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地位:蟾鱼总目(Batrachoidomorpha)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的一个总目。
蟾鱼总目(5)形态特征:体短粗,平扁或侧扁,皮肤裸出,有小刺或小骨板;鳃孔小,位于胸鳍外侧的腹面腹鳍胸位或喉位;均为底栖的肉食性鱼类。
主要目:本总目共有4个目,我国产3个目,即海蛾鱼目、喉盘鱼目和鮟鱇目。喉盘鱼目现知我国仅产于台湾。
蟾鱼目
有1科19属约64种。头部及口缘常具许多触须状小皮瓣。上下颌及腭骨具弯曲犬牙或具绒毛状牙。鳃孔狭,具3个全鳃。鳃盖骨上有硬棘。体一般无鳞,个别种类具发光器。背鳍2个。胸鳍宽圆,有4~5鳍条基骨其末端扩大。有鳔。为热带、亚热带暖水性和暖温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主要产于美洲两侧。栖于沿岸浅水、河口或随潮汐上溯江河。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活动迟缓,但在追捕食饵时能快速游动。离水时能发声,数小时不死。背鳍棘和鳃盖棘可竖起,刺具毒液。肉味鲜美。有些种类的肝脏有毒。
海蛾鱼目
仅1科1属5种。我国有1属3种。因似飞蛾而得名。体宽短,平扁;躯干部圆盘状,尾部细长或较短,微能活动。头短。吻部突出,二鼻骨愈合突出,形成一具锯齿的吻部。眼大,下侧位;口小,下位,稍可伸出。无牙。鳃盖各骨愈合成大型鳃板。鳃孔窄小,位于胸鳍基部前方。肛门位于体中部稍前方腹面。体无鳞,完全被骨板,躯干部骨板密接,不能活动。背鳍1个;臀鳍短小,与背鳍相对,均位于尾部;胸鳍宽大,侧位,翼状,具指状鳍条;腹鳍亚腹位,尾鳍后缘截形。广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热带、亚热带水域,为暖水性近海小型鱼类。
喉盘鱼目
包括2科36属约114种。因喉部具吸盘而得名。口能伸缩,口裂伸达眼中部下方。唇厚,下唇有时分为对称排列的皮褶。牙小,锥形,绒毛状或三叉形。鳃孔大,前鳃盖骨和方骨间具孔,前鳃盖骨后部尖。体光滑无鳞。头部粘液孔发达,侧线孔不明显。背鳍常位于尾部和尾鳍相连;臀鳍和背鳍同形,相对;均无鳍棘。胸部具一由匙骨和后匙骨支持的吸盘,圆形或椭圆形,由部分胸鳍和腹鳍组成,分前、后两部,腹鳍位于吸盘后部的两侧。无鳔。为暖水性和温水性近岸底层鱼类。广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暖流地区。行动迟缓。生活力强,常离水不死。具保护色。
鮟鱇目
包括3亚目16科约64属265种。第一背鳍棘游离呈引诱食饵之钓具。体平扁或侧扁,粗短或延长。头大,平扁或侧扁。眼中大或较小,位于头的背面或头侧。口宽大或小,通常上位。上颌由前颌骨组成,常可伸缩;下颌一般突出。假鳃有或无。鳃盖骨细小。体无鳞,皮肤裸露或具硬棘,或被细小棘刺。背鳍由鳍棘部和鳍条部组成,鳍棘部常具1~3独立鳍棘,位于头的背侧,第一鳍棘常形成瓣膜状或球茎状吻触手;胸鳍具2~4长形鳍条基骨,下方最后一鳍条基骨末端颇扩大,形成假臂;腹鳍如存在,为喉位。鳔如存在,无鳔管。分布于三大洋热带及温带海区。为底层鱼,大部分种类生活于大洋深处,一般均具瓣膜状或球茎状吻触手,用以引诱食饵;或用假臂状胸鳍在海底匍匐,爬近猎物捕食。[1]
大群的水母、豹蟾鱼、蓑鲉、河豚、线纹鳗鲇等危险生物,利用这条运河从印度洋侵入地中海,正在严重威胁以色列等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民众生命。
“苏伊士运河正在变成一条‘入侵走廊’,而且还是单行道,”以色列海洋生物学家贝拉·加利尔警告说。
来者不善据世界海洋保护组织调查,自苏伊士运河1869年底正式开通以来,迄今已有大约450种生物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入侵”到地中海海域。
这群外来生物有何特征?该组织称,“有毒”、“有害”、“狠毒”。
世界海洋保护组织说,这群外来生物正在破坏地中海的海洋生态系统,且对地中海东部沿岸国家的民众生命构成威胁。
例如,以色列今年夏季遭遇大规模水母攻击,而这些水母正是利用苏伊士运河侵入地中海;来自印度洋的河豚导致地中海海底的藻类丛林遭破坏;线纹鳗鲇的毒刺会致人剧痛甚至死亡;豹蟾鱼、蓑鲉等均非“好惹的主儿”,动辄致人死亡。
门户大开苏伊士运河总长约180公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人工河道之一。多亏这条捷径,从亚洲各港口去欧洲的航程大幅缩短,无需绕行非洲南端便可抵达欧洲。
为扩大通航能力、拉动经济复苏,埃及多年来不断拓宽河道,2014年以来还斥资约600亿埃镑(约合80亿美元)完成了这个新运河工程。
然而,以色列国家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家加利尔担心,随着运河通航能力不断提升,它将日益成为成百上千外来生物入侵地中海的“捷径”。
至于是否能拦住这些生物入侵,加利尔并未给出乐观预计。据了解,苏伊士运河曾设有“苦湖”,其水咸得发苦,以期阻止海洋生物偷渡越境。然而,随着100多年来运河不断加宽加深,“苦湖”威力不断减小,再也拦不住那些“有毒的偷渡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