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镇鄱阳镇地处鄱阳湖东岸( 江西省东北部), 鄱阳县境西南,公元前221年成立番县,已有2200余年历史,鄱阳湖因鄱阳得名,鄱阳因鄱阳湖而扬名,鄱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明古镇,历史均为郡、州、府、县治所,现为鄱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鄱阳镇人文蔚起、人才辈出、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陶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饶州知府),唐“ 大历十才子” 吉中孚饮誉江南;被称为“苏武第二”的洪皓,其子爱国名臣、文学家洪迈著的《 容斋随笔》,毛泽东随身携带四十春秋.鄱阳镇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一座城镇,而且有光辉的革命斗争,“五四”运动时这里是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地;1921年原 最高人民法院筮 杨秀峰在波中任教期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原化工部长 彭涛,在此开展学生运动,以配合北伐军北进,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 纪委书记 吴官正;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河北省委副书记 刘德旺也在县城的“江西省 鄱阳中学”读书直到高中毕业。
鄱阳镇尽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精地瑞,城内湖泊纵横,是全县水产、加工、冷藏集散中心,万亩优质可养水面不断开发,流金淌银,东湖鲫鱼、鄱湖藜蒿、菱角、 春不老菜、鄱湖 青虾、野生甲鱼、黄家洲韭菜、 多味花生、饶州 牛皮糖、甲鱼酒等堪称 天然食品一绝,鄱湖鱼钩、脱胎漆器名扬国内外。
鄱阳镇青山秀水、风光旖旎、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它依山( 芝山、风雨山)襟湖(东湖)、塔( 永福寺塔)、寺庙(府文庙、大成殿、碧云轩、 张王庙、晏公庙、鸣山庙、东湖浮舟寺)相映,古迹留痕,芝山以盛产灵芝草得名,东湖古代就有“浮舟孤寺,洲上百花,柳堤青色,芝桥晴云”等十景,可与 杭州西湖媲美,芝山脚下的止水池系南宋宰相 江万里率全家投池殉国处;上、中、下士湖;外东湖由大龙桥、小龙桥、德化桥、新桥与东湖相连构成著名的“水乡 泽国”,它毗邻鄱阳湖珍禽候鸟栖息人间胜景,她宛如大自然刻在鄱阳湖东岸上的一颗明珠。
鄱阳镇自古以来商贸在江南一带久负盛名,它不仅在赣 东北地区乃至江西省都有着一定的显赫地位,镇城地区有规模大中型集贸市场十多个,每天消费的流动人口达十多万。商贾云集、物流通畅、市场繁荣。
2003年全镇 国内生产总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完成 财政收入1350万元,比上所增长43.06%,净增长404.8万元,该镇财政收入向2000万元目标迈进。进一步调整 产业结构,打造优势产业。加大对道汊湖、球珊瑚、西门湖、青山湖、角丰湖等水产基地,风雨山苗木基地、北关蔬菜基地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育民营品牌,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培育锦宇建筑公司、管驿前网箱十里长廊和管驿前渔钩 生产集团、黄家洲花生系列加工集团等一批民营企业。
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4163多万元,同比增长25%,净增659万元;招商引资正式签约5家企业,合同资金4亿元,当年已进资1亿元;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基地。2007年我镇被评为“全省投资环境最佳乡镇”,并获得“全县开放型经济工作和招工服务先进乡镇”。[1]鄱阳镇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优美的环境、高效的服务、诚信的形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各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鄱阳这块位于“昌九景”三角中心的热土,必将成为鄱阳湖畔的一颗新星。[1]
鄱阳镇环境区位较好,城外河流环绕,直通鄱阳湖长江;城内湖泊众多,青山秀水、风光旖旎。鄱田公路穿城而过,到南昌、景德镇、九江一个半小时车程。距鄱阳城不远,有瑞杭高速和景鹰高速、九景骛铁路,古老的江西第二大港口城市,如今将成为赣北水陆交通枢纽。省长吴新雄视察鄱阳时,对鄱阳镇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飞速发展的态势赞叹不已,盛赞鄱阳镇为“东方威尼斯”。[1]
鄱阳镇舟车四达、水陆并进,陆运有景九高速公路、田乐公路贯穿东西,水运有昌江、乐安河经鄱阳湖与 黄金水道长江贯通,形成四通八达的 运输网处在昌、九、景三角腹地。“学浙江、快崛起、塑形象”改革的大潮催动了鄱阳镇人民与时俱进的脚步,鄱阳人以“城建塑镇、商贸活镇、科技强镇、工业富镇”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势,引进外资、激活内资、快速推进以全面开发 东湖区、快速建设 城北区、有序改造 老城区为重点的 城市建设和以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工业化进程。
在党的 十七大精神指导下,鄱阳县坚持 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的部署,大力提升鄱阳产业经济、精炼鄱阳文化、塑造鄱阳品牌、建设和谐鄱阳,响应150多万鄱阳人民“复兴鄱阳,重新崛起”的呼声。2007年11月,鄱阳县实施中国湖城 发展战略,作为鄱阳发展的 百年大计,力求打造出以“湖”为核心的绿色生态特色城市和强势 城市品牌,努力实现鄱阳在新的起点上 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湖城发展战略是以鄱阳县情为出发点,按照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 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和省政府2006年12月《关于环鄱阳湖地区 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而制定的鄱阳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人文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历史与地理相互协调和永续发展的 总体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谋求鄱阳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