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1978年,安徽劳动大学(铜陵师范专科班)创建;
1979年,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铜陵专科学校);
1983年,升格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1958年,铜陵市第一中学(师范班)创建;
1960年,铜陵市第一中学(师范班)改建为铜陵师范学校;
1961年,铜陵师范学校停办;
1970年,铜陵五七干校(师资班)创建;
1978年,铜陵五七干校(师资班)改建为铜陵师范学校;
1979年,铜陵市第十中学并入(合署)铜陵师范学校;
1982年,铜陵师范学校独立办学;
1984年,铜陵市长江路小学、铜陵市人民幼儿园并入铜陵师范学校。
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
1959年,升格为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
1960年,更名为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62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撤销建制。中专层次改建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半工半读真的技术学校;大专层次并入安徽机械学院(后更名为安徽工学院,现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63年,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中专部)参与合并组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现发展为安徽工业大学;
1978年,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公司技术学校更名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更名为安徽冶金工业学校。
2000年,铜陵师范学校、安徽冶金工业学校并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2002年,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升格为铜陵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
截至2016年6月,该校有12个二级学院,共开设56个本科专业(含一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和两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5]
院系 | 专业 | 院系 | 专业 |
铜陵学院会计学院 | 会计学 | 铜陵学院金融学院 | 金融学 |
财务管理 | 保险学 | ||
审计学 | 投资学 | ||
资产评估 | 金融工程 | ||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铜陵学院法学院 | 法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社会工作 | ||
税收学 | 知识产权 |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铜陵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经济学 | 金属材料工程 | ||
经济统计学 | 机械电子工程 | ||
商务经济学 | 汽车服务工程 | ||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 |
电子商务 | 电子信息工程 | ||
物流管理 | 通信工程 | ||
人力资源管理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质量管理工程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铜陵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广告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音乐表演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视觉传达设计 | 物联网工程 | ||
美术学 | 数字媒体技术 | ||
环境设计 | 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
网络与新媒体 | 建筑学 | ||
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工程管理 | |
商务英语 | 工程造价 | ||
地理信息系统 |
院系 | 专业 | 院系 | 专业 |
铜陵学院会计学院 | 会计学 | 铜陵学院金融学院 | 金融学 |
财务管理 | 保险学 | ||
审计学 | 投资学 | ||
资产评估 | 金融工程 | ||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铜陵学院法学院 | 法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社会工作 | ||
税收学 | 知识产权 |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铜陵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经济学 | 金属材料工程 | ||
经济统计学 | 机械电子工程 | ||
商务经济学 | 汽车服务工程 | ||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 |
电子商务 | 电子信息工程 | ||
物流管理 | 通信工程 | ||
人力资源管理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质量管理工程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铜陵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广告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音乐表演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视觉传达设计 | 物联网工程 | ||
美术学 | 数字媒体技术 | ||
环境设计 | 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
网络与新媒体 | 建筑学 | ||
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工程管理 | |
商务英语 | 工程造价 | ||
地理信息系统 |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91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88人,外聘教师227人。[1]
大学图书馆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自动化、财务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税法学、C语言程序设计、成本会计、会计学基础、金融学;
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工程实训(实验)中心、会计实务实验教学中心、法学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用友会计综合实训中心、经济管理类实习实训应用平台;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会计师教育培养计划;
省级人才创新实验区:应用型高校联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自动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截至2016年6月,该校与美国、英国、法国、爱尔兰、韩国、阿根廷等国家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2005年,铜陵学院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语培训中心”;2012年,铜陵学院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与美国、爱尔兰、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开展“3+1+1”、“2+2”等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并与友好高校互派访问学者;与武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名校联合开展硕士学位培养。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建有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院(部)所合一科研机构11个。[6]
大学南大门进口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铜陵学院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基地;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皖中南光机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皖江地区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铜加工及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院(部)所合一科研机构:公司法研究所、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有色金属与加工工程研究所、农村经济与文化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所、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所、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研究所、自动化设计研究所、铜工艺品研发中心、岩土研究所、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2011-2014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45项,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多篇。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1项。
馆藏资源
根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铜陵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28800㎡,使用面积23353㎡,由育秀校区和翠湖校区两个图书馆组成。馆藏纸质藏书120万册,电子图书108万种,各类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报纸132种,中外文数据库26种,微机220多台,各类光盘800余张,另有合订本报刊6万余册。已购进13个中外文数据库并建成镜像站点,如:超星电子图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VIPExam 网络学习资源数据库》(试用)等。
学术期刊
《铜陵学院学报》曾用刊名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创办于1999年,是铜陵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ASPT和中国期刊网的来源刊。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吴照明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倪国爱 |
副院长、党委委员 | 夏美武、苏本跃、童健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省监委驻铜陵学院监察专员 | 牛爱平 |
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 | 文太宝 |
党委委员、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 | 邵兴满 |
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离退休工作处)部长(处长) | 疏仁华 |
资料来源:2022年5月铜陵学院官网[2]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吴照明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倪国爱 |
副院长、党委委员 | 夏美武、苏本跃、童健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省监委驻铜陵学院监察专员 | 牛爱平 |
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 | 文太宝 |
党委委员、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 | 邵兴满 |
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离退休工作处)部长(处长) | 疏仁华 |
铜陵学院校徽1、校徽以双圆图形构图,象征着古与今、天与人、人与人通贯融合的时代风貌,寓意铜陵学院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前程无限美好。
2、校徽以古代刀币为主造型,说明了铜陵学院以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顶部以“钥匙”之外型喻其理想、信念、智慧开启知识宝库,亦折射出教育“传道、授业、解惑”之本质。其整体又是一个“人”字形古铜钟,既体现了铜陵学院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百年树人的办学宗旨;又传达了铜陵“古铜都”的历史文化特色。
3、校徽主造型饰以“铜陵”二字演绎的中国传统连纹,连纹以“龙型”贯穿,寓意铜陵学院在本区域之翘楚地位。
4、校徽采用古铜色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又具有厚重、自然、渊博、和谐、发展的文化意味,与整个徽标形象的内涵和谐统一。[7]
明德尚能,博学日新
“明德”语出《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寓意要学到高层次的学问,就必须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相结合。
“尚能”,崇尚能力,培养技能,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本领;
“博学”取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寓意要树立起博学多识,兼容并包,融贯中西的学风。
“日新”取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日新即每日创新,与时俱进,不懈开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