顺长”、“福记民生”、“三兴和”酱园作坊,至解放后的1956年3月,公私合营成立了忠县酱园厂。忠州豆腐乳
2010年,忠州豆腐乳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万吨。
2014年、2015年,忠州豆腐乳龙头企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1.6784亿元。
2017年,忠州豆腐乳龙头企业年产豆腐乳1.5万吨,销售额近亿元。原料种植基地种植达5千亩,可产出豆腐乳1.5万吨至2万吨。
民国十三年(1924年),忠州豆腐乳在北平被全国经济委员会命名为“忠州特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忠州豆腐乳在全国手工工艺产品展览会上捧杯。
1958年,忠州豆腐乳被商务部评为“全国土特产品”。
1980年,忠州豆腐乳获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忠州豆腐乳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
2001年,忠州豆腐乳通过“中华著名特产”认证,并获“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
2000年,忠州豆腐乳获“全国质量稳定产品”和“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
2007年,忠州豆腐乳获评“中国名牌”称号。
2010年,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忠县豆腐乳)产地范围为重庆市忠县现辖行政区。
一、原辅料要求
1.大豆:采用产地范围内的南方非转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并存放3至9个月,蛋白质含量42%以上,应符合国家关于大豆的标准规定。
2.酿造用水:磨浆用水采用产地范围内地下泉水,并应符合国家关于生活饮用水标准的规定。
3.食盐:采用产地范围内产的井盐,应符合国家关于食用盐标准的规定。
自动化煮浆(3)4.白酒:选用固态发酵生产的乌杨白酒,并符合国家关于蒸馏酒及配置酒卫生标准的规定。
5.菌种:高大毛霉zh2菌种,菌丝白色粗壮。
二、生产工艺流程
选豆→泡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压榨成型→切块→前期发酵(接种、菌丝生长培养)→后期发酵(腌制、灌酒)→成品。
三、加工要点
1.选豆:精心挑选产地范围内的南方非转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
2.泡豆:大豆经过洗涤后加水浸泡,冬季为16至20小时,春秋季为8至12小时,夏季为6小时左右。
3.磨豆:浸泡后的大豆经砂轮磨研磨过细,细度在8微米左右为宜。
4.滤浆:利用离心机将豆浆与豆渣分离,浓度为1.5Be至1.6Be度。
5.煮浆:通过加热到96℃至100℃,使豆浆中的蛋白质适度变性,以达到凝固效果,再经震动筛过筛(筛孔为80至100目),然后放入点浆缸内。
6.点浆:用10Be至12Be的盐卤(mgcl2)点浆,控制在82℃至85℃为宜。
7.压榨成型:通过液压榨压榨成型。
8.切块:将成型的豆腐坯用划块机按品种规格划成小块。
9.前期发酵:将划成的小块接入高大毛霉zh2菌种,温度控制在18℃至20℃。
10.后期发酵:将发酵好的毛坯加入食盐、香料粉、乌杨白酒入坛密闭发酵6个月左右。
11.成品:将发酵6个月后的腐乳经过检测,达到产品质量标准后进行包装。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忠州豆腐乳呈乳黄色或灰黄色;香气浓郁,具有忠州豆腐乳特有香气;质纯细腻,咸淡适口,入口化渣,滋味鲜美,余味绵长;块型均匀。
2.理化指标:
项目 | 指标 |
水份 | ≤72% |
氨基酸态氮(以氮计) | ≥0.5克/100克 |
食盐(以氯化钠计) | ≥6.5克/100克 |
水溶性蛋白质 | ≥4.0克/100克 |
总酸(以乳酸计) | ≥1.2克/100克 |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项目 | 指标 |
水份 | ≤72% |
氨基酸态氮(以氮计) | ≥0.5克/100克 |
食盐(以氯化钠计) | ≥6.5克/100克 |
水溶性蛋白质 | ≥4.0克/100克 |
总酸(以乳酸计) | ≥1.2克/100克 |
忠州豆腐乳(忠县豆腐乳)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重庆市忠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忠州豆腐乳(忠县豆腐乳)的法定检测机构由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传说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临江(今忠县)城边有个小小豆花店,豆花做得很好。店主刘三娘,待人热心热肠,爱做好事,遇着些讨口要饭,脚瘸眼瞎的人,宁愿自己少吃一碗,也要腾碗饭给他们吃,人们都叫她刘善良。
一天,刘三娘同14岁的儿子刘柱香正在做豆花,一个猎人提着一只白鹤进店歇气,买了一碗豆花一碗酒吃起来。刘柱香看见白鹤眼巴巴的望到自己,心中更是不忍,就要求猎人把白鹤卖给她。猎人不肯,刘三娘也向猎人求情,用了一吊铜钱,买下了这只白鹤。
刘三娘天天给它涂药治伤,捉鱼虾螺蛳喂它。养了七七四十九天,伤好了。刘三娘对它说:“去吧,以后多多留心”。白鹤点点头飞上了天空,绕着豆花店飞了三圈,才向远处飞去。
过了不久,一个年轻尼姑,挑着一担清水,来到刘家店铺歇气,一时昏倒在地。刘三娘同儿子忙把她扶进店中,从锅中舀碗热豆浆,用汤匙舀着慢慢喂她。尼姑苏醒过来,刘三娘又熬了碗姜糖开水给她喝,并和她聊了起来。尼姑走时千谢万谢刘三娘母子救命之恩,还说“三娘,你救了我一命,我出家人没啥子谢您,只有这担清水相送,你用它能做出最好的豆花来。”刘三娘说啥也不要,说;“我救你哪是为了想你谢我,绝不收你的水啊!你快挑走吧!”尼姑一闪,走出门外。刘三娘叫刘柱香挑着水桶去追,哪里追得上。他人小气力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追了几十步,便把桶顿在一棵枯树旁。谁知桶一落地,就化成一眼井,井水清汩亮亮的,喝一口,甜津津的。当真弄来做豆花,做出的豆花,又鲜又嫩,人们特别爱吃,生意一天天好起来。
城里有个姓王的大财主,家里蛮富实,在这一方称王称霸,人称王半城。王半城也开着个豆花铺,但做出来的豆花老木僵僵的,像嚼烂棉絮,吃的人很少。他见刘三娘生意好,十分眼红,暗中打听,才晓得是用井水做出的豆花。他马上就想霸占这眼井。带着几个家奴,气势汹汹地来刘三娘家说:“这眼井是我家的祖业,我要收回,你们不能再到这井里来挑水了!”
刘柱香不服,大声说了这眼井的来由。王半城打个手势,几个家奴一拥而上,拳打脚踢,把他打了个半死,还砸烂了锅伙碗盏。刘三娘见了哭得死去活来,邻居们也愤愤不平,都咒骂王半城是个黑心肠,安慰刘三娘,送药送糖送鸡蛋看望刘柱香。
王半城霸占了这眼井后,很得意,用井水做了一锅豆花,尝一口,硬是好吃。心里盘算着,把豆花铺开大点,肯定要发财。于是,发出请帖,选个好日子,请知州和衙门的大小官员以及城中的一些绅士来吃豆花宴。
一清早,叫人挑来两担水,用两升黄豆磨成五桶豆浆,倒在锅里烧着。宾客们陆续到齐了,王半城向他们吹说这井水打的豆花是如何如何好,讲得口水四溅,听得人也口水直流。午时过了还不见把豆花端出来,个个都等不耐烦了,王半城走进灶屋一看,锅里还是一锅清水,他开始焦急起来。但却假装没事的样子,出来招呼客人稍微等一下。可等到酉时。太阳都偏西了,还是没有一半点豆花端出来。客人们个个肚子饿得咕咕叫,七嘴八舌说起了风凉话来:“王员外今天是‘半鲁’请客”;“王员外是精明人,请客不花半文钱!”……随后,知州大人首先各自走了,其他客人也一个二个嘟起嘴巴走了。
王半城感到脸面丢尽,只有找水井出气。他带上几个家奴,拿着锄头耙梳,冲到井边,挖土填井。挖了几下突然“火”的一声,从井中飞出一只白鹤,两下就啄瞎了王半城的眼睛,抓破了他的脸皮,朝远处飞去了。王半城痛得在地上打滚,回家没几天就死了。
刘柱香被打成重伤,几天滴水不进,粒米不沾,刘三娘心焦死了,哪有心肠做豆腐生意,原先做的豆腐块块也放着不管,成天守着儿子哭。
过了几天,刘柱香的伤渐渐好了些,能吃小半碗稀饭了,刘三娘才去经佑豆花,走去一看,她一惊:豆花块全霉了,长满一层白绒毛。这啷个吃,只有倒掉!她想儿子伤没好,豆花又烂了,这些日子啷个过呀,就伤心地哭起来。这时一只白鹤飞到她屋前,变成白荷女尼,走进屋来。摸出一颗红药丸,递给刘三娘,劝她说:“我本是白鹤仙子,前次被猎人射伤捉住,全靠你母子相救,特用井水报答恩情,哪晓得反而害了你们。现在恶人已除,莫再焦愁,这颗药可治好你儿伤痛。这些霉豆花,也有法子”。口念一偈:“长霉心莫焦。装坛加佐料,待到六月后,满城香气飘”。说完,化为白鹤腾空飞去。
刘三娘对天谢白鹤仙子,舀碗水,让刘柱香服下药丸。真是仙丹妙药,吃下就好了。母子俩欢天喜地,赶紧找三个坛子,把长霉的豆花块块放进去,加进盐水、白酒和陈皮、八角等佐料,用稀泥巴把坛口封好。6个月后,她揭开稀泥巴,好大一股清香,尝一口,味美香甜。母子俩欢喜得不得了,给她取了个名字叫“霉豆腐”,因为泡的盐水好像乳汁一样,又叫它“豆腐乳”。就这样,刘三娘的生意又兴隆起来了。
刘三娘去世后,刘柱香还是用那井水做豆腐乳,后来不断改进做法,小坛换大坛,豆腐乳越做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