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白蛋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于疾病的专业名词,出现在生活中的情况很少见,也就造成大家都不认识的局面。
当一名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
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无论哪种疾病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都是因起始原因不同造成的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使肾脏固有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尿液中的体现。
对于微量白蛋白尿的治疗,西医应用的很广泛是激素进行抗炎,减轻肾脏固有细胞的渐进性损伤。激素治疗微量白蛋白尿,短时期内,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已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没有修复。所以,通常会在遇到感冒、感染的影响时,导致病情反复并进行性加重。
尿微量白蛋白,是疾病的标志。对于普通人,或许对它认识不够,从而麻痹大意,只要您听从医生的安排,相信不会出现大问题。
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
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如果在体检后发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范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就应该引起注意了,此时证明肾病患者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判断病情进入了纤维化那个阶段。所以,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当一名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
2型糖尿病疾病现状及微量白蛋白尿筛查的重要性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近20年来发病率显著升高,且发病年龄提前,全球20—79岁人群患病人数约1.5亿,其中患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合计约7000万。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逐年上升,1996年11个省市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2%,1998—2001年上海的调查显示患病率达10%。
大量研究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终末期肾病及死亡的危险因子,而合并高血压更加重了这种危险性。将近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
2型糖尿病中,尿白蛋白量为死亡的危险因子。随着尿白蛋白浓度的增加,患者存活率下降,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证据。
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发展为严重肾脏并发症的高风险,一旦由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肾功能的进一步降低将是不可避免的。不幸的是,进入血液透析过程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期望生存期大约只有两年。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微量白蛋白尿筛查是必要的,因为这样能尽早决定适当的治疗措施以减缓这一进行性发展过程。
2型糖尿病防止肾病进展的主要策略包括:有效控制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已证明有明显益处,同时控制血糖,低蛋白饮食。
基于2型糖尿病的现状,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30%—40%左右,为此,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断时及以后每年检查微量白蛋白尿,2003年的报告中更强调糖尿病肾病的全过程都必须治疗,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或临床蛋白尿者推荐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
现在一些国内权威的肾病专家主张早期预防微量白蛋白尿要从青壮年开始,随着生活的富足,肾病伴随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等并发症越来越年轻化,市场上也逐渐出现了家庭就可以自我检测肾功能的诊断试剂。
1、间歇性蛋白尿:关于一些可以反复发生感染的肾盂肾炎与膀胱炎,会出现有尿蛋白,如果一旦发现感染,就应该操控,蛋白尿就会消逝,而心衰、高血压等病症会随着病情的好坏而表现间歇性的蛋白尿。
2、持续性蛋白尿:经常是在肾小管或是肾丝球发生不可逆摧毁的时候,会出现有连续性的蛋白尿。肾小球疾病是最多见的持续性蛋白尿的因素,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由于身体疾病所引起的肾小球疾病,被称为是继发性的肾小球一类疾病,如硬皮病、红斑性狼疮引起的肾病。
②、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
3、临时性蛋白尿:当患者出现激烈运动、发热、脱水、怀孕、高血压、高热、急性疾病等情况下,即可能出现短暂性的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多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的参考值为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尿微量白蛋白是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就应该警惕了,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预防糖尿病肾病,应该更多的了解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因为尿白蛋白检查是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只有微量白蛋白,因此这一检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1~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需要马上进行这项筛查,结果正常者仍然需要每年检查。
留取尿液有四种方式!①取任意时刻的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尿白蛋白/肌酐;②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总量;③留取一段时间内尿液(4小时或过夜),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④踏车运动后留取一段时间尿(通常留1小时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即为“运动诱导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取任意时刻尿液,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方法较简便,适用于大样本筛查或门诊患者随诊时。
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总量此方法是微量白蛋白尿测定的"金标准”,但因留取24小时尿液的程序繁琐,故不适合于临床筛查。
留取一段时间内的尿液(如过夜尿),测定单位时间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这种方法不受运动影响,但同样也不适合大样本筛查。
在收集尿液样本时,全科医生须注意:①避免运动和长时间站立后取样;②血尿或尿路感染可引起尿白蛋白升高,故须避免在此阶段留取标本。
1、蛋白尿1+治疗如何用药:
当蛋白尿只有一个加,患者病情还不是很重的时候,可以使用口服中药治疗蛋白尿,因为中药的治疗效果很慢,病情在严重一点,使用中药根本不能及时的控制住病情,所以只能在蛋白尿初期使用。
2、蛋白尿2+治疗如何用药:
到达蛋白尿2+的时候,患者的病情又加重了,肾脏损害也日益严重。此时使用中药治疗已经起不到及时控制的作用了,所以只能开始使用西药,如ACEI,ARB类降压药物,这些药物也都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3、蛋白尿3+治疗如何用药:
蛋白尿3+说明患者的肾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害,肾功能已经下降,使用上述方法治疗症状没有改善的话,一般医院就会为患者使用激素来控制蛋白尿。但是我们都知道激素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不仅不能彻底的治愈病情,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副作用,甚至使病情加重。
对于尿白蛋白的测定尚无统一标准,临床检验常用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吸附法。
血管系统发生改变的征象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是整个血管系统发生改变的征象,且因其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故亦可被看作反应动脉病变的“窗口”。
多种损伤的预后预测指标 还有研究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不仅仅是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还是预测血管损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敏感指标。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物。在没有临床干预的前提下,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从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若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医生即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则有可能阻止病情向大量白蛋白尿发展或延缓其发展速度。故病史>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须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即须立刻进行此项检查,结果正常者也许每年重复该检查。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是高血压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有证据表明, 高血压人群中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为30%~40%,且其发生与血压控制程度和高血压的病程相关。众多循证医学证据显示, 降低微量白蛋白尿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并改善其预后。
慢性肾病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 微量白蛋白尿与肾病蛋白尿均是肾病的重要临床症状。微量白蛋白尿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特别是在慢性肾功能损伤性疾病中,如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控制微量白蛋白尿对于判断疾病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很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 微量白蛋白尿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均与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相关。
总之,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且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预后相关。在临床上,全科医生应对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其原发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