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州衙

绛州州衙

目录导航

绛州大堂

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源于此。

张士贵(公元585—657年),字武安,河南卢氏人。善骑射,臂力过人。隋朝末年隋炀帝横政暴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不断反抗起义,张士贵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武艺,也揭竿而起,攻城拔寨,远近闻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当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南下,军至绛州府招募将士时,张士贵受李渊的招纳,投其麾下。李渊授帅封金印给张士贵,拜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遂在此挂起帅旗,效力于李氏征战,此后,张士贵参与了北拒刘武周,东讨战功,后官至正三品左领军大将军,受封虢国公,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六月率,诏陪于唐太宗的昭陵。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绛州龙门(河津市)人,少贫寒,在今河津市仍保留有其住过的寒窑遗址。唐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为了讨伐外族入侵,曾诏命大将张士贵在绛州招募兵马。薛仁贵即在此时从军。其人善于骑射(箭)。在大唐时屡立奇功。

现存大堂为元代建筑,大堂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堂前原在卷棚顶抱厦三间,屋宇已全毁,只有基址犹存,覆盆式莲花座基础,亦可看见唐代遗风。步入大堂,立即会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为扩大堂内的面积,大堂使用了减柱法,堂内柱子,横梁等大多为原始材料稍加砍稍而成,不拘一格,粗犷豪放。全国州衙正堂通例为五间,而绛州大堂独为七间,全国少见,说明在当时绛州的地位极为重要。大堂周围的建筑尚存有堂西小花园、二堂、堂前牌楼基座等,三班六房等已全毁。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碑。

绛州三楼

指钟楼、鼓楼和乐楼。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绛州大堂的东南。绛州三楼并峙,与其它地方常见钟鼓二楼相比,国内少见。

钟楼,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元、明、清三代均有重修。台基高耸,楼身四面券拱门洞,十字歇山顶。内悬万斤铁钟,为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县城北关天庆观所铸,其重其古皆为国内之最,以木击之,其声隆隆。解放前,曾以之作为报时之用,每一撞击,钟声宏亮,数十里之外清晰可闻。文革中,钟楼受人为破坏,原钟落地,钟声绝响。1979年夏,山西省文物局拔款予以修复,修建围墙,铺以台阶,供人游览,钟又得悬挂,钟声重鸣。

乐楼位于钟楼的东北,创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修。台基高约2.5米,上下两层皆可演戏。楼前有石板坡道,俗称“衙坡”,坡上嵌有七星,呈北斗状,又称“七星坡”。坐在坡上可欣赏乐楼演戏。

鼓楼雄居衙坡顶端,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明清两代皆有重修,现存为明代遗构。台基高大,在两面拱券门洞,洞内地面为青石铺砌,溜光滑亮。楼身三层,自下而上,逐级收缩。底层宽五间,四周围廊,二、三层均为三间,歇山顶,楼内梁架非常规整,登此楼可俯瞰全城风貌。

绛守居园池

它是当年仅供绛州太守和太守夫人游玩的地方。始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也是我国北方最古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园池。园池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范仲淹、岑参、欧阳修、梅尧臣等都曾到此咏诗作赋,留有文墨。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有“静境合通仙,消荫不知暑”的佳句赞美园池。园池起初是由隋代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兴建的,当时他为官一任,体察民情,看到常常有旱灾困挠百姓,城池附近的井水又多为咸水,既不能饮用,又不能浇灌庄稼,于是他便从距县城三十里以外的“鼓堆泉”引来泉水,开凿了十二条灌渠浇灌农田,部分从州衙后面经过,流经街市和城郊,解决了百姓的吃水问题。剩余的水从州衙后花园西北高地流下,形成瀑布,入园后形成一个大水池,也就是今天园池中的苍塘。园池自唐代以来屡经修复,便形成了园池现存的大体面貌:春、夏、秋、冬四景,每个景区内分别植有四季相应的迎春、夏莲、秋菊、冬梅等花卉。有如此园林佳境,文人墨客必会不请自到,一睹仙境风光。像绛守居园池这样可与苏州园林相媲美的写意山水园林,在北方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在黄土高原更属凤毛麟角,其价值由此可见非同寻常。

从知州升堂理事处理公务的地方,到养心修身的花园必须经过这道虎豹门。虎豹门得名于门上的两幅图画,左边画有猛虎,右边画有豹子。我想老虎和豹子都是百兽之王,代表着权利和威严吧。进入居园池迎面看到的便是“洄莲亭”了,据史料记载;唐时的洄莲亭,建在洄莲池的中央,现存的洄莲亭是明代重修后的遗构。在洄莲亭的南北两侧各有对联一幅。

亭南对联是:

“快从曲径穿来,一带雨添杨柳色;

好把疏帘卷起,泮池风送藕花香。”

亭北对联是:

“放明月出山,快携酒,于石泉中把尘心一洗;

引薰风入座,好抚琴,在藕乡里觉石骨都清。”

洄莲亭北侧的这个正方形水池叫洄莲池,池中植有红白荷花,五色鲤鱼游戏其间,这种引人入胜的“夏景”确实能使您尘心一洗。在洄莲池的北边,矗有明代知州李文洁书写的“动与天游”碣石。“动与天游”的意思说的是:当天空晴朗时,洄莲亭的倒影映入池中,在微风吹动时鱼儿、荷花、蓝天白云随风飘动,给人一种影在天空游的仙境。

园池的最西边建有半亭,亭前绿草如茵,翠竹成林,亭旁腊梅斗寒,松柏参天,特别是寒冬时节,雪压翠竹青松,给人一种“雪压青松挺且直”的寓意,游人至此寒意倍增,所以此处为园池的“冬景”。当年园池内的水也就是由西北角流入园内,至今还留存有入水的走向。正如我们看到的这块石碑“一泉西北来”。

过了这座小桥,有一条高出地面两米的甬道横贯南北,将园池分为东西两半,南端建有“香亭”,北端建有“嘉禾楼”,也称“静观楼”,俗称“大仙楼”。据史料记载是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州李文洁所建,清乾隆十八年,知州张成德重修。嘉禾楼的西侧的这块石碑是明代嘉靖年间所立的《绛州嘉禾楼记事》碑。相传,嘉禾楼是知州祈盼老百姓年年都能五谷丰登而建的。在过去的农历二月二,这里还有庙会。相传,大仙在民间就是狐仙,而官员们则认为狐仙就是守印大仙。狐狸修炼成仙是邪门歪道,所以生性不安分,常制造恶作剧,让人叫苦不迭。知州大概是为求一方平安,特将狐仙请入州衙,而且让其居于自己后花园中最高的建筑里,满足狐仙好大喜功的心理,日日供奉,天天侍候,狐仙也就不仅不捣乱,而且还可能助知州一臂之力。至于为什么叫守印大仙,那是因为在古代“官”与“印”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有官必有印,印在官就在,守住了大印,这官位也就无忧了。

依嘉禾楼向东走,这里种植的大片小碎叶植物就是迎春花了,不用我多说,大家一定猜到了,这里就是春景。这个六角门洞的建筑叫影壁,影壁前有怪石堆起的两座假山,曲径通幽。在造园中采用影壁划分空间,利用影壁的门洞使空间形成半隔半连的局面,能够增加风景的层次与深度,形成园中曲折回旋之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影壁门洞上所镶的四个大字,有人说是抽象化了的大篆字体,也有人说是一种字符,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至今它仍是绛州十大谜之一。

北边这座高高隆起的平台是过去用来登高赏月的地方,称其为“望月台”。在秋季来临之时,四周菊花竟相争艳,官员们坐此赏月品茶,饮酒作诗,近览着园池内的繁花异草,亭榭倒影,远观龙兴宝塔之壮观,绛州城错落有致、随势所建的廛市,合理而又巧妙的城市布局,使园内园外浑然一体。这是古代人在造园艺术中的一种“借景”手法。

在望月台的东北角,清代时建有“宴节楼”,据《县志》记载:“宴节楼面宽三间,楼高二层,歇山顶,屋顶琉璃瓦装饰。檐下有清代李寿芝题写“远山如黛,大河前横”的匾额。此楼不知在何年何月因何被毁,我们没有进一步考证,现在只能看到宴节楼的遗址了。

在宴节楼的南部高地上有块墓碑,刻有北齐丞相咸阳郡王斛律光之墓。据史料记载;斛律光,属敕勒部人,是今天人们吟唱的《敕勒歌》镇南大将军斛律金之子。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长期与北周作战,被誉为“北齐良将”。斛律光生前曾说过绛州是一块风水宝地,死后要葬于此处,他的部下根据其遗愿将他葬在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他怎么会葬在州府的花园之内呢?”这个答案也就是此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

据说当年斛律光的墓为悬葬。棺木为大红色,盖上放着生前随身佩戴的宝剑一把,棺由两根铁链悬吊。在民国十七年出版的《新绛县志》中,斛律光墓尚无破损的记载。据我县八十岁以上的几位老人回忆,此墓于三十年代开始被毁,并且失盗。悬棺及宝剑等随葬品流落何处,至今仍是个谜。绛州历史上从来都是以土葬为主,信奉“入土为安”,而悬葬则仅此一例。

这个大水池,是通过自然形成,不加任何修整的一种蓄水池,我们称它为“苍塘”。塘中自然形成两个小岛,岛上各建一亭,西为“孤岛亭”,东为“拙亭”。“拙”是笨拙的意思,亭上有幅对联是这样写的:“笑这小茅亭有几斗俗尘气,凑些好木石在一泓秋水间”。可见当年造园者追求的是那种返璞归真的意境。在“孤岛亭”的南边建有“堂庑”小庙,庙内供奉着园池的创始人梁轨。

提起梁公引水之事,在乡间流传有不少轶事佳话。他兴水利,济黎民,引余波贯牙城、兴建园池。民间百姓深思不解,怨声载道,误视梁轨徭役加重为赃官、贪官。在梁轨离任时,不愿目睹百姓奚落的场面,而在夜晚悄悄离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梁轨渠”灌阡陌,润大地,营造五谷丰登,养育了古水两岸的世代生灵。二百年后,百姓深感梁公恩泽大地,惠功及民之深,于是在古水源头渠尾大建“梁轨祠”,祭祀梁轨,这个历史的误会,让人啼笑皆非,但有一条真理:“有功于民则祀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功绩将会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绛州州衙,对研究衙署文化、园林文化、城市布局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价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