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锥头蝗
拉丁学名:Pyrgomorph a conica(Olivier 1791)
主要异名:Pyrgomorpha pyrga Steinmann;Pyrgomorpha conica deserti B.-Bienko
纲 名: 昆虫纲
拉丁纲名:Insecta
目 名: 直翅目
拉丁目名: Orthoptera
科 名: 锥头蝗科
拉丁科名: Pyrgomorphidae
寄生范围:麦类
地理分布: 蒙古、 欧洲南部、 非洲北部、 伊朗、 阿富汗; 新疆; 酒泉( 敦煌)
蝗虫属于直翅目蝗科,4500多个种类的统称。蝗虫中有400多种是农林害虫,而“蝗中之王”就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飞蝗。飞蝗在我国有三个品种,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记载了食用和药用昆虫76种。
蝗虫是一种直翅目昆虫。它们有一对发达的膜质内翅善于飞翔,后足发达,关于跳跃。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南北疆气候相差悬殊,植被类型多样,因此蝗虫的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蝗虫专家陈永林先生介绍,在新疆现已发现蝗虫160余种,其中主要分布在北疆的有128种,南疆也有52种。如此多的蝗虫,导致新疆地区蝗灾不断。
新疆蝗虫均属于蝗科,又分飞蝗亚科、笨蝗亚科、锥头蝗亚科、癞蝗亚科等。除了亚洲飞蝗和竹蝗外,还有12种不成群迁飞的土蝗。蝗虫是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的素食者。对农业造成危害的主要种类有:亚洲飞蝗、小垫尖翅蝗、意大利蝗等。对牧场有灾害的蝗虫有:西伯利亚蝗、牧草蝗、小车蝗等。
在植被丰富的北疆,蝗虫多为草栖性和林栖性。在这儿即使是刚打过药,蝗虫也遍地都是,若在草丛里任意走动,几乎每一步都有两三只蝗虫从脚下蹦起。在水草丰美之处如那拉提草原,蝗虫的体色多为黄褐色、绿色和黄色,高高的草丛掩护了蝗虫。在炎热的南疆,旷野多为光秃秃的,很少草木,却也能找到蝗虫,但是这里的蝗虫多为露地栖性,虽然没有了植物的掩护,蝗虫却以那岩石般的颜色与戈壁滩融为一体,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真是绝好的拟态保护,而且南疆蝗虫更加灵敏善飞,想捉到它们也不容易。
1.生活史是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於不完全变态的昆虫
2.这一目昆虫幼生期叫做『若虫』,因为和成虫在外观上差异不大
3.上翅平直覆盖在体背上,下翅是膜质则缩摺在上翅之下,飞行的时候才会舒展开来
4.有咀嚼式口器
5.前、中脚比较细短,后脚粗长结实,擅於跳跃
6.蝗虫体色都是绿色、褐色系,在草丛中是很好的保护色
7.部分种类雄虫会发出声音求偶或示威,雌虫在腹端有产卵管
蝗虫种类繁多,大都长约二寸于,四翼六足,前四足用以爬行,后二足用以跳跃,口齿如锯,头部有复眼二个,单眼三个,触觉如鞭状,卵产生于坚硬之土面,初生时如蝻子长成后即为蝗虫,为食农作物之害虫...
俗称蚱蜢或《草螟仔》,身体颜色不是绿色就是褐色系,它的后腿比螽斯粗壮,触角比较短,不像螽斯触角超过身体长度,它们的生活史是卵若虫成虫,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
外型特征:体长雄21~31mm、雌24~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脚是绿色,体色差异颇大,会与栖息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
生态习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区草丛中极常见的蝗虫,每年可发生两代。
体小型至中型,一般较细长,呈纺锤形。头部为锥形,沿面侧观极向后倾斜,有时颜面近波状;颜面隆起具细纵沟;头顶向前突出较长,顶端中央具细纵沟,其侧缘头侧窝不明显或缺。触角剑状,基部数节较宽扁,其余各节较细,着生于侧单眼的前方或下方。前胸背板具颗粒状突起,前胸腹板突明显。前、后翅均发达,狭长,端尖或狭圆。后足股节外侧中区具不规则的短棒状隆线或颗粒状突起,其基部外侧上基片短于下基片或长于下基片。后足胫节端部具外端刺或缺。 鼓膜器发达。缺摩擦板。阳具基背片具较长的附片,冠突明显呈钩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