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县

临沧县

目录导航

地理位置

   临沧县地处临沧地区东部,地跨东经99°49′~100°26′,北纬23°29′~24°16′之间,东与景东、镇沅和景谷3县相邻,西连耿马县,南与双江县毗邻,北接云县。县城距云南省会昆明市65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3公里。总面积2659.62平方公里,山区占94.4%,坝区占5.6%。

地形地势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孕育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金属王国”、“水电富矿”、“药物宝库”、“天然花园”的缩影。特别是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热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的三分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粮食生产条件优越,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发展蔗糖得天独厚,林业、畜牧、橡胶、紫胶、烤烟、烟料、热带水果、药物等均具有显著优势。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环抱其境,区内河流众多,水位落差大,蕴藏有极为丰富的水能,单澜沧江水系在临沧境内国家和省就规划有已建和正建的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座百万千瓦级梯型大电站。   独特的地质构造,具备了良好的成矿条件,蕴藏有丰富的地下宝藏。临沧位置优越,有镇康、耿马、沧源三县与缅甸接壤,有大小口岸通道17个(条),其中,有两个省级口岸,沧源、勐懂正在做工作争取建成省级口岸。在历史上,临沧就是大西南与缅甸贸易的重要口岸通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临沧将成为全省、大西南乃至全国面向东南来的重要口岸和窗口。

历史沿革

  据有关资料记载,云南的邮驿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下令修筑“驰道”,在西南群山峻岭中开凿栈道,并在原栈道的基础上加宽,向前伸展,艰苦地修通了北起叙州(宜宾),南抵云南建宁(曲靖)的栈道。这些栈道因宽五尺,而名曰“秦五尺道”,这是云南有史记载的古老的驿道,这些驿道既运输物资促商贸繁荣发展,又是邮驿的古道。   西汉早期云南的邮驿基本沿用秦朝的五尺道,后来修通一条从叙州到建宁的驿道,称为西南夷道,又称夜郎道。另一条是从益州(四川)到大理、保山,此道称博南山道,此道后经腾越(腾冲)、缅甸后经缅甸出海到西方。   由于军事、通讯需要,且保持与中央的畅通,沿途均建驿站。明清两朝时期,云南的驿道基本定型,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形成东、西、南、北路线的驿道,而临沧(缅宁)———凤庆(顺宁)———鲁史(阿鲁司)———魏山———昆明,又是通往内地的必经驿道(邮驿)。   到元朝时期,驿站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即建立固定的地方,喂养一定的马匹,作短途的接力转送,驿站的名称各地不同,有的地方称亭,有的称唐,而云南多称铺。市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此碑是临沧最早邮驿(邮局)的见证。   临沧县旧名缅宁。西汉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属永昌郡。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时属蒲蛮及金齿部。元属顺宁府。明为顺宁府孟缅长官司。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升孟缅长官司为缅宁厅,始称缅宁,属顺宁府;光绪十三年(1887年)析缅宁、孟连地设镇边厅。民国2年(1913年)改建缅宁县,属普洱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2年属缅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1954年7月改称“临沧县”取濒临澜沧江之意,专区也改称临沧专区,后称临沧地区。

自然资源

   临沧县是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县。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澜沧江流经县境东部,县内流程70余公里,南汀河自中部穿过,县内流程75公里。   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各类粮食和经济作物,尤其以茶叶和油菜享有盛名,是云南大叶种茶和油菜籽基地县。矿藏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16种53个矿属。贵金属含量高,稀有金属储量大,锗在煤中含量居全国之冠;非金属硅藻土、高岭土、稀土藏量和品位排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第一土”的高白精细优质高岭土,出口日本、台湾等地,是国内兆丰、景德镇等几大瓷业集团的主要原料基地。澜沧江流经县境,落差大,有建筑大型水电站的水能资源。   临沧县矿藏资源有煤、铁、铜、钾、铀、锗、硫磺及大理石等。水资源丰富。用材林面积89万亩,大部集中在平村区。野生动植物种类甚多。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有5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之一,1939年云南第一个“滇红”茶厂在凤庆县诞生,“滇红”出口量每年均占全省出口量的40%以上,创汇占全省茶叶出口创汇的50%以上,云南凤庆滇红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省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2000年,全区茶叶面积达64.7万亩,产量达2.08万吨,面积产量均为全省第一。    临沧是云南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有280多年的种糖制糖历史。全区甘蔗产量达300多万吨,有机制糖厂15座,日处理甘蔗能力3万吨,年产糖30多万吨。耿马糖厂日处理甘蔗能力已达5000吨,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制糖企业之一。临沧是通往缅甸仰光的最便捷陆通道。全区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90.791公里,有3个国家二类口岸和17条通道,有5条公路与缅甸公路相连。其中:孟定口岸以秀美的亚热带风光被誉为“黄金边城”。从孟定口岸清水河到缅北重镇腊戌仅187公里,距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457公里,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2公里。临沧曾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是云南省通往缅甸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旅游资源

   临沧境内旅游景区有:奇丽壮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险峻俏丽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温泉渡假山庄、雾龙山古战场遗址,县城南郊以硫磺泉为特点的温泉宾馆、西北郊以碳酸为特色的晚翠温泉宾馆,列入全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这些都是旅游观光的理想去处。   临沧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以佤族文化为主旋律的民族风情和交融共生的多元宗教文化、自然人文景观构成独具魅力的边缘文化特色。

文物古迹

   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区现有佤族人口21.7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60%,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26.5%。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有具今3000多年历史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广允佛寺、班洪抗英遗址、勐来溶洞等众多名胜古迹,在保留较完整的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加之佤族民间的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自古以来,临沧十余种民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沧源崖画,广为分布的新、旧石器遗址,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脍炙人口的创世神话,都展示着临沧悠久的历史。在二万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河纵横、群山叠翠、气候宜人,林茂物盛。民宅群落独具风格,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一派浓郁的边陲风貌。

地理特征

独特的地形地貌

  全市属横断山系怒山山脉的南延部份,系滇西纵谷区,境内有老别山、邦马山两大山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并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境内最高点为海拔3504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点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对高差达3054米。区内河流分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其主要支流的罗闸河、小黑江、南汀河、南棒河和永康河。北回归线横贯临沧地区。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漫湾(装机量150万千瓦)、大朝山(135万千瓦)、小湾(420万千瓦)均在临沧境内。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亚洲恒温之城

  全区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突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6.8—17.7℃。   临沧市热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3,占全省热区面积的11.4%。8个县均有面积不等的热区。为发展甘蔗、橡胶、芒果、咖啡、荔枝、香料、南药等热带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气温、光照等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宝库

  全区中山峡谷地貌特点突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1%。区内植被呈垂直带状分布特征,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思茅松、麻栎、椎木荷、桤木、华山松等,还生长着被誉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铁杉、“见血封喉”树等珍稀植物。珍稀动物有亚洲象、孟加拉虎、金钱豹、金丝猴、水鹿、长臂猿、大灵猫、绿孔雀等30余种。为有效保护这些珍稀动植物,在沧源县南滚河辟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滇红之乡

  临沧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1938年,以大叶种茶为原料创建的红茶——“滇红”在凤庆试制成功,成为中国的出口名茶,系列产品走俏世界,经久不衰。临沧地区因此被誉为“滇红”的故乡。

文化特征

  临沧市是云南省通往缅甸的门户之一。著名的沧源崖画、耿马芒光崖画和云县“忙怀型新石器”遗址,闪耀着远古文明的光辉。北回归线横穿其境,澜沧江和怒江纵贯境内。民族文化、旅游和热区资源丰富。澜沧江上已建和在建的小湾、漫湾、大朝山大型电站,使临沧成为国内有名的水电基地,发电量居全省之首;精制茶、蔗糖、核桃产量居全省首位;“滇红”牌工夫茶和红碎茶等蜚声中外;“澜沧江”牌啤酒和鸡血藤膏、香芳首乌膏等中成药畅销境内外。   其东与思茅地区相连,北与保山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接壤,邻近泰国与老挝,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90.29千米,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3公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在临沧建立“欧亚第三大陆桥”。   临沧距省会昆明590公里,空中航线约300公里。2001年临沧机场通航,乘飞机40分钟直达昆明。   临沧市辖临沧县、凤庆县、云县、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8个县,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

多彩的民族与宗教文化

  2003年末,全区总人口229.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8%。世居少数民族有彝、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回、苗、白等20多个民族。全区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4种宗教,佛教主要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

新兴的旅游文化

  独特的边疆风貌,岩溶奇观,热带雨林,高山峡谷,加上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多种多样的气候,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架了临沧旅游的无穷魅力与基本特色。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星罗棋布、各呈异姿、品味极高。沧源古崖画群,历经三千多年风雨而原貌依然,她讲述给世人的是人类从起源到发展的全部奥秘,被中外史学家誉为“哀牢地新大陆”、“滇西南人文史诗”。澜沧江上三大电站形成的高峡平湖,气势壮观,景色秀丽。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展示了茶文化的悠悠远古神韵。还有广允缅寺,显示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流动着美丽的古老传说,无一不在展示着临沧地区不朽的古老文明和古朴神奇的民族文化色彩,为临沧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民族文化坚实的基础。   临沧现有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源崖画群、广允佛寺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个;以沧源佤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五个;目前已有六个景区(点)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

飞速发展的旅游文化

  临沧地委行署把临沧旅游业作为继糖、茶、电之后又一新兴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建成了以沧源崖画风景区、沧源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佤族民俗风情寨、临沧茶文化风情园、澜沧江高峡百里长湖、孟定国门景区、南伞跨国溶洞景区、临沧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一大批精品旅游景区;开发了以精制茶品、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天然绿色食品为代表的众多旅游商品;基础接待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水平不断提高。全区现有临通大酒店(四星)、晚翠宾馆(二星级)等一至四星级宾馆、酒店共28家。有豪华舒适的旅游车船99辆(艘),有信誉良好的国内旅行社6家,开辟了崖画之旅、民族风情游、茶文化风情游、澜沧江高峡百里长湖游、跨国风情游、森林生态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临沧佤族司岗里文化

  “司岗里”是佤族人民创作的许多关于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最流行的一个。   源于悠远、神秘的“司岗里”传说,是佤族的创世诗史,其含义为葫芦、山洞或孕育器的意思,所以沧源古时又称为“葫芦王地”,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司岗里”传说诞生的地方。   传说:很古的时候,人和动物生活在一起。有一年,天神降下大水,始祖达摆卡姆就牵了一条母牛,站在一个猪槽里。后来,世上的人都被水淹死了,只剩下达摆卡姆和母牛。母牛生下来一枚葫芦种子,达摆卡姆就把葫芦籽种下。达摆卡姆死后,葫芦藤上结出一个巨大的葫芦,里面传来了人说话的声音。小米雀就用尖利的嘴凿开了葫芦,人类就从葫芦里出来了。   对于“司岗里”传说,各地的佤族又有不同解释。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山洞,人类是从山洞里出来的。在佤族的圣地——缅甸勐冒的公明山还有一个“司岗里”山洞。在佤语里“司岗”的意思很多,除了葫芦、山洞以外,屋顶交叉的千木、手挽手的人,以及团结都是“司岗”。

临沧文化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临沧物华天宝,境内旧、新石器文化都有遗存,镇康淌水河旧石器文化反映了一万多年前的人类生活状况;云县忙怀文化和耿马石佛洞文化是临沧新石器的代表。神奇而灿烂的旧、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建筑文化,无不展示着临沧悠久的历史。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临沧境内地上地下文物176项,83项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广允缅寺、沧源崖画和石佛洞遗址3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8项,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项。2009年,我市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了83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复查,共发现新文物500多个点。目前,全市馆藏文物的数量已达2000多件。    广允缅寺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大街北侧的网俄村内,为上座部佛教建筑寺院。始建于清代,据传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寺院由主殿、南北大门、僧舍、陈列室等建筑构成。主殿为穿斗式木架结构,由一围廊式歇山顶三重檐殿堂与四方形五重檐亭阁组合而成。亭阁为重檐歇山顶,五重上跳,檐下饰斗拱,拱部饰云纹。大殿为三重檐歇山顶,第三层檐下两侧面和背面形成殿堂回廊,亭阁下为过厅。殿堂门窗作透雕装饰,梁坊门柱遍饰傣族传统工艺的“金水”图案,过厅左右二柱上两条木雕巨龙盘旋而下,造形生动,气势非凡。殿堂内外墙面及藻井均绘有彩画,内容为佛传故事而具有社会风俗内容。主殿风格较多受汉式建筑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上座部佛教寺院建筑的基本形式,是汉式建筑外形与傣族寺院内部装饰的有机结合体,在建筑艺术上独具一格。   1982年,广允缅寺被沧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洞遗址位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勐省村东2公里处的石佛洞洞穴内,地处勐省坝东北缘、小黑江北岸,是分布于小黑江及其支流南碧河、贺勐河沿岸多处新石器文化洞穴遗址———石佛洞新石器文化类型的代表,为省内最大的洞穴遗址。遗址位于洞口宽敞明亮处,面积约3000平方米。    2003年6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考古所、临沧市文管所、耿马县文体局等单位合作对耿马石佛洞新时器时代洞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石佛洞遗址出土遗物种类繁多,出土仅石器、陶器、骨器、三类登记在册标本就有1145件,加上各类动物骨骼、炭化稻米、果核、种子和人类遗骸等,标本种数在2000件以上。石佛洞遗址是中华民族早期先民3000年前在澜沧江流域创造了发达的史前文明的直接证据,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982年,石佛洞遗址被耿马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源崖画自1965年首次被发现后,沧源崖画至今共发现15个点,分布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勐来乡和糯良乡区域境内,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的范围内。崖画一般绘制于厦状或垂直的石灰岩崖面 上,画较大的有50余平方米,较小的仅为零星图形。崖画图形以人物为主,动物次之,另外有房屋、树木、山洞、手印和符号等,画面多为狩猎和采集场景,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重要画面有猎牛、训牛、猎候、巢居、穴居、村落、圆圈舞、战争和杂技等。   崖画均呈红色,人物图形均以正面造型为主,呈“文”字和“大”字形,不绘五官及其它细部,物动图形均作侧影,也少绘细部。绘画造型以线为主,辅以平涂。崖画分部区内,有多处石佛洞新石器文化类型遗址,从二者的文化性质看,崖画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作品,距今3000多年。   1982年,沧源崖画被沧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临沧除了汉族外,还有23种少数民族,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临沧的世居少数民族有11种,他们分别是彝族、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傈僳族、回族、苗族、德昂族、白族、景颇族。    佤族    佤族是临沧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临沧市的佤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耿马、永德、双江、镇康等地。佤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自称“巴饶”、“阿佤”等,1962年以后统称佤族。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佤语分为布饶克、阿佤、佤三个方言。    拉祜族    拉祜族是云南境内较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约11世纪前后迁入临沧、双江,主要分布在双江、临沧、耿马三地。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和汉传佛教。   布朗族    布朗族的先民是云南古代的濮人,他们是临沧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其主要分布在双江、云县、永德、耿马。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   德昂族    临沧德昂族分属“牢普劳”、“牢普茅”支系,约200多年前由勐卯(今瑞丽)和缅甸迁入。主要分布在镇康、耿马、永德三地。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   据初步统计,临沧少数民族节日多达50多个,以下为临沧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节日。   新米节   新米节,佤语为“窝耕我”,是谷魂节的意思,每年农历八月举行。新米节的主题是对谷魂的崇拜,节日一般过三天。第一天,各家各户都到田间采选新谷,拿回来或炒或烤后舂成新米,全寨人统一吃新米饭;第二天,全寨青年人全部出动修路、搭桥;第三天,老人在家喝酒唱调,青年人爬山游玩。   沐浴节(澡塘街)   沐浴节是彝族支系俐侎人的传统节日。二月初八前后,人们杀鸡煮肉祭献祖先,之后大家都到温泉洗澡。各家到温泉边后,妇女洗澡,男人则去砍柴、盖伙房、杀鸡煮饭。夜晚是青年男女的天地,人们聚集在野外的平地上,吹响芦笙,拨动三弦,通宵达旦边唱边舞。   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的狂欢节。目脑纵歌意为“大伙跳舞”。这个节日是为祭祀“木代”(太阳神)而举行的。目脑纵歌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五开始,节日进行2至6天。节日期间,身着盛装来自四面八方的景颇族群众跟着两位长者,踏着铿锵的鼓点边歌边舞。歌舞往往从清晨到深夜,持续数日。

临沧各族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临沧各民族传统的过年习俗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呈现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进入腊月,人们陆陆续续为过年作准备:杀年猪、腌腊肉、晒腊面、舂粑粑。到腊月二十四,折用青竹枝打扫房屋,俗称“扫烟尘”。外出的家人也纷纷赶回家里团聚。到了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家家贴春联,有的还在庭院中栽一棵青松,在堂屋里铺上松叶,到处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傍晚,摆起丰盛的家宴。随即,从城市到乡村,爆竹响彻云霄。晚上要封门熬寿岁”守夜,有些地方还给农具贴上红纸封条,堂屋点上“万年灯”,烧起“常明火”,彻夜不熄,象征吉祥平安。   大年初一凌晨,三五成群的儿童挨家“叫财门”:“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领到压岁钱的孩子们满心欢喜。四面八方的鞭炮声骤然响起,全家老幼穿上新衣,吃糖水泡米花或煮汤圆,象征新的一年日子甜甜蜜蜜。   大年初二,杀鸡开荤,走亲串戚,互相拜年和恭贺新禧。新嫁出去的姑娘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镇康一带,嫁出去的新娘要背一对粑粑,一对米花糖,一双火腿及冰糖等礼物,回娘家拜年。从年初二起,人们尽情欢乐,成群结队到城镇看耍龙、舞狮。夜晚,或看龙灯、花灯,或相互到村寨表演,或到机关单位拜年,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一是普遍包汤圆,二是再次燃放鞭炮,把贴在畜厩,大农具上的红纸条撕下烧掉,耍龙、演戏等文娱活动也到此结束。有些地方还兴二月初八过小年,要吃用花染黄的糯米团子,并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来。   一些兄弟民族除过本民族的节日外,也同样过春节,又各具特色。   一些地方彝族称过春节为“苦呼别”,过七天七夜。在家里的供桌上,摆上七块糯米粑粑、七碗肉、七碗饭及两节甘蔗,两束草烟。初二起在打歌场中竖起一架梯子,在梯子边的桌子上,点上蜡烛,摆上茶叶、草烟、糯米粑粑。晚上开始打歌,边打边对唱,互祝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云县的彝族在除夕这天,要把犁耙、海簸等大农具封上红纸,在杵臼及石磨眼上放满粮食,并故意多煮些饭,让大年初一吃剩饭,预祝粮食多得吃不完。一些村寨的俐侎人有春节庆丰收的活动。谁家上年粮食收成最好或牛马最先产仔,初一晚上全村就要到他家打歌庆贺。   沧源佤族把春节称为“卧”节。临近春节,妇女割好马草,舂好糯米粑粑,酿好水酒;男子修沟引新水。除夕之夜,打歌场要栽好一棵青松,晚上要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酹酒祝辞,如有的祝道:“桦桃树叶发了,松树叶茂了,凶岁随着旧岁去,吉祥伴着新年来!”祝词表达了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大年初一清早,妇女、小孩抬起竹筒接新年吉祥的“新水”。全寨人不出门,外寨人也不宜进本寨,大家只能在家里闲聊。大年初二,大家互相拜年。到了下午,老年人开始到舞场打歌,打到夜幕降临时退出,由年轻人上场。脚步声与激越的歌声交织成欢乐的海洋,并且要连打三晚上。白天,老年人边喝水酒边唱调子;年轻人打陀螺,或到野外娱乐。   一些地方的拉祜族称过年为“科尼哈尼”,有大年小年之分。大年称“女人年”,从除夕至正月初三。除夕这天,洗头、洗澡,打扫家庭卫生,晚上舂粑粑守岁。大年初一听到公鸡叫,小姑娘小伙子们就争先恐后向井边奔去,最先接到“新水”的,被看作最勤快最幸福的人。这天上午祭“家神”,白天吹芦笙打歌,打陀螺,儿童们相约射弩,尽情欢乐。初五,男子动身上山打猎。到了正月十五“过小年”,又称“男人节”,慰劳打猎归来的男子。全寨过团圆年、齐心年,跳芦笙舞。过完小年就投入备耕生产,有些地方的拉祜族初一不放牛,舂好的粑粑要先喂牛。初二兴“转牛头”,又称为开犁,把牛牵到地上,在牛前献上三柱香、一杯茶、一块糯米粑粑,献完后赶着牛象征性的犁上两三转。初三起,人们或走亲串戚,或外出游玩,或下地做活。   凤庆的傣族,除夕晚上“熬寿岁”。天将明专心听麂子、公鸡、黄牛叫,认为麂子先叫一年雨水好,公鸡先叫一年雨水一般,黄牛先叫预示一年雨水少。初一至初五打陀螺,初八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元霄节,杀鸡舂粑粑,献祖宗及前辈。   一些地方的布朗族,腊月二十四“送灶君”,以后就很少下地干活,忙于打扫卫生,晒洗衣服、被褥,做白酒,腌酱菜,杀猪腌腊肉。除夕这天,舂粑粑,做饵块。年初一鸡叫头遍就起来争挑“头水”。初二,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家过年。   一些地方的傈僳族称过春节为“可许节”。除夕之夜,老人唱“古本调”和“可拾木刮必调”;青年男女开始打歌,轮流着每家打一夜,从村头打到村尾。   景颇族称春节为“吉打”或“宁打”。正月初一起三天任选一天,青年男女们带上糯米粑粑上山玩耍,唱歌跳舞。正月十五,耿马贺派乡的景颇族还举行隆重的“目瑙纵歌”,最热闹时,远在德宏、缅甸的景颇族和其他民族也赶来参加。   镇康一带的苗族,大年初二或初四举行“献龙”,祈求风调雨顺。初三起跳三天的芦笙舞及丢包。正月初一至十五,凤庆的苗族还过“朝花山节”,苗语又叫“他查”,由主持人选一场所,大家身着节日盛装,到山场吹芦笙,打歌、对调、赛弩,尽情欢乐。

临沧的茶文化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畔,北纬23°线边缘地区。全区辖8县、89个乡镇。其中有耿马、沧源、双江三个民族自治县和23个民族乡,澜沧江、怒江环抱其境,北回归线横贯全区,都说这里是太阳“转身”的 地方。年平均气温17~19℃,是典型的四季如春之地。在这片2.4万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汉族和佤、彝、傣、拉祜、布朗、德昂、苗等25种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从徐霞客游记所提到的凤庆县大寺、鲁史、犀牛等地,直到双江勐库冰岛野生古茶林以及沧源古茶园,横跨临沧、云县两县,是可称之为“茶乡”的澜沧江“茶文化板块”之一。   临沧区是一个绿色生物资源的宝库,云南享有的“植物王国”美称,临沧区则可以说是云南“植物王国”里的“王国”之一。全区热带、亚热带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雾多、雨多和夹在澜沧江、怒江两江之间,气候温和湿润之优越条件,十分有利于茶叶、甘蔗、橡胶、咖啡、南药、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有原始野生的千年古茶树或千亩连片千年古茶园,有展示茶文化特色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有民间广为流传的用茶的起源故事以及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加之徐霞客在顺宁(今凤庆县)考察发现了名品“太华茶”和冯绍裘创制国际名茶——“滇红”,全区又有近70万亩的满山遍野的茶园和享誉世界最高茶价的名牌茶,临沧地区,已不愧是云南、中国和世界最大的“茶乡”;临沧区的名茶,已不愧是受英国女王倩睐的世界优级茶品。

古茶根深源长

  临沧地区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具有独特的云南大叶茶种,又有制茶及贸易往来的社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顺宁府志》载:“顺宁,旧名庆甸,本蒲蛮之后,有悠久的种茶历史”,野生茶更是另人刮目相看。   野生种 区内的树龄超过2500年面积373公顷(5595亩)的双江勐库野生茶林。其最突出的野生特点:一是从地理分布上垂直分布在海拔2250~2720米的原始森林中;二是树势,叶片等均具有明显的野生茶形态特征。其中一株高22米的乔木,基干围粗3.25米,胸围3.1米,树幅13.7×20.6米,分枝密充中等,生长势强;叶片为椭园形,长13.8~16.5厘米,宽6.2~7.5厘米,先端渐尖,叶基楔形,叶脉无毛,侧脉9~11对。进入春季开采期,一叶三叶长6.5厘米,一叶三叶长7.5厘米,芽和嫩叶为浅绿色,鳞片呈黄绿色。唐代陆羽《茶经》,开宗之句为“茶者,南之方嘉木也”。指出茶叶的起源地在南方,这个南方,据专家研究就是云南。唐代《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变以椒、姜、桂和烹饮之”。唐朝南诏时期,“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银生”的辖区曾一度包括今临沧地区。说明早在唐朝时,滇西南澜沧江流域广大山区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到了明朝,云南临沧区已有名茶问世。徐霞客到临沧区凤庆县大寺高枧槽时,住在一个姓梅的农家,主人以“太华”名茶招待,“茶味甚佳”。当时,朝庭的官宦人家都喜欢喝云南茶、临沧茶。《红楼梦》第63回记述:“林之孝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史书记载的“银生界诸山”当时区域包括今临沧地区范围内的凤庆县的夹江一带和云县漫湾、忙怀、茶房、大石,临沧县范围的邦东、马台以及双江县一带。当时的普洱(银生城)是滇西的茶叶集散地而名声远传。沧源糯良大黑山、凤庆县山顶塘大山、临沧县南美、双江冰岛等地原始森林及次生林内均发现相联几十株至上千株,上万株成片野生茶树群落,大的高达10~21米,直径20~54.4米,树幅6×8~6×10米,凤庆大黑山龙塘箐旁的锦秀桂花村部分遗留的老房屋木木 梁 柱及装修的木板均为大茶树。经科研部门历次对茶树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资料证明,临沧境内有云南大叶茶群体野生种,属茶树资源原产地之一。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有40种,分布在云南的最多,在澜沧江、怒江和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的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古老茶树,凤庆小湾镇锦秀村香竹箐一株高 9.03米,胸径1.6米,围粗5.82米的大茶树,近年据中国农业博物馆专家初步认定,已有3750年的历史,是当今地球上最古老、最粗壮的大茶树,被专家誉为“香竹皇”,说明临沧区确是茶树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外学者认为:云南发现的大叶茶,早于他省,尤以澜沧江两岸为最多。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临沧地区地处澜沧江畔,宜茶地理位置与气候得天独厚,野生、半野生茶树南起沧源县糯良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从海拔1200米至2700米高程范围内,全区8县均有野生茶分布。   栽培种 临沧大叶茶栽培记载见于《顺宁杂著》:“楚僧洪鉴名王缙和尚,来此……建立禅院,名曰:‘太华寺’。太华寺为顺宁禅林第一寺,其谷间多有茶,味淡而微香,较普洱茶细,邻郡多购,觅者,不可多得”。明成化二十一年(1458年),双江勐勐土司派人从外地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活150余株(1980年查证,冰岛尚存第一批引种30余株)。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双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嫁给顺宁土司,送茶籽数百驮,在顺宁繁殖,称为“元头种”,凤庆大寺乡平河现有两株。元头种在顺宁繁殖,并形成凤庆大叶茶群体品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云县茶房绅士石峻从勐库购进茶籽30驮,在茶房定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顺宁知府琦嶙督实业团长甘自东和木证明等开辟凤山,自勐库引种种植,并设实业局于半山,主持推广茶业,环山数十里普遍种茶约五万余株,五年采摘,总计得茶2.5万余公斤。宣统元年(1909年)缅宁署通判房星东购入茶籽分发各乡种植,栽活十万余株,随后,实业局长邱裕文又督促种茶,遍及全县六七千户,年产八千至一万驮,由康藏商人收购运销外地。宣统二年(1910年),永康(今永德、镇康)州牧唐善祥首倡种茶,屡次从勐库引种种植。时至今日,居住在勐库野生茶树林附近的立所寨、五家寨、豆腐寨、大富赛和小富赛的茶农还经常到古茶林挖茶树幼苗补植自家茶园。据了解,此法效行已久,并且野生茶树等成长后茶叶质量、产量与栽培型的茶叶品质、数量均无大的差异,甚至在抗病能力方面尤于栽培种群。

韵味无穷的茶道

  临沧既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又是一个完整保留悠久饮茶习俗的地区。可谓临沧有多少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有多少年的 茶道文化。茶文化是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茶文化在历史演变中,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的真、善、美的精神相吻合。诗人 韦应物说:茶,“洁性不可污,为饮 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 卢仝的《茶歌》更道尽茶性之神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以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而今信息时代,风云变幻,工作生活节奏感紧张,关系复杂,人们非常需要松弛神经,调适心灵,升华精神,茶被誉为“灵魂的饮料”,对人心有一种特别的陶冶作用,通过茶文化的熏陶,“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可以升华人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大旅行家徐霞客1639年到凤庆时,先民用“百抖太华茶”招待他,呷了一口淡黄清澈的茶汤,只觉得香气馥郁,浓香纯正;再饮,更是滋味清爽,竟不住连声赞叹:所品饮过之茶不可胜数,可如此好喝的茶,还从未喝过,于是欣喜吟诵起唐宋诗人东野居士戴丙的《尝茶》诗:“白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并动情地写下了当天的日记:“过一村,已黄昏,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 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的传诵千古的品饮百抖太华的茶日记,使中国茶文化更具韵味和魅力。《滇海虞衡志》载:“顺宁太平茶,细润似 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历史上春茶会,往来省内外客商多如行云。茶马古驿道上青龙江桥马铃声声不断,吆喝声不绝于耳,春茶源源不断地销往省内外,走俏国内外10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37个国家和地区,最高年创汇达700多万美元。如今的凤庆“早春绿”茶,香气似花沁人心脾,鲜爽而持久;回味似蜜甜净,浓烈而甘醇。“一杯春绿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人类的茶文化发祥于中国南方,起源于云南澜沧江畔。随着四大发明的传播,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国的茶文化沿着“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以及海道向四方远传,最终传遍于世界。   民众创造了茶文化,名人提高了茶文化。云南各民族公认 德昂族是“古老的茶农”,而德昂族就是临沧区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据载:德昂族是云南最早发现茶叶有药用功能并把茶叶作饮料的少数民族。世居的佤族、 布朗族、 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种茶、饮茶传统习俗。唐代诗人卢仝写下了传唱千年的《茶歌》; 陆游写 茶诗三百篇,苏东坡伴着紫砂茶壶吟诗挥毫;乾隆皇帝四次游访西湖茶区,加封“御茶”18株;著名作家老舍酷爱茶艺,留下名剧《茶馆》。把茶文化提高到皇家的高度和反映到人类灵魂的深度。临沧各地各民族传统的饮茶习俗丰富而又各异,饮用方法以姜茶、糊米茶、糖茶、盐茶、嚼茶、 烤茶、煨茶为多。其中,习惯饮烤茶是临沧地区12个世居民族的癖好,方法是先将小土罐置于火塘上烤烫,随意抓一把春、夏、秋、冬茶放入罐内,边烤边抖,边抖边烤,使茶叶均匀加热,抖动100次为宜(又名“百斗茶”),待茶香气扑鼻,茶杆泡黄,稍有爆声时,冲入滚滚的山泉水,“ 口 兹 ”的一响,水注将浮沫冲出罐口(又名“冲天茶”),清香四溢,稍后,倒入杯中品 尝。民间有头道苦、二道涩(略带石头、竹子的自然清香),三茶四茶好敬客(色、香、味俱全)。每当呷上一口 烤罐茶,顿觉满口留香,甘甜浓郁,酽味中带有几分鲜爽,再饮,倍觉清香甘醇,心旷神怡。难怪来自北国的作家,《 山西文学》副主编燕治国激动地称誉临沧茶道:“南国水土南国情,丽人城中品佳茗;他日我回太行去,醉里常思茶山青”。   李鉴尧先生写诗赞道:“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嘴角留香;喝三口,味中有味;喝四口,云游仙乡。识得茶味与世味,今日诗仙应你当”。临沧生产大叶的各族农民千百年来创造了茶具、茶礼、茶歌、茶舞、茶的故事、茶的氛围,陶冶了情操,炼铸了好客的心灵,美化了环境,怎不使远方的客人陶醉!怎不使四方的朋友美梦常在!全国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百岁老人的比例为6.4,我区每百人口中百岁老人所占比例为24.8,临沧现有57位百岁长寿老人,皆是嗜好饮茶之人。为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对自然保健饮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趋势日益高涨,临沧有必要发挥大叶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的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及茶用品,不断拉长茶的产业链,做强做大临沧大叶茶产业。深化茶文化的发展,拓宽茶道的领域,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将带来多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临沧地区在“十五”计划中进一步作了加强。   如今,临沧又建成东南亚最大的茶文化风情园,占地面积110公顷,总投资3480万元。茶文化风情园以临沧茶为灵魂,融民族风情为一体,集行、游、购、食、宿、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人文旅游景点,其品位以滇茶文化和临沧大叶茶为龙头,以临沧少数民族饮茶习俗为窗口,涵盖临沧区世居民族茶文化,乃至云南茶文化的内涵。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位于临沧行署以北3公里的忙畔青龙山茶园,1998年被省政府列为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之一。2001年3~4月, 临沧机场通航暨首届中国临沧佤族文化旅游节之际,她以热情美丽的英姿和现代新型企业的风貌欢迎四方宾客。最近,著名作家 彭荆风等一行23人以及省地方志办主任、副研究员胡华生、省通志馆副馆长、副编审李成鼎等文人墨客先后在茶文化风景园谈笑风生,观赏着大型茶文化壁雕、 旱喷泉、曼生十八式、茶壶雕塑、茶圣陆羽塑像、《茶经》全文、游客制茶作坊、大型茶文化陈列展、茶艺茶道馆、皇家茶道、朝仙工夫茶、佤族和彝族茶道表演。各级各界人士及国际友人每日络绎不绝,他们无不为临沧丰厚的茶道文化所陶醉、留念。   茶对人们的陶冶作用是通过人和茶、茶器、茶境的联想过程而实现的。泡茶、品茶是一种别致的 艺术创作活动,需要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敬、清、和、静的心境,并与壶、杯、茶、水、境发生物我两忘的沟通。加之泡茶者与品茶者都处在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中,再配以古色古香的茶具和玄运空灵的乐曲、乐舞,人们的心情从现实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进入理想的茶道境界。高雅、清静的茶馆还是人们访亲会友、交流信息、会谈商务的理想之所。   念好“茶经”,弘扬临沧茶文化,振兴临沧茶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国际大通道,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作发展,临沧社会将更文明,更美好。她将与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大电站编织成一幅红花与绿叶,金光与美玉交相辉映的、多姿多彩的巨大美景展现于21世纪,成为新世纪最新、最美、最具特色的“世外桃园”屹立于“太阳转身的地方”,让世人神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