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羚

驴羚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驴羚(学名Kobuslech'),又译列羚,是一种生活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赞比亚喀辅埃湿原及班韦乌卢沼泽及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方的羚羊。驴羚肩高90至100厘米及体重70至120公斤。牠们有着金褐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及黑色的脚部。雄性的颜色较深。角呈竖琴形,只有雄性才有角。後脚比其他羚羊较长,这是为方便牠们从沼泽泥土中奔驰。

动物资料

驴羚驴羚(5)RedLechwe

红水羚、驴羚、赤列羚

LechweMerah

Kobusleche

驴羚门(Phylum):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Class):    哺乳纲(Mammalia)

目(Order):    偶蹄目(Artiodactyla)

亚目(Suborder):  反刍亚目(Ruminantia)

下目(Intraorder): 有角下目(Pecora)

总科(Superfamily):牛总科(Bovoidea)

科(Family):    牛科(Bovidae)

亚科(subfamily): 亚科(Reduncinae)

动物简介

驴羚驴羚(学名Kobuslech'),又译列羚,是一种生活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赞比亚喀辅埃湿原及班韦乌卢沼泽及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方的羚羊。

驴羚肩高90至100厘米及体重70至120公斤。牠们有着金褐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及黑色的脚部。雄性的颜色较深。角呈竖琴形,只有雄性才有角。後脚比其他羚羊较长,这是为方便牠们从沼泽泥土中奔驰。

驴羚出没於沼泽地区,因牠们以水中植物为粮食。牠们亦会以及膝的水作为保护,免受猎食者的侵袭。牠们的脚有着抗水物质包裹,容许牠们在这种环境下快速奔驰。

驴羚是白天生活的动物。牠们聚集成群的数量可达多千头。族群一般都是同性别,但在交配季节则会两性混杂。在班韦乌卢沼泽生活的族群毛色较深,是驴羚的一个亚种,故称为黑驴羚(学名Kobuslechesmitheman')。生活在喀辅埃湿原的另一个亚种是喀辅埃河驴羚(学名是Kobuslechekafu'),而其他地区的则称为赤驴羚(学名''Kobuslecheleche)。

形态特征

驴羚红水羚是中型的羚羊,肩高90-112公分。体色主要为栗色(chestnut),腹部、喉部、嘴部及眼睛外圈为白色。雄羚随年龄体色较深,一般有斑点,斑点的颜色随亚种不同而稍有变化,一般为黑或红色。只有雄羚有角,角细长,长约45-92公分。蹄的形状适合它们在沼泽活动。

分布在非洲南部的热带草原。大部分分布在桑比亚(Zambia),但在安哥拉(Angola)及博茨瓦纳(Botswana)的河畔平原也有发现的记录。

喜欢近水的湿地,因为湿地容易得到饮水及食物。尤其是含有湿生植物的泛滥平原。当雨季河水泛滥时,红水羚就会往灌木林迁移。

生活习性

驴羚草食性(herbivorous)。喜泛滥区的湿生草。为了得到食物,红水羚可以到深至腹部的水中觅食。乾冷的天气红水羚可以不需要饮水,但在乾旱的天气则需要一定量的水。甚至一天喝三次。

雄羚和雌羚一般不在一起生活。雌羚和幼羚多在水边生活,而雄羚则对水的需求不高,固多生活在离水源较远的陆地。雄羚一般会与其他成年雄羚组成一个单身群体(bachelorherds)。在动情期(rut)会与其他的雄羚互相争斗以取得领导权。雌性群体则比较开放,随时会改变群体的组成或大小。群体中没有一定的领袖。在各个群体中,除了母羚和幼羚在生产後的一年内,其他的红水羚都少有个体间的互动。红水羚活跃於日出前後数小时。

驴羚出没于沼泽地区,因它们以水中植物为粮食。它们亦会以及膝的水作为保护,免受猎食者的侵袭。它们的脚有著抗水物质包裹,容许它们在这种环境下快速奔驰。

驴羚是白天生活的动物。它们聚集成群的数量可达多千头。族群一般都是同性别,但在交配季节则会两性混杂。在班韦乌卢沼泽生活的族群毛色较深,是驴羚的一个亚种,故称为黑驴羚(学名Kobuslechesmithemani)。生活在喀辅埃湿原的另一个亚种是喀辅埃河驴羚(学名是Kobuslechekafue),而其他地区的则称为赤驴羚(学名Kobuslecheleche)。

繁殖情况

驴羚在交配期,会形成一个交配区(lek)进行交配。每一年的交配区可以不在同一个地方,因为红水羚的栖息地会受不稳定的河水影响而有所改变。由雌羚会在动情期(estrus)第一天进入交配区和一只或多只雄羚进行交配。在交配区中,由居领导权的雄性主控,但当它精疲力尽(losestamina)时,其他雄羚就会取而代之。

在九月至次年的二月雨季时交配。雌羚一岁半已达可交配性成熟,而雄羚则需要到五岁方达到性成熟。妊娠期为7-8个月。在卡福尔平原(KafueFlats)幼羚(calves)多在7月中至九月中出生。生产时,母羚一般选择单独或在小群体中生产。母羚会寻找一个乾燥及隐密的地点生产,产後幼羚亦会在生产地匿藏两到三个星期。母羚在早上及旁晚哺喂幼羚。三星期後,幼羚将与其他的幼羚组成一个幼羚群体,但幼羚仍然依赖母羚。群体大小约50只幼羚。幼羚到五或六个月大时断奶(weaned),开始学习独立。

保育:CITES附录二。IUCNRedList易危(VU-Vulnerable)。一世纪以前,红水羚的数目约有五十万以上,但数目一直在递减。在西元1971到1987年间,数目下降得最快。原因是水力发电科技普及化,在河流源头建立的水霸改变了河水泛滥的周期。这个生态上的影响是远远超于盗猎的破坏。

大角驴羚

驴羚大角驴羚(学名Kobusmegaceros)是一种生活在南苏丹氾滥平原的羚羊。

大角驴羚肩高90-100厘米,体重70-110公斤。雌性呈金褐色,在其腹部呈白色,没有角。雄性是黑褐色至红褐色,在肩部有白色钩状斑纹,而在眼睛附近有白点,有呈“S”形的长角。

大角驴羚在沼泽地区生活,吃水中植物。它们是曙暮性动物,喜在破晓或黄昏时出没。它们的族群最多是15头雌性及一头雄性,或是全数雄性却为数更少。

在交配季节,年青的雄性会将头垂下至地面,彷佛用角凿地,并在它的颈及颊毛上撒尿。雄性会在水中打斗,以头上的角角力。这些竞争往往都很短时间但很激烈。雌性则会在行走时大声发出彷佛蟾蜍的叫声。

赤驴种类

驴羚保育等级:低危-依赖保育

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牛科Bovidae

属:水羚属Kobus

种:驴羚K.leche

学名:Kobusleche(Gray,1850)

亚种

喀辅埃河驴羚(K.l.kafue)

赤驴羚(K.l.leche)

黑驴羚(K.l.smithemani)

驴羚(学名Kobusleche),又译列羚,是一种生活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赞比亚喀辅埃湿原及班韦乌卢沼泽及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方的羚羊。

赤驴羚肩高90至100厘米及体重70至120公斤。它们有著金褐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及黑色的脚部。雄性的颜色较深。角呈竖琴形,只有雄性才有角。后脚比其他羚羊较长,这是为方便它们从沼泽泥土中奔驰。

赤驴羚出没于沼泽地区,因它们以水中植物为粮食。它们亦会以及膝的水作为保护,免受猎食者的侵袭。它们的脚有著抗水物质包裹,容许它们在这种环境下快速奔驰。

药用价值

驴羚名称:羚羊角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LINGYANGJIAO

拉丁:CornuSaigaeTataricae

别名:九尾羊角、角、羱羊角

药用部位:角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栽培要点:产地:新疆、青海。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捉捕。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性味归经:寒;咸;归肝、心经。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狂,痈肿疮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宜先煎2小时以上;研末,每次0.3-0.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或磨汁涂敷;或研末调敷。

禁忌:脾虚慢惊禁服。

实地记录

该片的拍摄者可谓是别具匠心,因为他们把一出出非洲大陆的动物生存大戏,如动作大片一般呈现在我们眼前,带给你的震撼,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尽享视听之福。如该片一场狮群追捕驴羚的段落,主创人员利用空中摄影,首先为我们呈现出整个追逐过程的全景;再用跟拍机位分别对准狮群与驴羚群,呈现出一追一逃的激烈场面;此外,主创人员还用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狮子们在实施捕猎计划每个步骤时的表情变化,以及驴羚在逃离过程中一次次有力跳跃与奔跑的体态;同时,主创团队还没忘了给它准备一个机位——喜欢不劳而获、尾随狮子的鬣狗。

这样的多层次、多角度机位设计,可能你已经觉得相当满足了,但主创团队考虑得比我们更周到。视觉上的刺激,加上音乐天衣无缝的配合,那才能称为精彩!刚才这场追逐“大戏”,创作者搭配了一段以打击乐和管乐为主的配乐:越来越急促的鼓点,刻画出想尽快成功逃脱的驴羚们内心的“潜台词”;低沉的长号,则如狮子紧逼的脚步,凸显紧张气氛。当然,本片的音乐不仅有这一种类型,土著民族的歌声,充满热情的旋律…风格多样的原创音乐,将一片片地域连接,将一个个生命靠近,令本片大放异彩,绝对让你有立刻踏上这片生机勃勃大地的冲动。[1]

狂奔的红色驴羚使得奥卡万戈三角洲显得很原始。不过气候变化、河流上游安哥拉灌溉用水需求量日益增大、化学物污染等都对这一地区造成很大的威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