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暴

电离层暴

目录导航

危害

能严重影响甚至截断依赖电离层传播的短波通讯、导航定位等。

研究历程

长期以来备受重视。自Appleton和Ingram于1935年首次发现电离层暴现象以来,大量研究结果使人们对电离层暴随太阳地磁活动、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统计形态有了基本认识。然而,电离层暴的影响因素众多,不同位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别很大,使得暴的分布规律不具有普适性。由于某种因素,以往对中国区域内电离层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对中国西部区域内的统计特征认识较少。为了弥补不足,利用中国西部及周边9个观测台站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区域内电离层暴的类型、纬度和时间分布规律,并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做了比较。表1给出这9个台站的地理位置、地磁位置及历史数据区间,其中缺少个别年份的数据。

季节分布

将全年分为冬季(1、2、11、12月)、春秋季(3、4、9、10月)和夏季(5、6、7、8月),统计各季节9个台站的暴事件。多数台站暴事件在冬季最多,其他季节相对较少。多数台站冬季以正暴为主,夏季以负暴为主,春秋季正负暴相当。传统的环流理论认为,夏季暴环流与大气环流同向,因而起源于高纬的负暴容易传播到中低纬;冬季二者反向,负暴的赤道向传播受到抑制,赤道电流系的控制增强。在赤道异常驼峰附近各季节均表现出正暴多于负暴的特征,这同样可以用喷泉效应来解释。

科学结论

区域内电离层暴以正暴为主,暴时赤道电流系对电离层的控制作用较强;大暴主要发生在磁纬15°N~20°N之间的赤道异常北驼峰附近,其他地方发生较少;冬季正暴频繁,夏季负暴占优,反映了暴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季节发生变化;暴的开始时间主要位于日落到凌晨前后,且越靠近赤道禁期越长。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