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鸡冠帽
名字来源: 帽形似鸡冠,故又称鸡冠帽
释 义: 是尼濮未婚女子的帽饰
佩戴时间: 女孩年满三岁直至成婚
撒梅人是彝族的一分支,分布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红河州、楚雄州等地。“鸡冠帽”是撒梅人服饰最具特色的地方。“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在表面上绣上各种花卉,再用1200多颗大小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喔喔”啼鸣的雄鸡。鸡冠帽是撒梅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每年过“尼遮西”节时,撒梅族姑娘都要绣制一两顶鸡冠帽。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姑娘,帽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远光明和幸福。
鸡冠帽根据地区不同,其质地和形制又有差异,有的以多层红布做底镶以银泡等饰物,帽口很小,戴时用带子固定于头顶,酷似鸡冠帽,有的形制稍大,用二叠五、六层厚的布片裁剪成鸡冠状的帽片缝合而成,如同帽子戴在头上,这种帽片多以红色或黑色绒布做底,上绣五彩花草,鱼虫等装饰图案,并缀彩色绒球,有的在帽片上镶满密密麻麻的珍珠般大小的银泡,前者艳丽,后者华贵,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撒梅族姑娘戴在头上都显得端庄,俊俏,她们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
撒梅族姑娘戴这种独特的帽饰是与其久远的生活习俗相关的,在我国鸡作为家禽被饲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雄鸡报晓早与人们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昔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具体时间的概念,破晓前的公鸡啼鸣成为一种报时信号,每当鸡叫三遍人们纷纷起床,投入新的一天生活劳作,特别在农忙之季,它及时唤醒沉睡的人们,早起耕作莫误农时,所以,在撒梅族山寨别的家禽可缺,报晓的公鸡确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公鸡作为报时“卫士”,忠实地守护着山寨,它头上的鸡冠格外引人注目。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撒梅族青年,女的长得象妮尾绿(一种美丽的山花)一样美丽。男的长得象金竹一样标致。他们在一个月夜。来到森林中约会,被森林中的魔王发现了,小伙子被杀死,姑娘不愿遭受魔王的凌辱而逃走。当姑娘跑到一个山寨时,寨中突然雄鸡高叫,魔王听到鸡的叫声,才停止追赶,美丽的姑娘才幸免落入魔掌。后来,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鸡,就抱着一只雄鸡来到他们约会的地方。这时,雄鸡高叫,她的情人立即苏醒复活。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于是雄鸡驱魔的传说在彝族撒梅人中广泛流传,姑娘把象征吉祥幸福的“鸡冠帽”戴在头上,希望雄鸡永远保护自己,镶在帽上的银泡代表的是星星和月亮,表示前途光明。“鸡冠帽”寄托着撒梅姑娘对幸福的向往,同时它也把撒梅姑娘装扮得更加娇艳动人。